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赤壁之战》【优秀9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赤壁之战是三国史上,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很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范文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赤壁之战》【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篇一:《赤壁之战》 篇一

一课文特点介绍: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 教学重点:

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 :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

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1]黄盖诈降

[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 度(  )驻(  )瑜(  )

遗(  ) 渡(  )注(  )愉(  )

策(  ) (  )  (  ) (  )

窜(  ) (  )  (  ) (  )

降(  ) (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 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 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 东吴3万(少) 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中基网

来自:北大附小

篇二:《赤壁之战》 篇二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练习按事物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非…不可”、“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懂得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背景,解题

: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

3.预习生字、新词。

①字音

di4o ti4o ku9

调兵遣将 眺望 丢盔弃甲

②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4.复习巩固。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读课题,说说什么意思。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的谁?在干什么?

抓词:非…不可,连船(画图)

3.说说这段写的是什么?

小结:通过这段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尽管有80万大军,但他们都是北方人,不惯水战,只能战船相连。虽然东吴只有3万人,却都善于水战。既然这样,俗话说“两军交锋勇者胜”,“周瑜”一声令下,杀向曹军,行吗?不行。光凭勇气是不行的,要想取胜,有勇还要有谋。

我们看一看,东吴是怎样用智谋的。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说说写了什么?

“黄盖”提出火攻。

说说“火攻”为什么好?

2.指名读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

追问:火攻是个好办法,为什么还需要一个计策,这个计策对于火攻好在哪里?

3.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是一个什么计策?

2.追问:“曹操”为什么就相信了呢?

小结:这部分讲的是——

周、黄定计假投降,

曹操相信喜洋洋,

双方赤壁大决战,

到底怎样?

接着往下学文章!

3.轻声读3~6自然段,从书中找根据: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4.小组讨论。

5.集体汇报。

6.指名读6~10自然段,领会内容。

7.说说这段写了什么?

五、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说说写了什么?

2.总结: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3.质疑,还有不明白的吗?

篇三:《赤壁之战》 篇三

作者邮箱: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的原因以及双方大致的情况。

教学教程:

一、揭示课题。

历史故事记载,东吴的孙权等以三万军队在这里打败了一周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请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

1、用生字卡片检查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大致)

4、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一想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分段。

2、讨论分段。

(1)(2—4)(5—11)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句读第一段,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这样?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

(大江两岸,两军相对)

4、这段话讲了什么?(起因)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段意。

(打仗之前的准备工作。)

六、朗读课文第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 :

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东吴怎样以少胜多的。

2、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读后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第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防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第8、9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出示挂图,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4、火攻这一战的结局怎样?

(1)“锣鼓震天”?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三、总结段意。

(1)朗读课文第三段。

(2)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2、练习造句,巩固生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简要说说的经过。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读全文,思考后讨论。

(曹操失败是因为仗着兵多将广,骄兵轻敌,采取了错误的措施;东吴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能知彼知已,扬长避短。)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说说怎样记住的。

2、抄写词语。

五、练习造句。

1、体会“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头造句。

六、作业 :

预习《田忌赛马》。

篇四:《赤壁之战》 篇四

一、教学目标 :

1、初步懂得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2、读准“率”、“遣”、“惯”、“渡”、“策”、“盔”等字,认清它们的字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调兵遣将”、“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二、教学重点、难点:在反复地读中感悟“火攻”计策之妙。

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

教师板书:3万     80万 ,引导学生比较大小,师述: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3万”不仅不小于80万,甚至还大于“80”万,你们信吗?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个故事,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的课文,要求:

①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请多读几遍,直到读通为止。

②边读边体会,自在读课文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教师出示几幅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到这幅图画,你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词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立体感受。(听觉、视觉、心理的角度等)

②出示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认读:

率领、夺取、调兵遣将、相持、计策、定惊、兵营、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③出示几个难读的句子引导学生朗读。

④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何感受?

