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大致发展历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30 年前,在中国大地上,“人力资源服务”还是一个令人感到陌生的概念, 30 年后的今天, 人力资源服务已经成为一个产业。 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 2009 年上半年, 全国有近 3 万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从业人员约 15 万人, 服务的企业客户 600 余万家。 仅以“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为例,拥有从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的会员单位 130 余家, 服务员工人数 122 万人,客户 8 万余家, 这还只是全部从业企业的一小部分。今天, 有三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了全国 500 强,与能源、 通讯、 金融、 地产等传统大型企业同列。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实属不易, 荣誉属于每一个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总体上来说, 如果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十年是萌芽起步阶段。 1978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序幕。 1979 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前身, 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国内服务部成立, 同年 11 月 , 向日 本外商驻京代表机构派出第一名中方雇员。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开始变革, 逐步打破国有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出的限制,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 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等等。 80 年代后期, 外商驻华代表处纷纷变成独立法人公司,即通常所说的“三资企业” , 有了独立的用人权。 在“三资企业”的带动下, 人力资源服务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 从业机构进一步增多。 但总体而言, 这个时期的大部分从业机构具有较多行政色彩, 市场化水平还不高。 1989 年, 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成立,是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最大、最早的全国性行业组织之一。 与此同时, 全国和地方性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才开始不断涌现出来。

第二个十年是较快发展阶段。 1992 年, 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 同年, 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 标。 上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 国家进一步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有力推动了人才流动。 1993 年,在北京市人事局的大力支持下, FESCO 与北京市人才中心合作举办外国企业人才招聘会,以后每年一届,共举办了 16 届, 吸引了 150 多万名毕业生和各类求职者。 到 90 年代中后期, 市场逐步呈现比较多样化的服务产品, 包括人才派遣、 人事社保代理、 招聘猎头、 岗位外包、 财务外包、 福利外包、 员工关系、 管理咨询、 教育培训、 外籍人员服务、 海外劳务等。 这个时期还要关注的一点, 就是技术手段的运用, 得益于 IT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招聘开始出现并获得迅猛发展。 此外, 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也开始出现并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个十年是新的历史阶段。 2001 年,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随着我国人力资源市场的放开, 众多有实力的国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凭借资本、 管理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 以收购股权、 并购公司、 设立新公司等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也日 益呈现出“国内竞争国际化、 国际竞争国内化” 的特点。 与此同时, 国内主要从业企业加快了 全国化的扩张, 差不多用了 4-5 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 全国业务网络的搭建, 将服务末梢伸展至全国主要城市乃至众多的二、 三线城市。 党的十六大、 十七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全面部署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要求“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为新时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 明确的指导和强大的动力。 2007 年,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第一次将“人才服务业” 正式写入国务院的文件, 2008 年 1月 1 日 , 《劳动合同法》 和《就业促进法》 正式施行,进一步丰富了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 为新时期产业的健康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提供了 保障。

总体来看, 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白手起家, 从无到有, 由小到大, 30 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服务产品看, 实现了从单一到多样化发展的转变;从服务内容看,实现了从低端到覆盖高中低端的转变;从服务客户看, 实现了从外资企业为主到中、 外企业并重的转变; 从服务手段看, 实现了从手工操作到系统化、 网络化、 信息化发展的转变; 从服务区域看,实现了从单一城市向区域化、 全国化发展的转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