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目标导航 1.知道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功能。 2.知道情绪和情感的一般分类。 3.知道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几种基本情绪。 4.初步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5.初步掌握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

案例引入 丫丫3岁前一直和妈妈在一起。过完3岁生日后,妈妈认为丫丫该上幼儿园了。一大早,妈妈就带着丫丫到幼儿园报到。没想到,刚到幼儿园门口,丫丫就开始大哭起来,抱着妈妈的腿不肯松开。老师抱过丫丫,带她到游戏室。看到游戏室那么多好玩的玩具,丫丫不哭了,和老师一起玩起了玩具。不放心的妈妈悄悄地从窗户那里看着。丫丫一回头,无意中看到妈妈,又大哭了起来。妈妈赶紧离开。

丫丫很快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玩得很高兴。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园又新来了一个小朋友,他不停地哭着叫妈妈,惹得丫丫和其他小朋友都跟着哭了起来。

请问丫丫为什么会这样?别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跟着一起哭呢?这反映了学前儿童什么样的情绪特点?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现象呢?本章将重点介绍什么是情绪,学前儿童情绪有何特点以及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积极情绪。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的生活充满着情绪和情感,如快乐、愤怒、悲哀、苦恼等。那么,什么是情绪和情感呢?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人在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客观世界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总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这就是情绪和情感。如小女孩穿上妈妈新买的漂亮衣服会很高兴,不小心把新衣服弄脏了就会内疚,看到一只大狗呲牙咧嘴向她跑过来会恐惧,别人有意弄坏自己的玩具会愤怒,等等。

情绪和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它反映的不是客观现实本身,

而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现实本身并不影响人的情绪,关键看它是否满足人的需要,是否符合人的愿望。例如,同样是铃声,逛街时听到不知哪个地方传来的铃声不会引起人的任何反应;考试中,大家正在紧张做题,宣告下考时间快到了的铃声会使人心烦意乱;而在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堂上,下课铃声则会让我们如释重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能引起人们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会引起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

根据研究,情绪和情感不仅有着独特的主观体验,还有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同时也伴有一定的生理唤醒如心跳、呼吸以及血压变化。这是人们研究了解和研究个体情绪现象的主要途径。

(二)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如前所述,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直接原因,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不会产生任何情绪和情感。因此人的情绪情感总是与人的认识紧密相联的。例如,当我们认识了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及强大的实力时,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愉快、激动、振奋的心情;当我们终于解决了百思不解的难题时,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喜悦、兴奋的情绪体验。 “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认识对情感作用的表现。情绪和情感依赖于认识,但它又反作用于人的认识。它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如“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就说明了情绪对认知的作用。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例如,一个教师因为认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激起了对教育工作的无限热情;而这种热情又会推动他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工作,全力以赴地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也有明显的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愿望之间的关系。(2)认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完成的,情绪和情感则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人与现实的关系。(3)认识过程有较强的有意性,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而情绪和情感却有较强的自发性。情感的有意性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能实现。

二、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动机与调节以及信号交际等基本功能。 (一)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从远古时代进化而来的,并随着大脑的进化而不断分化。人能够最本能地对周围环境刺激做出情绪性反应,使情绪具有帮助人类适应环境的功能。如人们在惊惧时瞪大双眼,不自觉地作出防御性的动作表情,这种表情本身就具有抵御外来侵害的作用。情绪还能够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如愉快表示处境良好,痛苦说明处境困难。人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了解自身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别人的情绪状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都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一种重要方式。0–1岁儿童没有语言能力。

他们主要通过情绪来反映他们的需要,传递信息。如用微笑反映舒适满足,以哭声告诉成人自己的身体不适或饥饿,以愉快来表明心中的喜悦等,这些不但能帮助成人无微不至地照顾好儿童,还能激起亲子间积极地情感应答,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动机与调节功能

人只要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就一定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为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心理状态和背景。所以,情绪和情感可以作为行为的动力,激起、维持人的行为。如,一个很调皮的同学因为喜欢新来的英语老师,他会认真听好每一节英语课。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有明显不同的行为方式,说明情绪对人的行为还有调节作用。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人们往往精力充沛,投入程度高,效率也会高。反之,如果处在消极情绪下,人们对活动难以全力以赴,活动效率相应会受到影响。

不但情绪的性质会影响行为效率,情绪的强度也会影响行为结果。一般来说,适度的情绪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提高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反之,过分强烈的情绪又会导致人们注意范围狭窄,思维缺乏灵活性,使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与成人相比,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情绪对他们的动机与调节作用也就更明显。情绪可以直接驱使儿童做出某种行为,并直接指导、调控儿童的行为。在愉快情绪下,儿童做什么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什么都不想干。所以,有人称儿童为“情绪的俘虏”。如5岁的小萌,在一次美术课上,他生气不想画画了,呆在一边玩彩笔。老师叫他画树叶,他不耐烦地说:“都刮跑了”。叫他画小鸟,他就说:“小鸟已经飞走了”。同样,情绪对儿童的学习效率也有很大影响。例如,某幼儿园老师训练儿童入园时说“早上好”,离园时说“再见”。结果很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再学会说“早上好”。原因很简单:上幼儿园就意味着和爸爸妈妈分离,儿童不想离开爸爸妈妈,早上不愿意上幼儿园,不愿说“早上好”。下午则愿意马上随父母回家,因此高高兴兴地与老师说“再见”。

(三)信号交际功能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总要与人进行交流。人们之间交流的手段除语言外,还有情绪。情绪的外部表现可以比较准确地提供人际交往中的主要信息,有时甚至比有声的口头言语更能传递内心真实的态度意向和愿望观点。人们把这种起信号交际作用的外部表现形式称为表情。人类的表情包括肢体表情、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三种形式。

