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从《卖油翁》的最后一句说起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卖油翁》 见于欧阳修的《归田录》 卷一, 在选入教材时,

被删去了 最后一句话: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 斫轮者何异。 ”

这使《卖油翁》 的主旨在教学中变得模糊起来。

既然作者明确地有此类比, 为什么不循此来探讨《卖油翁》 的主旨呢?

我们先了 解一下陈尧咨: (录自“百度百科” )

陈尧咨(970?—1034?) 宋代官员、 书法家。 字嘉谟, 阆州阆中(今四川南充阆中)人。 陈省华第三子, 陈尧叟、 陈尧佐弟。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 状元。 历官右正言、 知制诰、 起居舍人、 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 陕西缘边安抚使、 以尚书工部侍郎权知开封府、 翰林学士、 武信军节度使、 知天雄军, 卒谥康肃。

陈尧咨工书法, 尤善隶书。 其射技超群, 曾以钱币为的, 一箭穿孔而过。

“康肃” 是陈尧咨的谥号, 他不是一般人物, 欧阳修也尊称他为“公” 。 所以, 欧阳修写《卖油翁》 并不是在揭短, 而在于记录陈尧咨的轶事, 指出在陈尧咨的成长过程中, 卖油翁的作为如同“庖丁解牛” (《庄子· 养生主》 ) 、 “轮扁斫轮” (《庄子· 天道》 )一样。 庖丁论解牛的对象是文惠君(梁惠王) , 轮扁论斫轮的对象是齐桓公, 两君王都从普通百姓的经验中得到了深刻的教益。

庖丁的专长是解牛, 但他把解牛做成了艺术表演一般, 使得文惠君感叹道: “嘻, 善哉, 技盍至于此乎! ” 但庖丁立即纠正了文惠君夸赞的不当: “臣之所好者, 道也, 进乎技矣。 ”

按庖丁的说法, 族庖、 良庖解牛才是程度不同的“技” , 而自己解牛时已“目无全牛” , 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 , 是“道” 。 而且, 即使是得“道” 、远远超出了 “技” 的、 游刃有余的庖丁也深知不可骄傲。 他的感受是: “虽然, 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 怵然为戒, 视为止, 行为迟, 动刀甚微。 ”

文惠君后来的感悟自然不再是“熟能生巧” 之“技” , 而是“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 得养生焉。 ” 即庄子介绍“庖丁解牛” 的前一段——“缘督以为经” 的养生之道了。“轮扁斫轮” 也是这样, 强调的不是“熟能生巧” 之“技” , 而在于“得心应手” 。 轮扁说: “斫轮, 徐则甘而不固, 疾则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 得于手而应于心。 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 (砍凿车轮子, 榫卯做松了就活滑不牢固, 榫卯做紧了就艰涩安不进去, 不松不紧在于手头的功夫, 更少不了心里的估计。 对这分寸的把握, 嘴里是表达不出来的, 但确实有个规律在这里头) 轮扁以此告诫齐桓公: 书中的字句让人死, 而其中的精义才叫人活; 读书不要满足于一般理解, 要读到有“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 这种感悟的程度, 即“得道” 。

庖丁是以解牛的经验讲“进乎技矣” 的解牛之道, 惠文王得养生之道; 轮扁是以斫轮的经验讲“得于手而应于心” 的斫轮之道, 齐桓公得读书之道; 卖油翁是以酌油的经验表达对“吾射不亦精乎” 的看法, 陈尧咨应该是得射箭之道。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 陈尧咨确实从卖油翁那里得到启发: “以钱币为的, 一箭穿孔而过。 ” 这还不是得“道” 吗? 早已“进乎技矣” 和“得心应手” 了。齐桓公在轮扁直言不讳地指出他的不足时发了怒: “寡人读书, 轮人安得议乎? 有说则可, 无说则死(如果你能说出个道理来, 也就罢了; 如果说不出来, 我就杀了 你) 。 ” —他动了杀机。 陈尧咨在听到卖油翁“无他, 唯手熟尔” 的评价时, 心里也不好受——是“忿然” 。 好在齐桓公和陈尧咨都讲“理” , 都从原来的“量小” 到后来的“大量” 了。

文惠君的表现一直很好, 说了两次“善哉” , 这恐怕与他先看到了庖丁的精绝表演有关。真有意思。 看来, 这三篇文章都是纯粹的“文以载‘道’ ” 了 。

那么, 《卖油翁》 的主旨是不是这样: 能有“手熟” 之“技” 固然好, 但不值得满足与骄傲, 要争取达到游刃有余、 得心应手的只可意会、 不能言传的高境界。

后记

想起上世纪 60 年代, 在齐齐哈尔铁路一中读高中时的故事。

听铁路局的师傅讲, 齐齐哈尔车辆厂有一位八级车工师傅, 专门负责车火车头气缸活塞连杆的最后一刀。 当时都是 c620 的车床, 根本想象不到现在的数控车床。 别人车这最后一刀, 连杆不是细了 而漏气, 就是粗了装不进去。 控制最后一刀的进刀量基本上是靠手感。

最后, 厂里决定, 这位八级车工师傅只负责车这最后一刀。 因生怕累坏了师傅, 又给他定了每日的加工量。 在那生活物资匮乏的年代, 厂领导对老师傅嘘寒又问暖, 烟酒糖茶都有特殊供应, 生怕他情绪不佳或生病, 那真是叫人一个羡慕啊。

事情的真假难以落实。 但结论是肯定的: 一技之长, 养身之本。

当时我也在想, 将来也要练一手绝活, 哪怕是当时认为又苦又累的电焊工。 结果是阴差阳错地当上了教师, 加工机件和教育学生完全是两回事, 真是“命里没有别强求” 啊!现在是高职学院、 技师学校遍地开花, 但又有多少学生能静下心来, 不怕苦累, 练一手绝活呢? 真想把这三篇文章介绍给高职、 技师学校, 让学生们认真地重读, 以他们现有的年龄和阅历深刻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

但自己先笑了: “又在想入非非, 自作多情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