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病的防治
童成栋
【摘 要】摘要 本文总结了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发病症状、类型、诊断方法和发病原因,并提出了科学搭配饲料、合理控制饮水、药物预防、科学引种、合理育种、对病羊以及疑似病羊的羊只进行隔离治疗等措施,严格检疫监管,防止疫情传播。
【期刊名称】养殖与饲料 【年(卷),期】2024(000)006 【总页数】2
【关键词】关键词 羊;小反刍兽疫病;防治
1 发病症状
状。该疾病有传染性,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饮水也可以导致感染。潜伏期为4~6 d,最多不超过21 d,死亡率极高。
2 类 型
2.1 慢性病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慢性病致死率一般不高,只要应对措施得当,基本可以治愈。在疾病出现前期,病羊会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症状,在这个阶段之后的10~15 d内,只要对病羊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病羊就会逐渐痊愈[1]。 2.2 急性病
与慢性病不同,羊小反刍兽疫病急性病致死率非常高,且暴发猛烈。在前期,基本与慢性病症状相同,但是在发病5~6 d后,急性病会导致病羊体温急剧
下降,严重的会导致病羊死亡。在发病的高峰期,致死率接近100%。
3 诊断方法
羊小反刍兽疫病在病羊死亡前并没有非常好的诊断措施,病羊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的症状与其它动物疾病的发病症状太过相似,难以分辨。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为病羊出现口腔溃疡,初始状态为白色点状的小坏死灶,之后病灶增多汇合成片,形成底面红色的浅表糜烂面,上面覆以脱落的上皮碎片。舌面、齿龈、上颚的溃疡很快覆盖一层黄白色伪膜。除此之外,对发病导致死亡的羊进行剖检可以发现,病羊在口腔与鼻腔位置有充血,肺部会出现水肿现象,呈现斑马状的条纹,淋巴结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坏死等现象。
4 发病原因
导致羊出现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有以下几点:①羊的饲料搭配不合理,缺少必要的营养物质,导致羊免疫力下降,引起疾病暴发;②饲养区卫生条件差,通风不及时,粪便等污物没有及时清理,环境潮湿,导致细菌、病毒滋生[2];③饲养人员缺乏必要的预防疾病的意识,没有及时建立应对疾病的方案,导致疾病出现时处理不及时;④乱用药物,在出现疾病时饲养人员根据自身经验或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处理方式,随意使用药物,导致疾病治疗不及时。
5 防治措施
5.1 科学搭配饲料,合理控制饮水
羊小反刍兽疫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羊误食了带有羊小反刍兽疫病病毒的食物,从而导致发病。因此,饲养人员要科学合理地搭配羊饲料,保障食物的清洁卫
生,保证饮水的安全,利用青海地区的天然优势,在食物中配给大量青贮饲料,避免羊吃到来源不明或者霉变的食物[3]。当羊群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做好隔离工作,同时要注意隔离区的清洁卫生,避免因环境问题导致羊的病情加重。 5.2 药物预防
饲养人员要定期给羊群注射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喂养羊的过程中,饲养人员可以在羊的饲料中加入少量板蓝根或者其他有预防流行病效果的药物,起到预防作用。同时,饲养人员要根据羊的不同发育期,适当地在饲料中添加部分维生素等微量元素,增强羊的免疫力。 5.3 科学引种,合理育种
在选择饲养品种时,优先选择能够适应青海地区气候条件、抗病能力强的品种,从根源上解决疾病的预防问题。在引种之前应该加强检疫工作,进行逐个检查,在正式饲养前先进行2周的隔离饲养,如果发现病羊,要进行彻底地隔离,并且新引入的品种不可以与本地的羊群混合饲养。 5.4 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对病羊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隔离。及时通报当地防疫检疫局,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开展疾病的治疗工作。并且要在出现病情时,及时隔离羊群,避免疾病范围的扩大,羊舍周围用碘制剂消毒药每天消毒2次。 5.5 处理措施
首先,对死羊及时进行焚烧处理,避免留下病原;其次,对病羊以及疑似病羊的羊只进行隔离治疗;最后,严格检疫监管,防止疫情传播。
6 结 语
在青海地区,由于畜牧业分布广泛,规模庞大,羊小反刍兽疫病的破坏力更为
羊小反刍兽疫病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