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三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

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二、目标及其解析: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梁祝》)。

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三)、内容分析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4、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正的典型化。 拓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5、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 师生共同朗读。

6、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 7、建筑、书法也是如此!

8、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四)、迁移练习,触类旁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简要评述。 明确: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运用“中国艺术以舞蹈动作表现空间”的观点简析下列各例: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人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

向上提着。”(《药》) 提示:

1.诗中实景是“孤帆远影”的“舞蹈动作”,碧空尽处和天际长江是虚灵的空景,扬州三月的烟花则只存在于想像之中了。

2.利用人物动作暗示环境。花枪挑酒葫芦写手冷,暗示风雪严寒天气;石头靠门,写风雷大。 3、借看客的姿势暗示夏瑜示众的场面。这是小说中实与虚、露与藏、明与暗的完美结合。

四、教学反思

把课文中所引的文言文弄懂,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这些引文包含了作者倾向和观点。课文的不少内容,都是对这些引文的解释、发挥和分析。弄懂了这些引文,就基本上读懂了课文。还要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观赏经验和阅读经验来理解课文。

高三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一、内容及其解析课文的标题指出了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中国艺术”包括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虚和实”指中国艺术中表现空间上的虚实相生。实际上,课文重点论述的是:中国绘画、戏曲艺术空间表现方面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ty0a5sfpw8n6j4879hw6x2111f20r00bg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