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用于皮肤黏膜消毒的消毒剂限量成分符合要求;用于饮用水、食品和餐饮具消毒的消毒剂其有毒有害成分在使用浓度下符合有关标准的限量要求;消毒器械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限量要求。

(3)消毒剂的成分与申报的配方一致。在产品有效期内,有效成分含量及其变化应在规定的范围内。

(4)最小样品单位间的重量误差小于5%,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误差小于10%。

(5)用于金属物品消毒的消毒剂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偶尔接触金属物品的消毒剂如果存在金属腐蚀性时在标识中应有警示。

(6)消毒剂的pH值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与企业标准一致。 1.4.9.2 消毒效果试验结果评价

符合下列所有相应条件的消毒产品认为消毒效果试验结果合格: (1)去除残留消毒剂效果的鉴定试验合格。 (2)消毒产品的实验室试验结果符合下列相应条件:

a.悬液定量试验时,每次试验对细菌繁殖体和细菌芽孢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杀灭对数值≥5.00,对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的杀灭对数值≥4.00,对病毒的灭活对数值≥4.00。对照组微生物数在规定的范围内。

b.载体定量试验和载体流动浸泡试验时,每次试验对各类微生物的杀灭对数值或灭活对数值≥3.00,对照组微生物数在规定的范围内。载体定性试验时,各次试验所有载体相应细菌芽孢均无生长,对照组微生物数在规定的范围内。

(3)消毒模拟现场试验时,各次试验对试验微生物的杀灭对数值≥3.00,对照组微生物数在规定的范围内。灭菌模拟现场试验时,各次试验所有载体相应细菌芽孢均无生长,对照组微生物数在规定的范围内。

(4)现场试验时,对消毒对象上自然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1.0。

(5)消毒产品用于饮用水消毒时,消毒效果的评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进行。

11

2 消毒产品检验技术规范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Disinfection Products

2.1 消毒剂消毒与灭菌效果验证试验 2.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的许可检验和监督监测。 2.1.2 菌悬液与菌片的制备 2.1.2.1 适用范围

制备消毒剂杀菌试验用菌悬液与菌片,以供消毒剂杀菌试验时使用。也适用于本规范中其他消毒学试验所用菌悬液与菌片。 2.1.2.2 实验器材

(1)实验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铜绿假单胞菌ATCC 15442、大肠杆菌 8099、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白色葡萄球菌 8032。在上述规定的菌株基础上,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还可增选其他菌株

(2)有机干扰物 见附录A (3)磷酸盐缓冲液 见附录A (4)无菌蒸馏水或其他纯化水 (5)稀释液 见附录A

(6)细菌培养基 营养琼脂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见附录A (7)革兰染色液 见附录A (8)芽孢染色液 见附录A (9)恒温水浴箱 (10)玻璃漏斗

(11)刻度吸管(1.0mL、5.0mL、10.0mL),毛细吸管

(12)移液器(10μL、20μL、100μL、200μL、1000μL)及配套的塑料吸头 (13)离心机 (14)电动混匀器 (15)浊度计 (16)恒温培养箱 2.1.2.3 细菌悬液制备程序

(1)细菌繁殖体悬液的制备

12

1)以无菌操作方式开启菌种管,用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培养基,轻柔吹吸数次,使菌种融化分散。取含 5.0mL~10.0mL 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滴入少许菌种悬液,置 37℃ 培养18h~24h。用接种环取第1代培养的菌悬液,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置 37℃ 培养 18h~24h。或从microbank中取出一粒菌珠接种于平皿上,置 37℃ 培养 18h~24h,挑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斜面,置 37℃ 培养 18h~24h,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2)取第 3~6代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培养 18h~24h 的新鲜斜面培养物,用 5.0mL 吸管吸取 3.0mL~5.0mL 稀释液(一般用TPS,酸化水用生理盐水)加入斜面试管内,反复吹吸,洗下菌苔。随后,用 5.0mL 吸管将洗液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用电动混匀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振打80次,以使细菌悬浮均匀。

3)初步制成的菌悬液,先用细菌浓度比浊测定法粗测其含菌浓度,然后以稀释液稀释至所需浓度。

4)细菌繁殖体悬液应保存在4℃冰箱内备用。应当天使用不得过夜。 5)怀疑有污染时,应以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 (2)细菌芽孢悬液的制备

