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我的母亲教案14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我的母亲教案14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母亲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母亲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胡适的《我的母亲》选编在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原文选自《胡适自传》,它的体裁是传记。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人生轨迹,选编的课文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历程,都是属于记叙类文章。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八年级上册的基础上继续了解叙事作品的特点,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增强社会人生的体悟与观察,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另外,文章语言极其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学习。同时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也是这篇课文向课外的延伸。

  2、教材特点:

  这篇文章是作者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者写童年,写母亲,饱含深情,把自己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文章又极其自然、质朴,很好地表现了母亲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品质,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和敬爱。

  3、教材处理:

  教学本文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学生情感体悟和语文视野的开拓和人文素养的积淀。为此确定本文教学的目标、重难点等。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 了解作者;

  能力目标

  1. 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2. 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学习本文自然、质朴而又含意丰富的语言。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亲情,引导学生关心家庭,关心父母,培养他们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珍惜生命、珍惜幸福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

  (1)概括事件和母亲形象特点

  (2)感悟作者对母亲感激之情

  (3)教学难点:

  品味自然、质朴,但又含意丰富的语言

  (4)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识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课外的延伸,拓展视野,增长见识,丰富语文素养。

  二、说教法与学法:

  1、以培养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课文向课外拓展来组织教与学的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揣摩--作品感悟--课外拓展”的学习规律,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品味语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

  2、在教学中以竞赛活动、媒体演示引出课题,把学生朗读、默读、品味、积累、表达交流合为一体,在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要点,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文本的自然、质朴含义丰富的语言。

  3、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即定的目标展开,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模仿、游戏,进行快乐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二、课堂学习--细读文本,整体把握

  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

  四、课后练笔--我有话说,作品感悟

  五、课外延伸--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四、教学互动过程具体如下:

  (一)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感知内容(课前布置)

  1、默读提示及要求:

  ①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文绉绉 绰号 庶祖母 吹笙 摹画 眼翳 舔去 侮辱

  ②了解作者及相情况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章节。作者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

  ②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抓住关键句、段。

  ③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二)课堂学习--细读文本,整体把握(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板书课题--我的母亲

  2、检查预习:

  (1)字词竞赛: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舔去(tian) 侮辱(wu)

  (2)速读抢答:母亲在文中充当了三种身份,哪三种?文中哪些句子有提到?

  慈母、严父、恩师

  文中句子:第(4)段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第(6)段“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3、听课文录音朗读,思考: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表现母亲的慈母事情

  (1)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2)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表现母亲的严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晚上,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

  C.我说了轻薄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表现母亲的恩师事情

  A.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表现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B.如何与我的两个嫂子相处

  --表现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C.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表现母亲的“刚气”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

  2、文中哪句话点出母亲对作者的影响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即文章最后一段。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深刻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20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三、课堂品析--品味语言,局部揣摩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作者当时已是大学者、大名人,却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这合适吗?

  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体现了作者谦虚、不溢美、不自夸的美德。

  4、请学生再选择一些类似的语句并把相关词语标示出来。

  四、课后练笔--我有话说,作品感悟

  1、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

  2、请学生发言。

  五、课外延伸--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为把课文向课外综合实践延伸,结合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献给母亲的歌》,并结合农村学生和农村教学实际,教师布置学生分组,用一周的时间去准备以下内容:(综合性学习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的特点)

  (1) 收集有关母爱的古代诗词;(古代诗词组)

  (2) 收集有关母爱的名人名言;(名人名言组)

  (3) 收集有关母爱的歌曲歌词;(歌曲歌词组)

  (4) 收集有关母爱的音像作品;(音像作品组)

  (5) 收集有关母爱的感人事迹;(母爱故事组)

  (6) 准备有关母爱的写作交流。(各生均需做)

  我的母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理解文章,概括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容,丰富文化素养。

  二、德育目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厚内涵和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延伸拓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母爱是一个包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的话题,同学们一定还会记得我们小时侯经常唱的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再唱一遍。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胡适先生的人生经历,再一次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二、胡适简介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佃户:佃,租种土地。

  轻薄:言语举止带有轻佻和玩弄意味。

  仁慈:慈爱慈祥。

  质问:依据事实问清楚是非;责问。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2、学生自由阅读,批注文章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章中揭示母亲品质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以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了什么?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清文章深层的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章,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好象与课文内容没有什么关系,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以外,还花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3、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我的母亲管束我很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2)为什么说她是“严父”?