1.肢体表情

肢体表情是指情绪在身体动作和姿态上的表现,也叫动作表情或体态表情。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势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如,高兴时捧腹大笑、狂喜时手舞足蹈、愤怒时紧握双拳、痛恨时咬牙切齿、悲痛时捶胸顿足、紧张时坐立不安等等。其中,手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肢体表情。它协同或补充着言语内容中所传达的情绪信息,使人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情绪在面部肌肉上的表现,主要通过眉眼、嘴及脸部肌肉的变化来展现人的内心体验。如高兴时眉开眼笑、气愤时怒目而视、忧愁时双眉紧锁、恐惧时目瞪口呆。由于面部表情能最精细地区分出不同性质的情绪,因而成为鉴别人的情绪的主要标志。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情绪在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变化等方面的表现。如喜悦时音调稍高,高低差别大,言语速度轻快;悲哀时言语缓慢无力,语音低沉;愤怒时声音高亢,语调夸张,语气急促。此外,感叹、烦闷、讥讽、鄙视等言语表情也有变化。有时同一句话,由于语气不同,音调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截然不同。

表情在人际交流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人将其称之为“情绪的语言”。新生儿与他人的信息交流就几乎完全借助于表情来实现的。学前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也只有通过表情的变化才有可能使成人理解自己的愿望和观点。同样,只有通过观察成人表情,儿童也才能理解哪些事情受鼓励,哪些事情受限制。即使在掌握语言后,甚至到了成年期,表情始终是人们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可以弥补语言局限,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另外,交流双方拥有的良好情绪本身就是社会交往的粘合剂,人际互动的润滑油。如初次见面时双方的微笑有助于消除相互的陌生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对学前儿童来说,情绪和情感除具有上面所述的三种基本功能外,还能影响其认知和人格的发展。

(四)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情景再现 阿姨问婕婕:“婕婕,这个芭比娃娃是谁送给你的呀?”婕婕说:“是舅舅送给‘你’的。”阿姨故意说:“舅舅送给‘我’的呀?那好,我拿走了。”婕婕马上急得大叫:“这是‘我’的。这是‘我’的。”这一瞬间,她就开始意识到了正确使用“你”“我”的重要意义。以后,当说到“你”或者“我”时,她开始小心翼翼。有时无意中说了“××给你的”也会马上更正为“给我的”。

从前几章可以得知,学前儿童认识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无意性为主。而“无意性”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受自身情绪的左右。伴随着情绪的动机和调节功能,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儿童在积极情绪状态时,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对外界刺激感兴趣,而这是有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例如,4岁的棒棒跟着妈妈参观了恐龙展以后,对恐龙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开始不停地向大人询问关于恐龙的知识,求妈妈带他到书店、图书馆翻阅有关恐龙的资料,买来恐龙的各种模型和玩具,连爸爸到外地出差都要帮他带回恐龙的标本。他成了整个幼儿园的恐龙专家。

情绪情感对儿童言语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儿童最初掌握的词语大多是表达情感和愿望

的,他对符合其愿望的词语也会更感兴趣。如,女孩对比她大的孩子会叫哥哥或姐姐,但是听见哥哥叫她妹妹,她不服气地说:“我是姐姐呀。”用情绪激将法甚至可以促进儿童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

(五)对儿童社会化和个性形成的作用

情绪情感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有重要作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老师称赞,会激起他的成功感、自豪感,在人际互动中因为惹人喜爱而得到大家的赞扬、认同,也会带来愉快感。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会促使儿童对自我的肯定性评价,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儿童情绪和情感对性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情绪特征本身就是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性格特征,如活泼、开朗、忧郁、粗暴等都和情绪密切相关。在生命的头几年,儿童在一定的、不断重复的情景中,在与成人的不断互动中,因为成人一贯的教养态度而经常体验着同一种情绪,这些情绪会逐渐稳定下来成为稳定的情绪特征,并继而发展成为儿童的性格特征。如,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合理需要总是能得到满足,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与儿童进行正向交流,这些有助于儿童形成活泼开朗、信任自尊的性格情绪特征;而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则会使儿童形成孤僻、抑郁、胆怯、不信任人的性格情绪特征。所以说,儿童早期的情绪情感对个性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对于情绪,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分类。如,有的心理学家将情绪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有的心理学家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但是,更多的心理学家是从情绪状态与情绪的社会性内容对情绪与情感进行分类。

(一)按情绪状态进行分类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长短等特性,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表现形式。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或愉快、舒畅,或忧郁、心灰意冷。它强度很小,甚至有时人们很难觉察它的发生。它持续时间较长,短的几小时,长的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其产生原因有主客观多方面的因素,有时明确,有时则难以确定。但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人的心理上形成一种淡薄性的背景,使人的心理活动、行为举止都蒙上相应的精神色彩,具有感染力。例如,当一个人高兴的时候,周围的环境仿佛都变得清新明亮、赏心悦目,即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一个人忧愁的时候,再好的景色也不能提起他的兴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就是这样一种真实写照。

心境对学习、生活和工作影响很大。积极向上的、乐观的心境使人振奋,精神愉快,有益身心健康,并推动人积极主动地投入工作,提高活动效率。而消极悲观的心境则会带来一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目标导航1.知道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功能。2.知道情绪和情感的一般分类。3.知道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几种基本情绪。4.初步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5.初步掌握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情感。案例引入丫丫3岁前一直和妈妈在一起。过完3岁生日后,妈妈认为丫丫该上幼儿园了。一大早,妈妈就带着丫丫到幼儿园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vzs10iz4d1oirv327pb3jk4h7sglc00pu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