1)以无菌操作方式开启菌种管,用毛细吸管加入适量营养肉汤培养基,轻柔吹吸数次,使菌种融化分散。取含 5.0mL~10.0mL 营养肉汤培养基试管,滴入少许菌种悬液,置 37℃ 培养 18h~24h。用接种环取第1代培养的菌悬液,划线接种于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置 37℃ 培养 18h~24h。挑取上述第 2 代培养物中典型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置 37℃ 培养 18h~24h,即为第 3 代培养物。

2)用 10.0mL 吸管吸取 5.0mL~10.0mL 第 3~5代的 18h~24h 营养肉汤培养物,接种于罗氏瓶中营养琼脂培养基表面,将其摇动使菌液布满营养琼脂培养基的表面,再将多余肉汤培养物吸出,将罗氏瓶置 37℃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5d~7d。

3)用接种环取菌苔少许涂于玻片上,固定后以改良芽孢染色法染色,并在显微镜(油镜)下进行镜检。当芽孢形成率达 95% 以上时,即可进行以下处理。否则,应继续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直至达到上述芽孢形成率后再进行以下处理。

改良芽孢染色法:①用接种环取菌苔涂布于玻片上,待自然干燥,而后通过火焰加热将菌固定于玻片上。②将涂片放入平皿内,片上放两层滤纸,滴加足量的 5.00% 孔雀绿水溶液。将平皿盖好,放54℃~56℃ 条件下,加热 30min。取出,去滤纸,用自来水冲去残留液。③加0.5% 沙黄水溶液,染1min。水洗,待干后镜检。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4)加 10.0mL 无菌蒸馏水于罗氏瓶中,以L棒轻轻推刮下菌苔,吸出,再加入5.0mL 无菌蒸馏水冲洗培养基表面,吸出。将两次吸出的菌悬液集中于含玻璃珠的无菌三角烧瓶中,振摇5min。

5)将三角烧瓶置 45℃ 水浴中 24h,使菌自溶断链,分散成单个芽孢。 6)用无菌棉花或纱布过滤芽孢悬液,清除琼脂凝块。

7)将芽孢悬液置无菌离心管内,以 3000r/min 速度离心 30min。弃上清液,加蒸馏水吹吸

13

使芽孢重新悬浮,本步骤重复3遍。

8)将洗净的芽孢悬液放入含适量小玻璃珠的三角烧瓶内,80℃水浴10min(或60℃ 30min),以杀灭残余的细菌繁殖体。待冷至室温后,摇匀分装保存于4℃冰箱中备用。有效使用期为半年。

9)芽孢悬液在使用时,应先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10)怀疑有杂菌污染时,应以菌落形态、革兰染色与生化试验等法进行鉴定。 2.1.2.4 菌片(染菌载体)的制备程序

(1)菌片用载体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常用的材料有金属、玻璃、滤纸、棉布、聚四氟乙烯等。金属载体一般用 12mm 直径圆形金属片(厚 0.5mm),其他材质载体一般为方形,大小10mm310mm,特定用途的消毒产品可使用其他材质、形状的载体。

(2)所用载体(除滤纸片外)于染菌前,应进行脱脂处理。脱脂方法如下:①将载体放在含洗涤剂的水中煮沸30 min;②以自来水洗净;③用蒸馏水煮沸 10min;④用蒸馏水漂洗至 pH 呈中性;⑤晾干、熨平备用。

(3)布片用40织纱的白平纹棉布制作。将脱脂后的布块按载体规定的大小抽去边缘一周的经纬纱各一根,按抽纱痕剪开。金属片以不锈钢制作,纸片以新华滤纸制作。

(4)载体经压力蒸汽灭菌后,使用滴染法染菌。

染菌用菌悬液:菌悬液和芽孢悬液的制备按2.1.2.3 进行,试验用菌悬液的含菌量约为2310cfu/mL~1310cfu/mL,可使用浊度计调整菌液浓度。然后加入等量 3.0% 或 0.3% 的牛血清白蛋白,使菌液的浓度为 1310cfu/mL~5310cfu/mL。