  (3)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忍的地步,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的侮辱。

  通过以上这些事,表现了母亲以下的品行: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的谆谆教诲,对我严格要求,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话伤人感情。

  五、拓展延伸:

  1、从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积累中将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

  2、母亲节快到了,你讲给母亲送一件怎样的礼物呢?为什么?

  3、代表胡适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4、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的母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对这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通过归类二次发散,教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作,整理思维成果,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

  重难点

  归纳思维方法,整理思维内容深入发散。

  乐学善思

  办法诗、歌、名言对抗赛。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展示、搜集到的有关母亲节的相关资料及有关赞美母爱的诗歌、名言。

  2.导出课题。

  二、自主思考,发散思维

  1.由母亲节你想到了什么?(生说)

  2.围绕母亲节让你想到的,尽可能的展开想象,把想到的写在本上。(至少5条,写出5条为优秀,5条以上为最佳)

  3.小组内整理思维成果,组内交流。

  4.小组汇报交流成果(相同的思维点,别人说过的,不再重复)

  5.全班汇报师生评价。

  6.诗、歌、名言对抗赛。(以大组为单位,诵读赞美母亲的诗篇、名言或演唱有关母亲的歌曲)

  三、教给方法,深入思考

  1.师生共同把思维成果归类。

  2.围绕母爱的无私,深入探讨母爱有多伟大,又该如何学会感恩。

  3.生汇报,师点拨。

  四、运用思维,轻松写作。

  1.主题

  2.生练写

  3.读作品,师生评议

  五、总结

  我的母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责罚、管束、广漠、宽恕、质问、轻薄、仁慈、文绉绉”等词语。

  2、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性思考母爱及其深厚感情。

  能力目标:

  1、理解文意,概括文中的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2、品味含意丰富的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

  3、感悟胡适及其作品所包含的人文内涵,丰富文化素养。

  德育目标:

  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课文以质朴、真切的叙述语言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引导学生充分诵读,把握文中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深细而严格的教育及其深远影响。

  2、延伸拓展。本文选自《胡适自传》。引导学生延伸阅读有关胡适的传记,如其中的《先母行述》,全貌性地感知胡适及其作品所包蕴的人文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投影仪 录音机 打印好的讲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分析母亲形象。品味语句,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拓展延伸,理性思考母爱及其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播放歌曲《烛光中的妈妈》)

  同学们,母爱,一个饱含温柔深挚情意的永恒话题。的确,无论是年长年少,还是天涯海角,单飞后心的另一端永远牵挂的是对母亲的思念。一曲《烛光里的妈妈》就是儿女心泉的自然流淌,让我们在歌声中感念、祝福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二、资料助读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朗读,批注文中刻画母亲形象的语句。思考:

  (1)文中写了母亲哪几件事?

