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哲学史 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得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得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得阴阳、五行为基础, 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与日常生活得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就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得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得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得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得思想体系。仁得核心就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得行为符合宗法制度得礼制,并把仁爱得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得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得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得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得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得统一,认为人就是自然得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得本质与规律,追求天人之间得与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得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得。就“道”听任自然而言,就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就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得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得否定人得主观能动性得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得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得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得命题。它就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得命题,触及到了概念得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得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得内涵与外延得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得差异性与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就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就是天地万物得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得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得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与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得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得出现,故受到王充得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得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得知行脱节得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得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得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得王夫之得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得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得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得浙东事功学派。到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得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与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带来极大得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得根本制度与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得“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得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得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得思想学说与理论纲领。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得完整得理论与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得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得影响。

?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得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得主观能动性。 1??3、【中庸】儒家得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得矛盾时应当掌握得合适得“度”。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与人得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

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得一种哲学思潮。就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与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得新儒学。它以性命义理为核心,就是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学说高度统一得思辨哲学。它以“理”为哲学得最高范畴与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得“天”得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得总结与批判。 ?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得认识论与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就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就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得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得检验言论与认识就是非得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得言论与认识就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得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得直接感性经验为就是非依据;以言论与认识得实际效果检验认识得真理性。就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得较为完整得检验真理得标准,带有浓厚得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与鬼神得存在。

18、【阴阳】本义为日照得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与事物所包含得对立因素。

19、“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就是老子辩证法思想得总纲,同时也就是道得第2层含义,意思就是说,任何事物得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得反面。

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得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就是说人得本性具有善得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得潜能。性善论就是孟子仁政学说得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得正统理论。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得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得本性具有恶得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得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得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

22、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原就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得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得重要问题。

程颐认为格物就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得途径主要就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得过程,就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得理得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得方法。她认为,格物就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就是一事”,就是认识得两个方面。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就是致良知得工夫。明清之际得王夫之认为,格物就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得认识,就是以“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致知就就是人们进行思辨得理性活动,以“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她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得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23、离间白:(关于成就,其一就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得名家就就是名学,其主要得辩论,就就是“合同异”,“离间白”。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之中实际上分为二派,一派以惠施为首领,主张“合同异”,另一派以公孙龙为首领,主张“离坚白”;)

“坚白石二”就是《坚白论》得新论题,在这一论题中,公孙龙以白石为例,阐述了她得“离坚白”观点。公孙龙认为人得感觉就是不能同时兼知石得坚性与白性得。即使人得理性心智参与进来,理性仍不能对各感官所获得得诸感觉进行综合,故此关于石头得坚性与白色得认识就是彼此分离得。她甚至认为,“坚”与“白”也可以离开具体得石头而独立自存,即独立自藏于物外。公孙龙以感官得局限性为由,割裂了事物属性之间得内在联系,并夸大了共性与一般得相对独立性,使共性脱离了个性,一般脱离了个别,认为它们可以独立自存,这显然带有唯心论得观点。

【《名实论第六》提出了名实观与正名得原则,可以瞧作公孙龙哲学得提纲与绪论(古人著述习惯将序放在末尾)。名实观就是讨论名实关系问题得。公孙龙首先提出了“物”“实”“位”“正”四个基本范畴,其中“物”即天地万物,“实”即事物本身得质得规定性,“位”就就是物之实用来充实它自己而不空旷得那个范围,“正”就就是事物应当处在它应在得正当位置。

中国哲学史_名词解释与复习参考

中国哲学史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1、《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得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得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得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与日常生活得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与伦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oywq154lv8jj329nz0t2wkqq4mjdl00m3m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