滴染法染菌时,将经灭菌的载体片平铺于无菌平皿内,用移液器逐片滴加菌液10μL,必要时用接种环涂匀整个载体表面。置37℃恒温培养箱或室温干燥备用。

(5)每个菌片(载体)的回收菌数应为 1310cfu/片~5310cfu/片。 2.1.2.5 注意事项

(1)用浊度计测定的菌悬液浓度,只用于在滴染菌片时对菌悬液稀释度的估计。作为菌悬液含菌浓度或菌片染菌量的正式报告(如杀菌试验中阳性对照组菌悬液或菌片所含菌量),必须以活菌培养计数的实测结果为准,不得使用根据比浊法判定的估计值。

(2)菌液滴加不宜过快,避免流散影响染菌的准确性。

(3)细菌繁殖体在载体上干燥的过程中,可引起部分死亡。因此应提高初始菌浓度,以便达到所需的回收菌量。

(4)配制菌悬液和制备菌片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污染杂菌,影响杀菌试验的结果。 (5)保存菌液的容器使用橡皮塞时,应将其预先煮沸 10min 进行脱硫处理。

(6)菌悬液和菌片应随时放入冰箱内,尽量缩短室温放置时间,以减少细菌的自然死亡。 2.1.3 活菌培养计数技术 2.1.3.1 适用范围

测定消毒试验用细菌悬液、菌片(染菌载体)、采样液等样本含有活菌的数量。

14

6

6

8

8

8

9

2.1.3.2 实验器材

(1)稀释液 见附录A

(2)细菌培养基 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TSA),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等,见附录A

(3)刻度吸管(1.0mL、5.0mL、10.0mL)

(4)移液器(10μL、20μL、100μL、200μL、1mL、5mL)及配套的塑料吸头 (5)电动混匀器 (6)浊度计 (7)恒温培养箱 2.1.3.3 操作程序

活菌培养计数一般使用倾注法,有特殊规定者,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倾注法操作程序如下: (1)对菌悬液可直接进行培养计数。对菌片和小型固体样本,将其直接投入含 5.0mL 稀释液的无菌试管中,对棉拭则将其采样端剪入管内。用电动混匀器混合 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打 80次,将菌洗下形成菌悬液。以上操作应严格按无菌要求进行。

(2)将试管按需要数量分组排列于试管架上,每管加入 4.5mL 稀释液。各组由左向右,逐管标上 10、10、10......等。

(3)将菌悬液样本用电动混匀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打 80次,随即吸取 0.5mL 加至 10 管内。

(4)将 10 管依前法用电动混匀器混合20s,或在手掌上用力振打 80次,混匀,再吸取出0.5mL 加入 10管内。如此类推,直至最后一管。必要时,还可作某稀释度的 1:1或1:4 稀释。

(5)选择适宜稀释度试管(以预计生长菌落数每平板为 15cfu~300cfu 者为宜),吸取其中混合均匀的悬液 1.0mL 加于无菌平皿内。每一稀释度接种 2个平皿。一般需接种 2个~3个不同稀释度。

(6)将 40℃~45℃ 熔化的培养基,倾注于已加入样液的平皿中,每平皿 15mL~20mL。 (7)将平皿盖好,即刻轻轻摇动混匀,平放。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皿使底向上,置 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8)培养至规定时间,计数菌落数。对于现场试验样本,应每日观察并记录菌落数。 (9) 计数菌落时,一般以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每平板菌落数在15cfu~300cfu的稀释度为准记录结果。对黑曲霉菌活菌计数时,以每平板菌落数在 15cfu~100cfu 的稀释度为准记录结果。对菌量极少的样本,即使平板菌落数未达 15cfu 时,亦可用其计算最终结果。

(10)根据稀释倍数和接种量计算每毫升菌液中或每一菌片(染菌载体)上的平均菌落数。 2.1.3.4 活菌计数中技术操作误差的测定

活菌计数因技术操作而引起的菌落数误差率(平板间、稀释度间)不宜超过 10%。误差率的计算可按下列公式进行。

15

-2 -1

-1

-1

-2

-3

消毒技术规范(2008年版) 

(2)用于皮肤黏膜消毒的消毒剂限量成分符合要求;用于饮用水、食品和餐饮具消毒的消毒剂其有毒有害成分在使用浓度下符合有关标准的限量要求;消毒器械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限量要求。(3)消毒剂的成分与申报的配方一致。在产品有效期内,有效成分含量及其变化应在规定的范围内。(4)最小样品单位间的重量误差小于5%,主要有效成分含量误差小于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zihr1qy135dq8n1sb9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