  (2)勾画出文中揭示母亲品性的语句,试用“母亲是一个 的我”的形式组织语言,精当评价母亲的形象。

  学生精彩回答,教师点拔:

  (1)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具体说来,写对“我”的管教,主要写了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在学习方面,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在做人方面,除了写每天早晨对“我”的教育外,重点写了“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而受到的重重责罚。写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当家之难,主要写了三件事:①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②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③写母亲受了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气,直到叫那个说了不负责任的话的五叔当面认错赔罪才罢休。

  (2)提示母亲品性的语句有:①“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②“我母亲从不骂她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③“我母亲的气量大,性子好,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④“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但她有时候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据此,学生精彩填充有:

  “母亲是一个对我管教深细而严格的人”

  “母亲是一个容忍善良、仁慈温和又很有刚气的人”

  3、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勾连课文的思路。教师点拔:

  (1)课文前三个语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课文开头交代了由于自己身体弱和母亲的管教养成了文绉绉的性格。第2段写自己爱学习的性格和儿时最活泼的游戏。突出表现了对儿童游戏的追念和缺少儿童游戏生活的惋惜。第3段叹惋自己两次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2)课文最后一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

  4、学生通读全文,体味流露在字里行间的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四、合作探究,理解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1、学生精读课文,深透理解文意。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课文前三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讨论后交流结果,教师明确:

  文章前三段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总的来说,作者在前三段想表明,他的童年生活,除了看书之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憾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是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呼应。另一原因是,这篇课文选自《四十自述》,写母亲同时也是写自己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段历程,或者说,是把母亲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位.

  我的母亲教案 篇5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进而感知真挚、深沉的母爱。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一步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

  3、学习用截取法来表现人物.在记叙中穿插议论的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截取人物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人物。

  2、难点:从内容、语言感受母爱的真挚、深沉。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 交流合作 当堂训练

  教师:激趣引导 智慧点拨 理性分析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展示目标

  二 走进文本 概括事件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所写“母亲”的四个片段 。

  三 精读文段 体会情感

  1、请你结合文章第三个片段,以“母亲”的身份说一段独白,走进人物内心,体会母亲的`情感。

  2、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母亲呢?请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来说一说。

  四 回顾全文 写作探究

  1、“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呢?

  2、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吗?请你忆一忆,写一写。

  五、深情小结 沉思回味 (以余光中《乡愁》作结)

  我的母亲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

  2、理解一位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4、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文中真挚、深沉的母爱,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2、难点:学习文中截取典型经历表现人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 诵读名句 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她愿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你;有一种爱,它任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却不要求任何回报……这个人叫“母亲”,这种爱叫“母爱”。人们用充满深情的笔调赞美母亲、抒写他们所感受到的'浓浓的母爱。同学们请看:

  1、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

  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老舍

  对我而言,我的母亲似乎是我认识的最了不起的女人……我遇见太多太多的世人,可是从未遇上像我母亲那般优雅的女人。如果我有所成就的话,这要归功于她。

  ——卓别林

  2、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深情。自由读

  3、齐读

  4、今天我们将学习的课文《我的母亲》就是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板书课题)

  二、点击作者

  邹韬奋是我国解放前的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在预习初读过程中,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词应该理解和积累下来?哪些字词你还不理解?

  2、组织学生对不理解字词进行互相问答。

  3、教师小结并投影生字词

  出示:

  (1)、读准字音

  查(zhā)氏 瞥(piē)见 歉疚(jiù) 女红(gōng) 妹仔(zǎi) 人影憧憧(chōng) 睡眼惺忪(xīng sōng) 娓(wěi)娓动听 循(xún)循善诱 辗(zhǎn)转反侧

  (2)、说清词义

  莫名其妙

  饮泣吞声

  (3)、指名读——覆盖片出示答案——齐读

  四、初识母亲 填写档案

  1、过渡: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在作者邹韬奋的心目中,母亲也是最慈祥的,母爱也充满了似水般的柔情。下面就请同学们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心中给文中的母亲建立一个小档案。

  2、出示:

  姓名:姓查 无名

  籍贯:浙江海宁

  性格:慈爱、富有同情心、感情丰富、勤劳能干

  3、交流

  你的档案建好了吗?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换一下意见吧,如果他人的答案与你有出入,请你讲出理由,争取说服他。

  4、指名回答

  5、引导讨论

  作者怎么会不知道母亲的名字呢?他是怎么说的?找到了吗?齐读第一节。

  “只知道”,“至今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提示:联系当时社会妇女的地位想一想)

