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活跃、主动、摆脱束缚的氛围,感受生活的乐趣,促进其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儿童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合理的生活制度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儿童情绪的稳定。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期就给孩子安排过多的学习任务,这样做不但没有加速儿童的发展,反而可能造成儿童情绪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为此,家庭、幼儿园都应注意为儿童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受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无意性特点的影响,新颖多变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容易调动孩子兴趣,使儿童沉浸在轻松活泼的情绪之中,而单调、枯燥的活动则易使儿童感到疲劳,产生厌倦、不愉快的情绪。因此,在合理安排生活制度的同时,注意不要长时间让儿童从事某一种活动,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集体活动和自主活动,为学前儿童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激发、培养儿童对客观事物的广泛兴趣。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情绪的作用是十分有利的。因为游戏不仅使儿童直接从活动本身获得快乐,还可以满足学前儿童的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就会使儿童获得更大的快乐。适度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而在日常生活中,让儿童充分独立自主的活动,积极地与小伙伴进行交往,这样也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多种需要,消除烦躁等消极情绪,防止自卑消极、冷淡孤僻的性格形成。

三、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

文学艺术作品是人们对日常生活加以提炼、浓缩的精华。所以它最富于感染力,也最为孩子所喜爱。如果能够选择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优秀的儿童文学艺术作品,对培养儿童的高级社会情感有独到的作用。如,雷锋叔叔和其他英雄模范的故事可以让儿童形成初步的道德感,而科学家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文学作品则会让儿童产生强烈的理智感。

四、培养孩子良好情绪情感的具体策略

(一)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绪,从儿童的情感表现来分析儿童的内心世界 人在认识客观现实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情绪表现。学前儿童情绪具有自发性特点,情绪表现十分明显。而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外露性,他们对自己的情绪从不掩饰。这就为成人发现与辨别儿童情绪提供了条件。如,一个儿童吃早餐时还活泼好动,有说有笑。吃饭后妈妈准备带他上幼儿园时突然默不作声,甚至哭闹起来。妈妈就可以分析出孩子可能今天不太想去幼儿园。为什么不想去呢?通过和孩子耐心交流,妈妈知道昨天在幼儿园老师批评他了。妈妈就要和老师配合,共同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正因为学前儿童的行为往往反映其内心品质,老师和家长在察觉孩子的不同情绪后要正确进行分析。对儿童的情绪应以肯定为主,要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分析其产生情绪的真正原因,并学会理解和接纳儿童的情绪。对那些有益的情绪,要及时表扬并加以保护。而对那些不良苗头,则要及时干预,帮助儿童克服纠正。

(二)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

因为情绪是先天和后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早在学前儿童身上,情绪就显露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性。如,有的孩子比较外向,高兴就笑,不顺心就大吵大闹。但这种孩子的情绪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有些孩子则比较内向敏感,往往因为一件小事就躲到一边闷闷不乐,但并不表现出强烈的行为。因此,对待儿童不良情绪的方法应不尽相同。如,对有的儿童的不良情绪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即当他情绪冲动时不过分关注他,不火上浇油。等他稍稍平静一些再给他讲道理,帮助他学会自我控制,但也不能简单地将正在暴怒的儿童扔在一边了事。对另外一些儿童要善于观察,多交流,多关心,多抚慰,让他们感觉到温暖、安全,消除不良情绪影响。

(三)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情绪行为,培养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两大类。学前儿童很早就出现了这两种情绪。儿童情绪本身尽管具有自发性,但它更具有情境性,易受周围环境和刺激的影响,敏感而又脆弱,所以非常需要成人的保护和关心。成人的正确引导能使儿童情绪更多的表现出积极性的一面,而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则容易造成孩子情绪发展不良。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成人要注意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

对孩子的不良情绪成人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要认识到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情感世界也同样会风云变幻。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如孤独、悲伤、焦虑、愤怒、害怕。要认识到这些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成人要接受儿童的适度的消极情绪,因为这也是儿童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成人观察了儿童的具体行为,了解儿童情绪后,要学会正确运用暗示和强化,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次数,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以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儿童发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时,教师应及时地、适度地予以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而当儿童出现不良的情绪表现时,教师可以不予理会,不一定立刻进行处理,以消除其不良情绪。但当孩子产生严重的不良情绪时,作为家长和教师,其任务不是要求儿童压抑、隐藏他们的消极情绪,而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进行干预。比如,可以教儿童学给正确、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方法。也要为孩子创设发泄情绪的环境和情境,培养孩子多样化的发泄方法,并学习自我疏导。不要让细小的心灵总受消极情绪的压抑。当然,也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变儿童的不良情绪。不过这种方法不要滥用,因为最根本的还是培养儿童对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8-1】

情绪、情感和感情

情绪和情感有着微妙的关系。

1.情绪通常指情的外部表现,包括行为特征和生理唤醒状态;情感则比较内隐,更多

的是指主观内心体验,不轻易流露出来。

2.情绪往往与人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比较简单,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情感则更多地与社会性需要联系在一起,一般用来描述社会性高级情感,因而相对比较复杂,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情绪发生较早,儿童很早就有情绪表现;但情感发生较晚,它是在人们参与社会生活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3.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很难严格地划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因而很难根据这种标准清楚地区分出哪一种是情绪,哪一种是情感。实际上,情绪和情感的最大区别在于发生的情境性和稳定性。情绪一般不稳定,具有较强的情境性和冲动性。它往往因具体情境的出现而出现,又因具体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是对情绪的概括化,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的反映,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但是,个体的情绪与情感总是彼此依存、交融在一起的,很难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一方面,情感在情绪基础上形成,另一方面,情感又必须通过情绪表现出来。在情绪发生过程中蕴含着情感,而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例如,对唱歌跳舞的爱好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在生活中可以表现为演出成功后的欢乐、演出失败后的沮丧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日常生活中,人们用得最多的概念不是情绪和情感,而是感情。感情通常是表示情绪、情感这一类心理现象的笼统称谓。它既包括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低级情绪,也包括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高级社会情感。

