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专题讲座

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郭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狭义的学前期指 3 周岁到 6 、 7 岁的幼儿园时期,本文中所指的学前期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前 (6 、 7 岁)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婴儿期到幼儿期是身体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儿童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孩子的一生。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 “3 岁看大, 7 岁看老 ” ,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人生的头几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直到死亡的总和。这都说明了学前期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今天围绕着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过程这个话题讲述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婴幼儿身体发展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中的适宜性;第二,婴幼儿动作发展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中的应用;第三,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中的应用。

一、婴幼儿身体发展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适宜性

(一)婴幼儿身体发展年龄特征及教育适宜性 1. 体重

出生后第一年是宝宝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以后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生时体重约为 3kg ,出生后的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 ,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约 , 1 周岁以后平均每年增加约 2kg 。临床可用以下公式估算小儿体重:

6 个月以内:体重( kg )= 3 + ×月龄

7 ~ 12 个月:体重( kg )= 7 + ×(月龄- 6 ) 1 岁以上:体重( kg )= 8 + 2 ×年龄

体重增长过快常见于肥胖症,体重低于正常均值的 85 %者为营养不良。体重过低的影响因素早期表现为奶量不足、疾病影响(先天性),后期表现为辅食添加不良、饮食不规律、疾病影响。影响肥胖的外在因素是过度喂养、缺少运动锻炼(据调查大部分儿童的课后或周末活动是在家看动画片,或者参加课外学习,如美术、围棋、英语等与运动不相关的活动)等;内在因素是遗传,双亲肥胖子代发生概率 75 %,单亲肥胖为 40% ,无肥胖发生率为 25 %。

2. 身高

婴儿出生时身长约为 50cm ;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 25cm ,其中前 3 个月约增长 12cm ;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 10cm ; 2 周岁后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 7cm 。一般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2 岁后至 12 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 cm )= 70 + 7 ×年龄

身高主要和遗传有关,另外还与宫内发育迟缓、生长激素低下,营养、睡眠、运动相关。值得指出的是儿童缺乏睡阻止长高!所以一定要让小儿进行有规律的、充足的睡眠(睡眠时间:新生儿 20 个小时上; 1 岁需要 14 ~ 15 小时; 3 岁需要 12 ~ 13 小时, 5 ~ 7 岁只需 11 ~ 12 小时)。

3. 头围

足月儿出生时头围约为 33 ~ 34cm ;出生后前 3 个月和后 9 个月各增长 6cm ; 1 周岁时约为 46cm ; 2 周岁时约为 48cm ; 5 周岁时约增长至 50cm ; 15 岁时接近成人,约为 54 ~ 58cm 。那么如何测试头围呢?头围测试方法如下:

宝贝取坐位或仰卧位,妈妈站在宝贝的右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的零点固定于宝贝的额部眉嵴(眼眶上突出呈弓状的骨质嵴)之间,经过枕结节 ( 脑后面最突出点 ) 再绕回至零点,数值读取至 厘米。测试时要注意软尺紧贴着头皮,并要左右对称。如果宝贝头发长,应该先将头发沿着软尺分开,然后再进行测量。

头围的大小与脑的发育有关。头围小者提示脑发育不良(可能患“狭颅症”,一种婴儿颅缝过早闭合,导致大脑发育受限的病症)。头围增长过快则常提示为解颅。解颅又名囟开不合、囟解,即先天或后天性脑积水,是指小儿到一定年龄,囟门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以致囟门较正常大,或可见囟门部稍稍隆起。囟门有前囟、后囟之分。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的菱形间隙,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的三角形间隙。前囟的大小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正常小儿的颅骨缝,大都在出生六个月时,开始骨化,后囟在出生或二至四个月时闭合,前囟在一岁至一岁半时闭合 。

4. 胸围

新生儿胸围约 32cm 。 l 岁时正常均值 ~ 厘米,接近头围, 2 岁后胸围渐大于头围,正常均值为 ~ 厘米。一般营养不良或缺少锻炼的小儿胸廓发育差,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晚;反之,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胸围超过头围的时间较早。胸围的大小与胸部的脂肪、肌肉、胸廓、肺的发育有关。

胸围测试方法为:宝贝取坐位或仰卧位,衣服脱下露出身体 ( 室温保持在 23 ℃ -25 ℃左右 ) ,妈妈站在宝贝的右前方,用左手拇指将软尺的零点,固定于胸骨中线第四肋骨水平上;右手拉软尺使其经过右乳头,再至两侧肩胛下角绕到左乳头,回到零点。而后,读取呼气及吸气时软尺上的厘米数,数值读取至 厘米,取呼气和吸气时的平均数即为宝贝的胸围大小。测试时注意前后左右对称,软尺各处都要轻轻接触皮肤。