  结论:在旧中国社会妇女只是家庭的附属品,根本就没有社会地位可言,她们嫁人后人们就用其丈夫的姓氏来称呼她们,如x太太, x夫人,甚至在她们死后,她们的墓碑上也只刻着“x门x氏”根本就没有名字。这是旧中国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剧。作者反复强调“不知道”包含着对旧社会深深的谴责。

  五、走近母亲 讲述故事

  通过文中的故事,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请你试着填空。

  我的母亲教案 篇7

  一、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二、教学设想:

  1、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中语言运用的精彩之处,认真揣摩、品味。

  2、教学过程 可按整体阅读→重点阅读→品味语言这几个步骤进行。

  3、安排4课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整体阅读;理清时间顺序。

  一、导入 新课:

  老舍,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政府授过他“人民艺术家”称号。老舍善于描述“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与行为趣味,下面我们学习老舍自传性的写自己母亲的一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老舍在《怎样学习语言》一文中谈到语言运用的几点看法:

  1. 语言的运用是要看事行事的。

  2. 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地写出人物的话语来。

  3. 一个作家运用语言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用心,好像用颜色画一幅匀整、美丽的画儿,不使这里多一块,那里少一块。一个作家的本领就在于能用精练的语言把情感表达出来。

  4. 我们须从生活中学习语言。

  正如课文“阅读提示”中指出的:作者是一位艺术上精益求精的语言大师。

  三、指名朗读“阅读提示”:

  1. 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写作内容;

  2. 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初读全文,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课文,了解母亲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而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脉。

  1.字词正音解释:

  外甥:shēng姐妹的儿子。

  撮土:cuō抓。

  窘:jiǒng本义:生活或处境困迫;没有办法。窘迫穷困。困苦。

  份礼:fèn份子:若干人均摊等份额的钱同办一件事。

  刮痧:shā民间治疗某些疾患的一种方法。用铜钱等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减轻病情。

  筹划:chóu谋划。

  私塾:shú旧时私人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实行个别教学,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供给:jǐ①满足社会购买力的需要;②按一定规格供应或作为伴随物而配给。

  拥挤不堪:kān人或车船等紧紧地挤在一起,不能承受。

  愣:lèng呆,失神。发愣:发呆。

  庚子:gēng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廿三:niàn二十。

  2.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五、布置作业 :

  注音释词(见上面)。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主要内容:①写母亲的勤俭、朴实、倔强和为人热情;②写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一、文章写母亲的勤俭、朴实、倔强和为人热情:

  P.5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盘……她终年没有休息……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第10节:母亲待人热情,家里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第11节:“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第12节:写母亲并不软弱。“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她的泪会往心中落。”

  二、母亲对“我”的影响:

  六次: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第12 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三、分析课文内容第6节、第8节:

  第6节:反复说“我”,是感情激动的反映,前一个“我”,一字一逗,表示心情的难过,饱含心疼母亲的感情。

  第8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一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一黑一白,色彩对比鲜明,从对比中显出母亲作事认真。

  “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杰出,残破的铜活发着光。”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四、讲析第12节:

  指名朗读第12节,思考:可分几个层次?写母亲什么样性格品质?语言特点如何?

  1.分两层:

  第1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记叙母亲在兵荒马乱中表现出的坚强个性。

  第2层(“这点软而硬的个性”……)写“母亲”对“我”的人格影响。

  2.写母亲的坚强,既概括又具体。

  ⑴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⑵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

  ⑶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

  3.写母亲对我的影响,这处是归纳起来写。

  “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说得何等精辟。所谓“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我”怎样做人,“我”的生命渗透着母亲的熏陶。也可以说母亲在为人处世、习惯品德方面给我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

  练习三。

  我的母亲教案 篇8

  案例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意思”的能力。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而当前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一种弊端,这就是抄袭范文或者瞎编乱想,写作时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空话连篇等现象,我们每每读到这些文绉绉的、缺乏真情实感、毫无新意的文字,便感到肉麻且悲哀奈何。但静思之后,觉得又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这个主观因素,应该从客观上去分析问题。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注意选择真实而新颖的材料进行写作,教育学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真情实感,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案例描述:

  生1:这个材料选得不好,怎么能写妈妈的坏话呢?应该写妈妈和蔼可亲的一面。

  师:哪儿是写妈妈的坏话呢?

