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形象
1949年,年仅35岁的话剧家阿瑟·密勒推出了话剧《推销员之死》,该剧连续上演700多场而经久不衰,获得了评论家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戏剧奖和纽约剧评家奖。《推销员之死》取材于阿瑟·密勒17岁时创作的微型小说《悼念》,主人公威利·洛曼是纽约一家服装公司的推销员,他认为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就是他的工作与儿子,但是他当了30多年推销员未实现出人头地的愿望,他儿子比夫34岁了,也没找到一份像样儿的工作。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打击下,威利最终选择了自杀。该剧以普通人的“现代悲剧”探讨了美国国民价值观的问题,展现了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冲突,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生存的无奈与荒诞性。 一、威利的人生悲剧
威利是华格纳公司的旅行推销员,威利有自己的梦想——在商业界大展身手,并获得社会的尊重。为此,他勤奋工作,经常开车往返各州推销货物,并建立了自己的推销网络,给老板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威利不仅相信自己能在推销领域挖掘出“金矿”,对儿子也充满期望,认为很有橄榄球天赋的大儿子比夫一定会成为橄榄球明星,给家庭带来巨额财富和莫大荣誉。年轻的时候,威利曾有过辉煌的战绩——一天之内到波士顿进行六七次登门推销,但是现在他年迈体弱,每天进行一两次推销就疲惫不堪了。35年的奔波奋斗并未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威利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已63岁的威利心力交瘁,他不相信自己能开车,不想继续推销的旅程,就回到布鲁克林的家中”,“他觉得回家的感觉真好,家中能找到一些慰藉心灵的东西”,当威利提出调动办公室工作的要求时,老板并未批准他的要求,而是无情地将他解雇。
这位“优秀”的旅行推销员,一生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最后“像一条老狗似的被扔进坟墓里”,只能靠佣金度日,并不得不向他最讨厌的查莱借钱。残酷的现实和梦想的破灭使威利身心疲惫、精神焦躁,常生活于回忆与幻想之中,开车、走路、工作时精神常难以集中,几次萌生自杀念头,但威利的梦想并没有完全破灭,他仍对自己以及两个儿子心存幻想,他想以撞车自杀的方式获得两万美元的赔偿金,以帮助儿子实现他未能实现的“美国梦”。对威利来说,死亡不仅是解脱生活折磨的最好方式,也是证明自我价值与获得家庭威望的最佳途径,因为他觉得他死后会有许多人为他送葬,人们会客观、公正地评价他的价值,儿子们会为他的辉煌事业和生命价值而感到骄傲;同时,比夫会用那两万美元赔偿金进行创业,并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完成他未完成的“美国梦”。
二、威利的家庭悲剧
威利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他情感丰富,有血有肉,勤奋工作,热爱家庭,体贴妻儿,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力求为儿子们做个好榜样,为妻子和儿子们带来更大的幸福。虽然威利的地位卑微、贫困潦倒,但他始终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没有收入时就想办法借钱交给妻子,决不让妻子过拮据的生活,
最新 《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悲剧形象-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