(三)研读课文,体悟“火攻”之妙。

1、,东吴只有3万,却打败了曹军80万,原因何在呢?不要说我们,就连东吴的许多士兵在战争胜利以后还迷惑不解?为此,周瑜打算让黄盖在庆功会上来点破迷津,假如你就是黄盖,你会怎样在庆功会上摆事实、讲理由,让大家心服口服呢?仔细研读课文,从课文里找依据。

(学生展开研读,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对话。)

2、学生展开交流,教师点拨。

(可以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进行。)

例:

黄盖看准了敌人的强与弱,也分析了自己的强与弱,从而攻敌之弱,扬己之长。

▲引导学生读悟相关语段,重点是读中悟情,以情促读,达到读悟浑然一体——

1、“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就下令渡江。”

2、“曹军80万,我军才3万,……像逃也逃不了。”

3、“东汉末年,……周瑜的兵在南岸。”

△从“隔江相对”的形势联系后文周瑜趁东南风向北火攻曹营体会火攻的可能性;

△从“曹军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体会火攻的必要性;

△从“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想逃也逃不了。”体会“火攻”的合理性。

(四)存疑结课,保持研读热情。

东吴这方面在开庆功会,总结胜利的经验,曹军其实也在总结,你认为他们会总结什么?(失败的教训)他们又会怎样联系实际总结这次惨痛的教训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五)作业

1、完成作业 本练习。

2、摘录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板书随课堂动态生成)

(注:此教学设计获得实验小学2004学年第一学期“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之“现场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

设计:实验小学  鲁国华

篇五:《赤壁之战》 篇五

19、赤壁之战(第一课时教案)

1、 教学目标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理解掌握自不量力、计策等词语的意思。

3、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课文主要意思。

4、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2、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改课文分段。

3、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理解课文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

1、 课前谈话、揭示课题。

(板书3万 >80万)

(1)、问:哪个多,哪个少?指名学生回答。如果你手上有三万兵,你能打败人家的80万大军吗?

(2)、在我国古代的三国时期,就有一个叫周瑜的大将军,以自己的3万军队击溃了曹操的80万军队,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板书:以少胜多)这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那么周瑜是怎样以自己区区的三万兵力击败曹操的80万军队的呢?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板书:19、赤壁之战)我们先看这个题目

题目的“之”是什么意思?(的)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这发生在赤壁的战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曲荡气回肠的歌曲吧!领略一下1700多年前的壮观与激烈吧?

2、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多媒体出示: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鱼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师念此词一遍,说三国,道三国,一直以来人们都为三国的故事所倾倒。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看《三国演义》的故事,更多的是一起来谈三国。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谈一谈三国吧。大家看这首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什么?随机板书:长江

再看第二句:浪花淘尽英雄 问:《三国演义》大家认识三国演义里面那些人物呢?(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还真是了解不少。今天学习的《赤壁之战》,请大家今天我们要熟悉那些人物?他们是不是称得上是英雄?

3、 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音,给每个小节标上记号。

2、仔细读每一小节,看看自己究竟知道了什么?

4、 检查自读情况

1、 问:通过读课文,那些人物在本书中出现了?他们能不能称得上是英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周瑜——统率三军、击溃曹军;黄盖——献计火攻,火烧曹营;曹操——骄傲自大,落荒而逃)

2、 大家谈得都很有道理?下面,我们再来思考这几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回答?

(投影出示: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

1、 敌众我寡、不宜久持、应速战速决 2、曹操战船连接,不利行动

3、战船及其帆篷、绳索、木板等都是易燃之物

(投影出示: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

1、曹操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2、曹操深信黄盖的话

3、 黄盖的船伪装的好,使曹操不容易发觉其中有诈。

过渡:通过刚才的检查,可以看出同学们读书是比较认真的。下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一节一节的浏览一下,想一想,赤壁之站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

5、指导分段

1、曹操率军欲灭东吴,周瑜调兵遣将。这应当是全文的起因部分。

2、黄盖献计,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敌船应是妙计歼敌的经过。

3、赤壁之战,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应是结果部分。

归纳:

随机板书: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大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两军            黄盖   写信   草船   火烧          上岸

相对            献计   诈降   冲寨   敌船          追击

过渡:赤壁之站的结果是曹军惨败,周瑜大获全胜。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黄盖)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是整个战役取得成功的关键之处。黄盖当时在信中提到这么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大家看:(投影出示)

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

6、我们看这句话:鸡蛋指的是谁?(周瑜的力量)

石头呢?(曹操的力量)

为什么说周瑜的力量是鸡蛋,曹操的力量是石头?