  生1:“我的耳朵被妈妈的大手揪住了,把我从凳子上揪起来。啊,疼得我哇哇叫,隔壁哥哥姐姐哈哈大笑。妈妈还不解气,又把我那宝贝小恐龙一脚踩扁,还罚我把课文抄写了两遍。”

  师:你觉得这个材料真实吗?

  生1:我想是真实的,但不能写。

  师:这是你的评价。还有谁来说说?

  生2:我觉得这个片段前后矛盾。前面说妈妈让人尊敬,后面写

  王妈妈揪耳朵、踩恐龙、罚抄课文,凶得不得了,这能让人尊敬吗?

  师:请你给说说怎样修改。

  生2:可以把写妈妈凶的语句改一改,比如“我的耳朵被妈妈的大手揪住了,把我从凳子上揪起来”,改成“妈妈在我的桌上轻轻拍了一下,把我吓了一大跳”。

  师:你们觉着这样改一下怎么样?

  生3:很好!写出了妈妈的可敬。

  生4:可这样写,还真实吗?本来不是这样的。

  生5:写作文可以允许进行艺术加工。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写这个片段的小作者本人的看法。我们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你真的很尊敬妈妈吗?

  生5:很尊敬!

  师:你写的这个材料是真实的吗?

  生5:是真实的。

  师:可我却觉得你写得还不够真实,或者说,你还有一些真实的感受没有写出来。

  生5:(疑惑的)没有呀!

  师:“想不到,妈妈这么凶啊,我可要小心点儿。”这是你的一点真实想法,但你的真实想法还没有写完,你应该写下去,写清楚这件事情对你以后学习的影响。现在,想听你说一说。

  生5:后来,我在家里做作业时,再也不敢开小差。有时,注意力不集中,眼睛想往抽屉里看时,我的耳朵就会感觉火辣辣的。

  师:说实话,你从心里感激妈妈的这次惩罚吗?

  生5:是的。自从妈妈教育我之后,我的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妈妈揪耳朵、踩恐龙,还有罚抄课文,我终身难忘。

  师:大家听出来了吗?妈妈的“凶”和《妈妈的'账单》中妈妈的故事一样,让人终身难忘!

  (学生若有所悟)

  师:这就是你的真实感受,应该在文中真实地写下来希望你修改时朝着真实的方向改下去,妈妈的可敬之处就会更加鲜明,让“凶”慢慢变成了“敬”。同学们,我们的习作要说真话,写真事。有时候,文章中的问题就出在我们写得还不够真实,还不够真切上。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写文章,请把真话说到底!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生活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当前的学生并不是没有生活,而且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但是大部分同学的作文却思想缺乏、毫无个性、语言枯燥、技法雷同,呈现出一种“虚伪的生活”状态。就是由于他们不能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瞬间,不会运用具体的描写方法来刻画这感动的瞬间。本课就是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习作评改课后,我为自己当时批改中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甚感欣慰。如果当时我的红笔一挥,一“批”而过,就不会有习作评改课上的那段真实而有深度的对话。课堂上,前两个学生的评价其实也是实话实说,站在各自角度思考也不无道理,但作文如做人,习作需求真,不能因为某种功利化的需要,而不顾事实,编造故事。习作评改中,

  需要教会学生表达技巧,更要教会学生敢说真话。把真说到底是一种写作品质,也是一种写作技巧。

  我的母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深入走进文本,读懂母亲的优秀品格,读懂母亲的爱子之心。

  2、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分析母亲的形象,概括母亲的品性。

  3、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欣赏公益广告《我为妈妈洗脚》。师:从广告中可以看出: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影响。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作者的母亲冯顺娣,教师引用作者《先母行述》中一段话。

  2、速读课文,说说本文作者最想对母亲表达什么感情?从哪里可看出来?