【拓展阅读8-2】

伊本·西拿的公羊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中世纪,享有“医学之王”美誉的著名伊朗医学家伊本·西拿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两只公羊分别系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这些地方水草都很丰茂。但一只羊所在地是平静、安宁没有任何危险的草坪;另一只羊拴在一个小树林旁,有一只狼时不时在林边窥视。结果第一只羊生活得很平静,长得象人们预想的一样好。另一只羊由于经常看到狼在它身边窥视而整天提心吊胆,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长得越来越瘦,不久就死了。死之后,人们发现,它嘴边的草根本就没怎么动过。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呢?

这个案例说明情绪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方面,情绪对健康有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健康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情绪。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个体的情绪直接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健康的标准来看,情绪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情绪基本上是稳定乐观的。而一个喜怒无常或长期抑郁消沉的人心理一定出现了问题。由于情绪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情绪也影响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如果一个儿童,长期生活在父母争吵、打斗的环境中,父母的不良情绪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情绪形成,导致焦虑不安等不良品质的出现,继而对其性格形成不良影响,最终可能发展成焦

虑特质,导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情绪和情感不但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理健康。因为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外腺分泌的变化,如紧张时呼吸加快、心率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传说,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过昭关时,因为天下大雪不能及时过关,进退维谷。过度焦虑之下他一夜之间须发全白。三国演义中周瑜三次被气导致英年早亡。所以,情绪与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古代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惊伤胆”之说,现代医学上也有“心因性疾病”的说法。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疾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有可能就是由于长期消极情绪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对学前儿童来说,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儿童正常生理发育出现问题。如长期对爱的剥夺会抑制脑垂体的分泌,影响其成长发育。有研究者研究了男女两对双胞胎。男双胞胎由于母亲拒绝,造成情绪剥夺,十三个月大时只有正常儿童七个月的发育水平。女双胞胎因为得到母亲正常的抚爱,十三个月大时发育接近正常。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剥夺矮小”。

因此,对于成人来说,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而父母和教师也有责任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儿童经常处于轻松活泼愉快的情绪状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拓展阅读8-3】

先学前儿童啼哭的不同表现

儿童啼哭有不同的模式。根据哭的声调、频率以及表情动作的不同可分为: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的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以及引起别人注意的啼哭。母亲或其他看护人员要根据不同的哭声来判断儿童啼哭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以予合适的反应。

1.饥饿的啼哭是一种有节奏的啼哭,同时伴随着闭眼、号叫,双腿紧蹬等动作,如同蹬自行车一样。

2.发怒的啼哭声音往往有点失真。因为儿童发怒时会用力吸气,迫使大量空气从声带通过,使声带震动而引起哭声。

3.疼痛的啼哭是突然的高声大哭,事先没有呜咽,也没有缓慢的哭泣。拉直嗓子喊了数秒后,平静地吸气,再吸气,然后再哭。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叫声。

4.恐惧和惊吓的啼哭是突然发作的强烈而刺耳的哭声,伴有间隔时间较短的号叫。 5.不称心的啼哭持续不断,开始时的两三声是缓慢而拖长的,悲悲切切。

6.招引别人的啼哭长时间吭吭吱吱,低沉单调,断断续续。如果没有人去理他就会大 ①

汪乃铭,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P95.

哭起来。

【本章小结】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它具有适应、动机与调节以及信号交际的基本功能,也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社会化和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情绪与情感与个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按情绪状态分类,情绪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形式。按社会性内容来分,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

先学前儿童出生就表现出原始的情绪反应。之后逐渐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如哭、笑、恐惧以及依恋和焦虑等。

儿童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另外,儿童情绪和情感还不够丰富,不够深刻,表现出冲动性、不稳定性和外露性。到了儿童晚期,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稳定性有一定的提高,还逐渐出现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有直接影响。创设适宜的环境有助于陶冶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老师和家长还要注意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以让儿童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同时,还要注意通过文学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儿童的高级情感。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也要掌握一些具体的良好情绪情感培养策略,以促使儿童积极情感的形成,减少消极情感的产生。

【思考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情绪和情感 2.激情 3.心境 4.应激 5.道德感 6.理智感 7.美感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情绪、情感的功能? 2.情绪状态对儿童智力操作有何影响? 3.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情绪的易感性?

4.为什么成人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学前儿童的态度与行为? ①

陈帼眉,冯晓霞,庞丽娟.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77-278.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活跃、主动、摆脱束缚的氛围,感受生活的乐趣,促进其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能让儿童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合理的生活制度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健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儿童情绪的稳定。很多家长和教师在儿童期就给孩子安排过多的学习任务,这样做不但没有加速儿童的发展,反而可能造成儿童情绪的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为此,家庭、幼儿园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vzs10iz4d1oirv327pb3jk4h7sglc00pu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