2、我们从谁的话中可以找到答案。(指名回答)分析黄盖的话:(指导朗读)。

所以周瑜认为火攻是个好办法,值得可行。事实也证明周瑜采纳黄盖的意见是正确的。所以周瑜也可以称得上是英雄。而黄盖的计策对周瑜来说真是及时雨,对曹操来讲真是一把利斧。通过以上的学习大家应该对全文有了比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1、先来看一下,一首诗:

(投影出示:清明 (杜牧))              赤壁战歌

清明时节雨纷纷,      改后为:三国时期乱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曹操率军欲灭吴。

借问酒家何处有,              黄盖献计用火攻,

牧童遥指杏花村。              以小胜多定大局。

2、指导讲评。

7、综合总结

8、拓展延伸:

1、出示本校王保华老师的书法作品《赤壁怀古》,让学生鉴赏。

2、赠送此作品,教育学生更努力的学习知识,研究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

9、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

(起因1--2)          (经过3--10)            (结果11)

大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两军            黄盖   写信   草船   火烧          上岸

相对            献计   诈降   冲寨   敌船          追击

篇六:《赤壁之战》 篇六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

一、 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

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

二、古今异义

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

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

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

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

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

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

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

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

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

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

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

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三、一词多义

资:多载资粮(物资)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

能:表恶其能(才能)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盖: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

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

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次:引次江北(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死)

五万兵难卒合(仓猝)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

当横行天下(应当)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

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

操军方连船舰(正)

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

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预备走舸(轻快的)

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

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乃罢会(于是就)

骑乃得过(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

四、词类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

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

12、逼兵事耳(被动句)

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

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

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

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

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

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

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

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篇七:《赤壁之战》 篇七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孙权的形象——他的正确决策是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

(二)认识鲁肃、周瑜、诸葛亮在这次战争中的作用。

(三)了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历史观的道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常用文言词。

次:①临时驻扎。例:引次江北。②次序。例:余船以次俱进。

当:①抵挡。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当横行天下。③会。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方:①方法、计谋。例:助画方略。②将要。例:方与将军会猎于吴。③刚。例: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算面积用语,正方形(各边长度相等)。例:地方数千里。

计:①出计、谋划。例:今为君计。②计谋。例:备用肃计。

将:①将领。例: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出郭相扶将。⑤助词,无义。例:宫使驱将惜不得。

蹶:①跌倒。例:一蹶不振。②使受挫。例:必蹶上将军。

立:①站立。例: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足以立事。③即、立即。例:公子立自责,似无所容者。

乃:①是。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于是。例:乃罢会。③才。例:骑乃得过。④乃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夷:①削平。例: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族名。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走:①快跑、逃跑。例: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使逃、驱赶。例:可烧而走也。

卒:①士兵。例: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①地方(土地纵横各……)[例]地方数千里。

②妻子(妻和儿女)[例]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③北面(面向北)[例]北面而事之。

④交通(相交而后通达)[例]阡陌交通。

⑤无论(不要说)[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⑥于是(在这件事上)[例]吾祖死于是。

(三)本文突出了孙权什么性格、特点?

分析: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孙权不甘心受制于人,坚持采取对抗的方针,表现了他的英雄性格。但又持谨慎态度:对刘备,在了解他的兵力后,才和他结成联盟;对臣下,允许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是主张迎降,也不加以责罚。而在充分比较了敌我双方的优势劣势,作了最后决断之后,则坚决制止迎降的言论。他的深思熟虑和坚决果断的作风,使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成为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人物。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

1.学生齐读第1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鲁肃向孙权献策;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曹;刘备采纳鲁肃意见,进住樊口。)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孙权为什么同意他去?