  三、解读探究

  1、找一找:找出文中语句说说我为什么要感谢母亲?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说一说:母亲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品性,请你从文中找出概括性语句或典型事例来说一说。(教师可从“母亲对我的训练、母亲与家人相处、母亲对自己的人格”三方面加以引导概括并赏析语句)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五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

  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3、想一想: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我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我的影响。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这不仅写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4、作者简介

  (四)情感体验,拓展延伸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请说说你自己哪些方面深受父母、师长或其他事物的影响?(仿句:如果 ,如果 ,如果 ,我都得感谢 。)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母亲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书。夜深人静之时,请撷一轮清辉,读几篇关于母亲的文章吧。

  推荐的文章:

  三毛的《守望的天使》

  朱德的《我的母亲》

  王恒绩的《疯娘》

  韩静霆的《母爱是船也是帆》

  2、 母亲节快到了,请同学们亲手制作一张贺卡,并写上一段祝福的话表达对母亲的爱。

  我的母亲教案 篇10

  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赌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我的母亲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胡适的成长经历,理解、思考母爱及深远意义。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3.从文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和启迪。

  4、联系生活体验,体会母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

  概括提炼母亲的形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和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味探究法 ,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介绍

  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五四运动前后曾任《新青年》杂志编辑,为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也是最早尝试白话新诗的创作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胡适文存》、《胡适文存》二集、《胡适文存》三集、《胡适论学近著》、《白话文学史》(上)、《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等。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选自《胡适自传》。

  三、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

  文绉绉( zhōu ):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穈( mén)

  庶( mén)祖母:旧时称祖父的妾 翳( yì):旧时称祖父的妾

  2、理清脉络

  (一)“我”的童年 1-4 铺垫引入

  (二)“我”的母亲 5-13 主体叙述

  四、引导学生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切入对课文主体的学习。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提问:哪个词语最能反映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感谢)

  作者从母亲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赏析探究

  1、在第一部分找出一个能概括“我”性格特点的词语。说说形成这一性格特点的原因。

  文绉绉—— 身体弱 母亲管束 乡人认同

  2、文章叙述了“我”童年时代的哪些事件?作者感到惋惜的事有哪些?

  (1)童年学习和游戏:喜欢看书爱学习 最活泼的游戏

  (2)失去了两次机会:不能学音乐 不能学画画

  3、前3段及第4段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童年生活,除了看书外,是贫乏的',是有缺撼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母亲给了“我”做人的训练,这不仅弥足珍贵,铭记永久,而且影响巨大。)

  前3段为下文写母亲作铺垫,而且与结尾相呼应。

  第4段自然过渡,引入对母亲的回忆。

  4、4-7自然段哪些句子概括母亲的品行?在文中划出。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是我的

  严师,我的 “慈母。”

  5、 文中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来表现既是“严师”又是“慈母”?

  (1) 每天要“我”反省错误

  (2) 督促“我”勤奋学习

  (3) 惩罚“我”说轻薄话的行为

  (4) 为“我”舔病眼

  6、 概括这些文段的内容?

