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议甘肃地区生态文明构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浅议甘肃地区生态文明构建

概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在甘肃省加强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仅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都至关重要。

本文就从甘肃地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及问题出发,来探究甘肃地区生态文明构建的有效途径,进而来推动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一、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甘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生态屏障地位不断巩固是摆在甘肃人民面前的刻不容缓的历史重任。

因此,甘肃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不仅会对甘肃省的现代化的农业、工业产生全局性和长远性的影响,从而带动西部地区的崛起,而且会对东部和中部经济的更快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甘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西部大开放进程的需要,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二、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存在的问题

甘肃省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对甘肃而言,构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不仅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更是中国西部的一面挡风墙。可是我们长期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以人为本”的生态方略的关系和经济发展的自然成本,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弊端,使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存在很多问题。

甘肃是一个多山、多林、多沙尘暴、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和荒漠化进程不断扩大、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森林资源总量少、分布不均匀,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日渐枯竭。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81.2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2%,林地面积仅占全国的1.36%,居全国第28位,水土流失面积达22.8万k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2%,每年水土流失量超过5亿吨。甘肃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区,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供需关系错位。全省降水总量1368亿立方米,各地年均降雨量在35-800毫米之间,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100-3500毫米,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耕地公顷均水资源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日渐枯竭,一方面加速了甘肃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也削弱了甘肃地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第二,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面积逐年扩大。甘肃的荒漠化和沙化范围涉及11个市(州)38个县区,全省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第三,草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演变“双重”压力下,特别是超载过牧、掠夺开发,致使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突出表现为草原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目前全省退化草地面积达10693万亩,占年利用草地面积的39%。目前被子植物中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珍稀濒危种类已达186种,受威胁减少的野生动物和禽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第四,自然灾害频繁。据统计,六十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七十年代发生过13次,八十年代发生过14次,而九十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

再加上近几年甘肃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尤其是雾霾天气严重,是美丽甘肃面临严重的考验。

三、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构建的途径

1.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构建,必须提高政府的观念,转变政府的职能 “新举措呼之欲出,转变职能是关键”,这是十八大召开后的热门话题之一。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政府职能也体现着人民的意志。新的举措实施,就必然要求提高政府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将其职能与时俱进的不断开拓创新。

2.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构建,建立健全体制机构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務。加快推进政企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3.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构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以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就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4.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构建,发展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目前, 我省已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设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和循环型社会三大体系,着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培育骨干企业,改造提升省级以上开发区,大力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形成覆盖全省、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基地。

5.甘肃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构建,必须利用好新能源来寻找新突破,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引擎

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化学能源消耗加大,能源的可再生性研究和利用加快,特别是水电、风电、光电飞速发展。甘肃风、光电资源丰富,土地资源丰富,酒泉一半土地未利用,开阔平坦,适宜风光电发展,交通条件好,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适宜的风光电地区。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风光电在甘肃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新能源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引擎,不仅加快落实西电东输问题,也利于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综合规划。

浅议甘肃地区生态文明构建

浅议甘肃地区生态文明构建概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在甘肃省加强生态文明的构建,不仅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都至关重要。本文就从甘肃地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vtg14rbj87zlrl1bkfq6d7jn4l91z0136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