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明朝开国六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傲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又是开国六王之一。徐达出身农家,少年大志。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虎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被朱元璋昔为“万里长城”。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号燕衡。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安徽省怀远县常家坟镇永平岗人,明朝开国名将。宋朝南渡时常氐迁来怀远,到常遇春已经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蓝氏生有三子三女。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顺元年)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常遇春传体貌奇伟,沉毅果敢,长臂善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元至正十五年(1355),参加农民起义军,随朱元璋渡长江,取太平(今安僚当涂),破集庆(今南京)等地,每战必先,屡立战功,升中翼大元帅。十七年,攻宁国(今属安徽),身中流矢,裹伤再战。此后连克宁国、池州(今安徼贵池)、婺州(今浙江金华)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阳湖之战中,他奋勇当先,救出被陈友谅围困的朱元璋,旋即率军湖口,会同诸将全歼号称60万的陈友谅大军。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进攻张士诚,先取准东,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苏州),俘获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因功升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十月,又以副将军与徐达率军25万北上,转战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军继续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俘元宗王及将士万余。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自谓能以10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为“常十万”。七月,回师途中,暴病而卒,追封开平王,赐后人冰铁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后有开平王常宝童痛打严嵩)。

3、李文忠

李文忠(1339~1384)明代开国著名将领,字思本,汉族,江苏盱眙人。朱元璋外甥(母亲曹国长公主),十二岁丧母,由朱元璋抚养长大。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尝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史称“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历风发,遇大敌益壮”。师事金华范祖乾、胡翰,通晓经义、能诗善歌,恂恂若儒者。19岁率亲军,从朱元璋增援池州(今安微池州市),初建战功。继又率部连挫元军,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攻占浙江昌化(今临安西)、淳安等地,因功授帐前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后与邓愈会师,再克浙西重镇建德。不久,元水陆军数万突然反击,他先破其陆军,取部分首级置于木筏,顺流而下,水路元军见之惊慌逃遁。二十五年春,张士诚派兵20万攻新城(今浙江诸暨南)。李文忠率军驰援,因敌众己寡,将士有疑惧,他激励将士说:兵在谋不在众。次日,乘雾进攻,冲其中坚,果获大胜,歼张军数万,俘将校600人。二十六年秋,率军进克杭州,迫守军3万投降,升浙江行省平章。明洪武二年(1369),以偏将军从常遇春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常遇春病逝后,他代其职继续远征漠北,俘斩元兵万余。次年,与徐达分道北征,俘获元顺帝孙及后妃公主,缴获宋,元、玉玺、金宝、珊、锁圭等,升大都督府左都督,封曹国公,同知军国事。洪武七年(1374年),率军攻克大宁、高州(今赤峰市东南部地区),斩故元宗壬朵朵失里等,至毡帽山斩鲁王,获其妃蒙哥秃,八月,率军至丰州,生擒元大臣12人。十年,负责大都督府,十二年与西平侯沐英进兵洮州(今甘肃临潭东),平定起事番民,兼领国子监事。李文忠好学问,通韬略,交儒士,严治军,临阵奋勇,战功卓著。十七年病卒。他器量深沉,变化莫测,临战意气风发,遇大敌胆气益壮。为人忠直,尝命军中收养道上弃儿,所全活无算。又劝朱元璋少杀人,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非天子不近刑人之义。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洪武十七年(1384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次第三。赐葬钟山之阴。子李景隆嗣曹国公爵位。

4、沐英

沐英(1345—1392),明初大将。字文英。回族(一说苗族)。安徽定远人。少孤、被朱元璋收为养子,从朱姓。深受器重,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后随军征福建,略崇安,破闵溪十八寨,洪武元年(1368),复姓沐。迁大都督府金事,进同知。十年(1377),充征西副将军,从邓愈讨吐蕃,西略川、藏、封西平侯。十一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十三年

(1380),奉朱元璋命总领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过黄河,登贺兰山(今宁夏境),大败北元军,擒元国公脱火赤等。十四年,随大将军徐达北伐,克全宁四部。继以征南右副将军,同蓝玉、傅友德取云南,大败元梁王兵十万于曲靖,擒平章达里麻,迫梁王走死,右丞观音保以城降。后留镇滇中,设官立卫守之。从十七年至廿一年(1384—1388),先后平定曲靖亦佐、浪穹、“百夷”思伦发、越州阿资、广西阿赤部等。任内,简守令,课农桑,扩屯田,浚滇池,平水患,定贡税,民赖以安。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5、邓愈

邓愈(1338~1378)初名友德,字伯颜。汉族,虹县龙宿里(今属泗县大路口级)人。元惠宗至元三年(1337)二月十五生。幼时聪慧好学,稍长即怀平定天下的大志。元末,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当时的黑暗统治。父邓顺兴,重气节,讲信义,被乡人推为练总,率领乡民,保境安民。后与元军作战,中箭身亡,友德之兄友隆接掌兵权。不久,友隆也病故,16岁的友德继父兄之位掌兵权,亲率人马与元军作战。友德身高体壮,武艺高强,且足智多谋,每战均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力拼杀,元兵多不敢与之交锋。泗州、灵璧、盱眙等地人民闻风归附,求其保护。元至正十五年(1355),友德率所部投奔朱元璋。元璋命其为管军总管,赐名愈,时年18岁。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克太平(今安徽当涂)、集庆(今江苏南京),直取镇江,屡立战功,升为广兴翼元帅。后转战浙西,屡败元军。累积军功屡次升官,历任金行枢密院事、江西行省参知政事、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右御史大夫、太子右谕德。为人简重慎密,智勇兼备,严于治军,善抚降者,功著一时。1370年(洪武三年),邓愈跟随徐达远征甘肃,击败北元军队,招降吐蕃、乌斯藏诸部。晋封为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1377年(洪武十年)十一月初九日,邓愈病逝于寿春(今安傲寿县),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6、汤和

(1326—1395年),字鼎臣,汉族,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人,汤和幼孤,和朱元璋是好友,后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升千户,写信邀请朱元璋参加义军,后随朱元璋下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傲当涂),功升统兵元帅。其后又下金坛、常州,以功晋升御史大夫。洪武元年(1367年,亦为元至正二十八年)十月任征南将军,与吴祯讨方国珍,方国珍率部下乘海船逃跑,廖永忠自海道截击之于盘屿(今定海盘峙岛)。十二月,方国珍投降。浙东悉定。同年又自海道攻取福州,进军闽中,陈友定留兵二万守福州,自领精兵守延平。洪武二年正月,汤和、廖永忠等进攻延平。围城十日,城破,陈友定自杀未果,执送应天处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晋封为中山候。洪武四年(1371年)拜征西将军,率廖永忠、杨璟等部由瞿塘趋重庆,大军进至重庆,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从徐达北伐,伯颜帖木儿降。晋封为信国公。洪武十八年(1389年)告老还多,赐第凤阳。后应朱元璋之请,出山到沿海防备倭寇,选浙东民五万八千余人戌守,使倭寇不敢轻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无法讲话,见到朱元璋时,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