  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与慈爱。

  五、体会情感

  文章字里行间都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爱戴和感激之情,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 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例:“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从这些极为平实的叙述语言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六、课堂小活动

  (本文段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她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日夜操劳,作出了无尽的奉献。我们的父母也是如此,下面,请大家仿照本段落的写法,讲讲发生在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七、作业:完成一课一练。

  我的母亲教案 篇12

  学生对于一篇新课文,有很多的阅读期待,如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达情感、写作提示等等。同时,学生对老师也有许多“上课期待”,如切入角度、穿插生活故事、能否引起自己联想想象、有无创新、能否让我们有长进等。作为老师的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结合课标、编者、学生、教材因素,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创造自己的课堂活动,但是我们要牢记,一定要让学生------课堂的主人有活动的舞台,越充分越好。

  八年级上册三单元《我的母亲》,表达至爱亲情,感人至深。我本着“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的原则设计教学活动。

  一、导入

  最近,我们在日记本上积累了几篇亲情故事,但存在的一些问题,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我们对就在身边的亲情熟视无睹呢?为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亲情故事平淡无味,没有可写的激情呢?让我们从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中寻找启示吧。(让学生觉得学习本文是有用的,有针对性的)

  二、初读课文一遍,从课文中寻找生字词,音、形、意三者结合来积累,每个同学不少于五个。小组交流自己找到的词。(交流可降低学习难度,并扩展了词语积累的量)

  三、概括事件:速读文章,简洁概括我记忆中母亲所做的事。

  概括的方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小组长评价,看谁的概括的更准。(学生的评价更实际,帮助更直接)

  四、读出深意:请大家从文中找到母亲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得句子是哪句,有感情地读出来,分析从中我们看到母亲哪些品质?分小组讨论,派代表朗读展示。(让所有的学生读有感悟)

  五、写出感动:母亲留给我们许多感动的画面,我们能否用我们的笔描绘出来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课本插图,描写你看到的`母亲,至少选用一种描写方法。(顺手利用资源,让学生稍稍走出课文)

  六、评价修改:学生练笔展示,教师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学生改进。

  七、作业:扩展课堂练笔,或者写自己的母亲,选择事例,描写角度至少要有三处,不少于200字。

  反思体会:整节课学生都非常投入,积极性较高,我觉得值得思考改进的地方有如下三处:

  一、字词积累部分,学生交流后我听写,三个学生上黑板写,结果都有问题,我只好让学生改,寻找错因,结果用时十三分钟,反映了学生预习不够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是老师在安排预习时过于粗放,不精细造成的。

  二、概括事件环节是学生表达的发动环节,学生在教师方法的指引下,速读课文后,能够比较准确、简洁的概括。读出深意是课堂上比较出彩的环节。“抓住文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读出你对母亲的理解来。”学生读的很投入,尤其是对重音的把握。根据重音的不同,学生能够分析出不同的意思,分析母亲的形象也很具体明确,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我自己也感到读的引导应当再具体一些,角度更多一些,就可以让学生的表达更加全面,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更好,使他们主人的角色更凸显。

  三、写出感动应该是这节课的高潮。学生结合课本插图,加上对母亲的理解,自己的生活体验,趁热打铁,在仔细观察后,都写出了较为感人的片段。只是在写作的角度、表达的准确性上有待改进。学生练笔:

  1、原文:我坐在母亲身边,看见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我难过极了,心想,为着我要穿鞋,害得母亲深夜工作不休,我十分歉疚,我非常想告诉母亲我在想什么,但是,我不敢说,只是坐在母亲身边陪着她,为她扇扇子。

  2、修改:夜晚,我偶然醒来,看见母亲正坐在煤油灯微弱的床沿上,一针一针的缝着。有时候母亲不小心,针扎破了手指,她只是皱皱眉头,把手放进嘴里吮吸一下,便继续“穿针引线”,生怕浪费了一滴时间。虽然她的身上与脸庞上写满了疲惫,但是,手中却依然毫不松懈,滴滴汗珠时不时从母亲的额头跌落下来,看到这些,心中不由得生出丝丝酸楚。

  原文的写作角度是“我”,修改后写作角度变成了“母亲”,这样中心就更明确了,或者,把原文放在修改文的后面也是可以的。有的同学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也可以。

  学生的表现 有时是让人惊讶的,他们的思维也很敏捷,不足之处是写作练习的评价、改进时间不多,评价的数量偏少,学生促动就不大。提醒我们要舍得给学生时间,不要吝啬,学生还给我们的将是莫大的惊喜!