补充问: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的战略目标是夺取荆州,作为孙权帝业的根基(要注意他反复提到“帝王之资”“大事”“天下可定”等语)。

②他有两种策略:如荆州内部稳定,则“与结盟好”;否则用另外的方式夺取或留待将来夺取。

③他认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是曹操。

④孙权也想成就帝业,所以同意鲁肃的策略方针。

重读“荆州与国邻接……恐为操所先”这一段话。

4.分析第2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的“说辞”有什么特点?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建议?

补充问: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

②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③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

5.小结第1段: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这表现了鲁肃的政治远见,他一直是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五)讲读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①诸葛亮智激孙权;②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3.分析第1点内容。

引导问: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降曹)

补充问:先指出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力?怎样表示求援之意?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答孙权“何不遂事之”一问,妙在哪里?

讨论后再小结如下:

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

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

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分析第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刘——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曹——主力已疲,不习水战、降卒不服。

孙——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

5.小结第2段: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份向孙权进言,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权,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六)讲读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①曹操下战书;②迎降派的观点;③鲁肃劝孙权勿迎。)

3.分析第1点内容。

问: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

小结: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4.分析第2点内容。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来?(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5.分析第3点内容。

引导问:鲁肃所说的“大事”是指什么说的?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不作决断?

补充问:“鲁肃独不言”说明了什么问题?他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后小结如下: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破曹后鲁肃先回,孙权持鞍下马欢迎他。)

6.本段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骄矜之心溢于言表;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③鲁肃“逮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七)讲读第4段。

1.学生齐读第4段。

2.过渡问:①“肃劝权召瑜还”的目的是什么?(增强主战派的力量。)②“拔刀斫前奏案”意味着什么?(孙权作最后决断。)

3.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②孙权作最后决断——出兵抗曹。)

4.分析第1点内容。

先诵读周瑜的话“操虽托名汉相……保为将军破之”。要求指出哪些话是驳斥迎降派的(开头至“而可迎之邪”)、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请为将军筹之”至结尾)。

引导问: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优势?他的观点跟诸葛亮、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的地方在哪里?

补充问:可就周瑜的用语“横行天下”“除残去秽”“操自送死”“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等提出问题,进行比较。

讨论后可小结如下: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

最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一小段。

5.分析第2点内容。

此点分析从简,但要指出孙权的政治眼光、好胜的性格;要跟上文“内怀犹豫之计”“甚失孤望”作比较,指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小结这一段。

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使主战派完全压倒了迎降派,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八)讲读第5段。

1.学生齐读第5段。

2.归纳本段内容要点(①周瑜再陈方略;②孙权再表决心)。

3.问: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4.问:孙权说的“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反映了什么问题?(主张迎降的人很多。)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卿能办之者诚决……孤当与孟德决之”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对胜利还没有绝对的把握,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他的目的是什么?(跟周瑜推心置腹,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创造了条件。)

5.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已作最后决断,下面再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即“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助画方略”这句话),行文岂不更加简练?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讲读第6、7段。

1.教师作提示后,学生齐读第6、7段。

提示: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请大家朗读时用心体会“史笔”的特点。

2.讨论“史笔”的特点。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火烧曹营——决定性的战斗。)次重点是什么?(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略写的是什么?“进,与操遇于赤壁”写了什么?(略写进军过程,交待决战地点。)“初一交战……瑜等在南岸”交待了什么?(略写初战,交待两军方位,为下文”东南风急”,风助火威作铺垫)。“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引军北还”交待了什么?(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在赤壁之战中,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为什么作者只提黄盖一人?(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源于黄盖倡议,有大功,非同寻常。)关于刘备,为什么只用一语带过?(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二个特点: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说说下面各句话有什么含义。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反映曹军的骄傲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麻痹心态)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证实周瑜的预言正确。)

这些都从一定的侧面说明了曹操失败的原因。

由此总结出“史笔”的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十)选材和布局分析。

1.选材的分析。

教师先介绍选材的大致情况:选自《吴书•周瑜传》的材料最多(包括第4段以及第3、7段中的一部分);其次是《吴书•鲁肃传》(包括第1、3段中的大部分),再次是《蜀书•诸葛亮传》)。

问:如此选材的目的是什么?(这三个人对推动孙权联刘抗曹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对形势的分析也极其正确。)