5. 牙齿

乳牙 5 - 6 个月开始萌出,迟者可到 10 - 12 个月,乳牙共 20 颗至 岁左右出齐,到 6 周岁开始出恒牙。 2 岁以内乳牙颗数可用以下公式推算:

乳牙数=月龄- 4 (或 6 )

出牙为生理现象,偶尔低热,唾液增多,睡眠不安,烦躁。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维生素 C 、 D 等营养素、食物的咀嚼及阳光有关。人们一般对幼儿护齿存在误区,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1 )认为孩子乳牙会换,所以不加以保护:儿童乳牙期是儿童身体发育最显着的时期,期间所需营养大部分通过乳牙咀嚼后才被吸收,因此不保护乳牙是错误的。此外,乳牙对以后恒牙排列是否整齐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它可以引导恒牙长到正确的位置,形成漂亮的牙齿; 2 )认为用好的牙膏就可以保护孩子牙齿:牙膏可以提高牙齿清洁效果,但它只是清洁牙齿的辅助材料,刷牙方法比牙膏更重要。如果刷牙方法不正确,牙刷没有刷洗到的地方,用再好的牙膏也不能清洁干净。因此要培养孩子养成正确的刷牙方法; 3 )认为牙齿不痛就不用看医生:因为牙齿结构的特殊性,早期牙齿破坏不易被发现,只有破坏到达牙齿内部时才会产生疼痛的感觉,此时再进行治疗对牙齿损伤会很大。因此,家长应同专业医生保持联系,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将牙齿损害程度降到最小。

那么如何护齿呢?根据幼儿的年龄,护齿的方法如下:

第一阶段,出牙前,在喂奶或食用其他辅食后喝几口白开水,用以冲洗口腔内残留的食物残渣。切忌让宝宝含着盛有奶液或其他饮料的奶瓶入睡。

第二阶段,宝宝有第一颗牙后,要开始“刷牙”,当然这里所说的刷牙并不使用牙刷,而是父母用干净的纱布包裹自己的食指沾净水或盐水帮宝宝清洗口腔,洗去牙齿及牙床上的附着物,这种口腔护理方法一般要持续到幼儿两岁半,此时口腔中的乳牙才全部萌出。

第三阶段,从两岁半开始,父母应替幼儿选择此年龄段使用的牙刷,每日早晚两次,站立于幼儿身后,手把手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 拂刷法 ) ,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已有一定的理解、表达能力,只要家长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耐心指导,相信幼儿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不是件难事。

第四阶段,从三岁起,幼儿已经过半年的过渡期训练,应能独立完成刷牙动作了。但此时的幼儿还很顽皮,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家长平时还要监督指导,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这样才能使孩子拥有一副健康美丽的牙齿。

6. 血压

小儿年龄愈小血压愈低。不同年龄小儿血压正常值可用公式推算:(注: kPa=mmHg ÷ ); 收缩压( mmHg ) =80+2 ×年龄;舒张压 = 收缩压× 2/3 。

7. 脑

出生时:新生儿脑重约 390 克, 6 个月时为 600~700 克, 1 岁时为 900 克, 3 岁时为 1100 克,接近成人脑重( 1400 克)的 80% , 4 岁时达到成人脑重的 90% , 6 岁以后,大脑的成长极为有限。

大脑结构:出生时脑表面的沟回已经形成,但大脑皮质薄,细胞分化不全,缺乏树状突; 3 岁时脑细胞分化基本完成; 4 岁时神经髓鞘形成; 8 岁时与成人近似。

大脑单侧化:刚出生时大脑不具有单侧化功能,皮质兴奋处于弥漫状态,触动任何部位都会引起新生儿头、手、足等乱动; 1 岁时脑两半球的功能单侧化逐渐形成,左脑额下回的言语运动区趋于成熟; 3-5 岁时两半球功能单侧化才完成。

皮质抑制机能:皮质抑制机能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 3 岁以前内抑制发展很慢; 4 岁后内抑制开始发展,皮质对皮下的作用逐渐加强,与此同时兴奋过程比以前增强,睡眠时间逐渐减少。

脑的可塑性: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很大,出生前后的营养不良,某些疾病,以及必要的环境刺激和运动机会被剥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使脑的发育受到损伤。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神经生长和大脑连接模式与婴儿父母对他的教养方式有关。这种连接模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儿童如何应对新任务、如何回应批评或者如何与人建立关系。