  我的母亲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的人间第一爱就是母爱。生活在妈妈苦心为我们营造的绿荫下,我们倍感幸福和温馨。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广博的一种爱。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表现“母爱”的诗篇,又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母爱的崇高,不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名家伟人,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都会拥有那份浓浓的'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赞颂母亲的散文。

  【幻灯片3】《回忆我的母亲》

  【幻灯片4】学习目标

  检测字词:【幻灯片5】

  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勉强(qiǎng)迁徙(xǐ)慰勉(wèimiǎn)溺死(nì)衙门(yá)私塾(sīshú)调料(tiáo)血溅(jiàn)瞒着(mánzhe)

  二、解释下列词语【幻灯片6】

  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聊叙:叙谈叙谈。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回忆录知识介绍【幻灯片7】

  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整体感知【幻灯片8】

  一、阅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和品德,用“母亲是”的句式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抓住文中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句子。

  归纳:【幻灯片9】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

  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

  母亲是个爱劳动的平凡的人

  母亲是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的人

  母亲是整日劳碌着的人

  母亲是聪明能干的人

  母亲是能将地主富豪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的人

  母亲是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的人

  母亲是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的人

  母亲是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的人

  母亲是同情贫苦人的人

  母亲是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人

  母亲是对穷苦农民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反感的人

  母亲是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的人

  母亲是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成功的人母亲是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的人……

  二、文章可分几个部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大意。【幻灯片10】

  第一部分(第1段)抒发悲痛感情,引出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2--15段) 详略得当地记叙了母亲勤劳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写作者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和表达自己的决心。

  我的母亲教案 篇14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我”的母亲是一个把全部的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为家庭奉献了一生,有一定的文化和丰富的情感,才具被封建社会埋没的普通妇女。作者抒发了对母亲的怀念、赞美之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妇女的同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识记字词,揣摩语言,学习通过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表现母爱。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产生对妇女被旧社会压抑和埋没命运的深切同情,从而更加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习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叙议结合表达中心。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抓住文章截取的亮点重点分析,通过细节深入分析母亲细腻的感情。

  【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1.字词教学

  2.作者简介

  邹韬奋,新闻记者、政治家和出版家。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自1926年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起,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1932年创办生活书店。1936年与沈钧儒、李公朴等七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先后在上海、汉口、重庆主编《抗战》、《本民抗战》等刊物,积极宣传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等。

  邹韬奋也是一位散文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散文作品。

  .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同样是至爱亲情,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而课文是写母爱。让我们来欣赏作者是如何写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吧。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感受母爱

  四、交流互动 合作探究

  1. 快速浏览全文,并给文中的四件事加上小标题。

  四个片段:元宵夜的“巡阅” 、涌流的泪珠 、丰富的内心世界、 劳碌的身影

  2.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四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你还记得自己的母亲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吗?

  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这是从幼儿的感觉中写出母亲可爱的形象,笔墨不多,但母亲的形象栩栩如生。

  第二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这个细节真实而传神,表现了母亲感情丰富,对患难女性有着深切的同情心。

  第三个片段中最感人的细节是:“我自己呜咽着,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母亲对子女无限怜惜和疼爱之情。

  第四个片段中最感人的地方是:“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这段文字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

  五.比较阅读

  朱自清《背影》与邹韬奋《我的母亲》,比较两文的异同点。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背影》是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质疑交流

  1.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一个细胞。读了课文后,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仍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2. 创设情境:文中的父亲爱不爱孩子,为什么?他的教育方式正确吗?

  七.自主小结

  本文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几个片段,表现了母亲的可爱性格和能干才华,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

  .课外拓展

  模仿本文“四个片段”的写法,写自己的母亲

  九.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相关配套练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