问:这些材料的价值在什么地方?(极其生动地再现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补正史之不足。)

2.布局的分析。

问:本文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什么?(详写决策过程,略写战斗情况;写决策过程,以孙权贯穿始终。)

问:这样布局有什么好处?(未战而“庙算”已胜,战斗乃“庙算”之余事;对刻画孙权的形象有很大的作用。)

篇八:《赤壁之战》 篇八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 :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1]黄盖诈降

[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度( )驻( )瑜( )

遗( )渡( )注( )愉( )

策( )( ) ( )( )

窜(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 东吴3万(少) 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篇九:《赤壁之战》 篇九

学生视角

本课是《三国演义》中脍炙人口的故事,是人所共知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享这一名篇无疑是快乐的。

难点

课文是如何将这一复杂的事件描述得引人入胜的?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的。它生动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采用火攻

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课文按战争起因、战前双方准备、火烧赤壁的经过、高潮、结局这一顺序来写,条理清晰,层层推进,环节之间衔接紧凑。基于这一分析,教学时可采用

顺序和逆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逐段讲读的常规,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明确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进行复述,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的语言训练。

重点

1,了解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条理。

设计特色

以画促思  化难为易

信息资料

1.《三国演义》中有关的资料;

2.关于周瑜的全面评价性文章。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彼知己,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明确写作顺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品味歌词,导入  新课

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要求同学们听后抒发感想。师借其中的重点句点拨提升学生的认识看法,使学生体会到三国人物的雄心壮志,并对他们的雄才伟略产生敬慕之情,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找出教学与生活的切合点。)

二、通渎全文,扫清学习障碍

1.速读,如每分钟一千字,强化效率感,使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短时间内掌握主要内容。

(进一步巩固速读的阅读方法,增强它的实用性。)

2.精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及进一步解决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及形成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正确观念。)

3.全班交流。

(1)交流朗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学习心得。即刚才通过自主学习弄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未解决悬疑,全班讨论。仍未解决的拿到讲读时进一步明晰。

可拿出一二知识点进行随堂摸底小测试。以有的放矢地在课下进行个别辅导。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因在于知彼知己,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明确写作顺序。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抓住重点,中间开花

1.引导学生通渎全文,并思考:①前,曹吴两军兵力状况如何?画出课文中有关词句。②中,东吴一方以弱胜强的最关键一步是什么?

(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环节。)

二、环环相扣,顺逆结合

].引导思考:火攻的计策是准提出的?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一计策?并找出相应的段落,读读画画重点词句。明确“他们船头接船尾,船尾接船头,把船连在一起”的关键词语“接”、“连”,既是提出火攻计策的直接原因,也是火攻实施的首要条件。

2.进一步追问:曹操为什么要把船连在一起呢?引导学生找到第2自然段,画出重点内容:北方人“坐不惯船,可是要渡过大江,非坐不可”。使生明确,这里的描写似乎是轻轻一笔,实则为后文火攻实施后曹军溃不成军埋下了伏笔,因此是至关重要的。

3.引导讨沦:曹军坐不惯船,为什。么又非“渡过大江”不可呢?弄清的直接起因乃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4.提问:  “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并要求学生按下面提示“先写战争起因,再写曹军战前准备,然后写东吴一方提出对策”,复述前三个自然段,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这样顺逆结合,环环相扣,一方面,避免了循序教学常见的平铺直叙,有利于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进行复述的兴趣;另一方面,开门见山,直奔重点环节,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有序。)

三、步步相连,繁简兼顾

1.阅读思考:  “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理解火攻实施过程中哪些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要素哪个先,哪个后。

2.照顾整体。引导学生根据“写信骗曹操,借风赴曹营,点火烧曹军”的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

(体现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四、回归全文,领会中心

1.生阅读全文,对照板书,复述的全过程,从整体上明确写作顺序。

2.概括火攻之计妙在何处。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六、课堂练习

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七、实践活动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板书

写信骗曹  黄盖诈降

火攻之计    风火相助  实施火攻    知己知彼  扬长避短

火烧曹营  曹军大败    严谨部署  周密安排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