脑的代尝性:婴儿脑具有良好的代尝性。一般情况下,脑损伤是难以弥补的,其原因是脑细胞的生长不同于身体其它细胞,一旦完成就不会再增殖。但是对于婴儿的脑来说,由于某些神经元功能尚未专门化,神经元正处在发育时期,所以,其它神经元能取代受损的神经元。在一定的学习条件下,一些受损的神经元还会继续生长,恢复传导功能。也就是说只有在早期发现,早期补救,才能发挥神经元的代尝功能。例如, 5 岁前,大脑任何一侧的损伤都不会导致永久性语言能力丧失,因为语言中枢可以很快的移向另一半球,以克服言语障碍。

(二)婴幼儿身体生长规律及教育适宜性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表现虽然不一样,但都有着共同的规律: 1. 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出生后宝宝的身高和体重一直在增长,但在不同阶段增长的速度也有不同。宝宝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内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到青春发育期,速度又开始加快。

2. 身长中心点随着年龄的增长下移:婴幼儿身长的增长主要是下肢长骨的增长。刚出生时,婴儿的身体比例不协调,下肢很短,小儿身长的中点位于肚脐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增长的速度加快,身长的中点逐渐下移, 1 岁时身长中点移至肚脐。

3. 体围发育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体围是指绕身体某个部位周围线的长度。通常由头围、胸围、腰围、臀围等指标组成。婴幼儿身体发育的顺序是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婴幼儿四肢的发育,无论是骨骼、肌肉、血管和神经,都是按先中心后末梢的顺序进行的。

4.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其神经系统的发育最为迅速尤其是大脑,因此各种生理机能、语言和动作发育较快;相对而言,生殖系统要到青春期前才开始迅速发育。

二、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及教育的适宜性

(一) 0 ~ 1 岁左右动作发展年龄特征及相应的教育活动 1. 无条件反射

0 ~ 1 岁的动作发展是从躺卧到直立行走。新生儿的动作主要表现为无条件反射活动,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活动很多,可分为两类: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生存反射包括吮吸反射、吞咽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原始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走步反射、强直的颈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当用火柴棍或大头针等物的钝端,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时,他的拇扯会缓缓地上跷,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然后再蜷曲起来。

此反射最早可在 4 - 6 个月的新生儿身上看到,该反射约在 6 - 18 个月逐渐消失,但在睡眠或昏迷中仍可出现,婴儿 2 岁还有, 2 岁后则出现与成人相同的足庶反射,若再出现此反射,一般是锥体束受损害的表现。

摩罗反射:当新生儿忽然失去支持或是受到高声、疼痛等刺激时,表现出头朝后扬,背稍微有些弓形,经常伴有身体的扭动和双臂立即向两边伸展。然后再慢慢向胸前合拢,像拥抱姿势,同时发出哭声。此类反射在出生后 4 个月左右消失。

游泳反射:把婴儿放入水中,双臂和双腿作自主运动,能漂浮片刻,面部在水中能自主地屏住呼吸片刻。出生时出现, 4-6 个月消失。

走步反射:将婴儿直立抱住,使其双脚接触平面,婴儿能像走路一样迈步。出生时出现, 2 个月内消失。

强直的颈反射:又称“击剑反射”是指当新生儿的头转向一侧时,伸出所转向的那一侧的胳膊,并弯曲另一只胳膊,犹如击剑。胚胎 28 周出现,出生 2-3 个月消失。有人认为婴儿经常喜欢伸出的那只手有可能就是他的优势手,这也是婴儿吃奶的最佳姿势。

2. 复杂动作

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发现,新生儿除了反射活动以外还有一些复杂的动作,即躲避动作、够物动作和同步模仿等。

躲避动作:新生儿对迎面而来的物体或影像产生躲避行为如缩头、后仰、侧身或眨眼等。

够物动作:当视线触及某一物体或影像时产生朝向该物体的够取动作。这种动作并不能导致成功地取得物体,他们尚不能根据手的动作的任何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动作,实际上是一种前够物行为,也称为“视觉诱发够物行为”与婴儿 3-4 个月后由视觉指导的和依靠动作反馈协调视觉指导够物行为是有区别的。

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

专题讲座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郭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狭义的学前期指3周岁到6、7岁的幼儿园时期,本文中所指的学前期是指从出生到上小学前(6、7岁)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从婴儿期到幼儿期是身体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也是儿童认知、社会性、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wknz6b6168wrp7230mk0mq5e7eb5x0180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