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新岩屋冲二号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

ZDK540+528.0~ZDK540+649.0

一、概况

隧道全长121m,最大埋深65m,中心里程ZDK540+588.5,位于既有线左侧约250m。纵坡设为单面上坡,坡度10.5‰,进口段轨面标高259.25m,出口段轨面标高为260.52m。

测区属溶蚀构造类型的低山丘陵、溶蚀槽谷地貌,地面标高245~345m,相对高差20~100m,自然坡度40~55°。山脉走向、槽谷走向受构造控制,呈NE向分布,线路右侧380m为锦江。隧道进、出口端地形陡峭,局部形成陡崖,地表多为灌木丛覆盖。隧道进出口附近车辆不能通行,交通不便。

二、地层岩性

测区地表覆盖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dl+pl),崩坡积层(Q4dl+col),坡残积层(Q4dl+el),下伏寒武系中统(∈2a)地层,岩性分述如下:

<3-4-1>黏土(Q4dl+pl):黄褐色,软塑,局部夹少量角砾。厚0~1m,分布于隧道出口端沟谷底部。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4-2-1>角砾土(Q4dl+col):灰褐色,松散~稍密,潮湿,角砾占70%,粒径2-20mm,碎石占15%,粒径20-60mm,石质成分多为灰岩,余为粉质粘土。厚2~6m,分布于隧道进口端沟谷两侧斜坡中下部。属Ⅱ级硬土,C组填料。

<6-2>黏土(Q4dl+el):灰褐色,硬塑状,主要成分以黏粒为主, 夹10%角砾,粒径为20~30mm。厚0~2m,分布于出口端斜坡上。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21-4>泥质灰岩(∈2a):灰色,灰白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结构,局部夹泥质条带,部分为灰岩与泥质灰岩互层,岩溶弱发育,局部见小溶孔。节理裂隙发育。隧道洞身围岩均为泥质灰岩,强风化带(W3)属Ⅳ级软石,B组填料;弱风化带(W2)属Ⅴ级次坚石,B组填料。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动参数

1、地质构造

测区所处大地构造部位,属于扬子准地台八面山褶皱带武陵凹陷褶皱束中。构造体系上划分为新华夏系及华夏式构造,构造线呈北东向分布。

洞身范围内调查未见断层、褶曲等构造,地层单斜,产状近水平状,岩层倾角5°~9°,倾向NW。节理裂隙较发育,多为陡倾角节理,节理多呈闭合~微张状,少有充填物,节理间距多大于0.5m,岩体切割呈块状。局部溶蚀,纵向节理发育,充填黏性土。代表性节理产状有:N9°~22 °W/79°~90 °NE;N5°E/90°;N88°W /90°。

2、地震动参数

根据2014年1月贵州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中心及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共同承担完成的《改建铁路重庆至怀化线涪陵至怀化段增建第二线工程(贵州省境内)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结论: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四、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表水

线路右侧380m为锦江,河床标高230m,为区域侵蚀性基准面,控制着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径流及排泄,隧道进出口地表沟水发育,冬季干涸,沟底标高约245m。测区地表水汇流呈沟水最终汇入右侧锦江内。

(二)地下水

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 1、孔隙水:第四系孔隙水分布于第四系角砾土及黏土层中,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该层层厚较小,水量微弱,且地形起伏较大,坡表排水条件较好,工区地表孔隙水补给差且径流排泄条件好而含量弱。

2、基岩裂隙水

工区围岩为寒武系中统泥质灰岩,陡倾节理较发育,岩体多呈薄层近水平状展布,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各类结构面中,以层间及节理裂隙水为主,水量一般。大气降水是工程区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经入渗补给,沿着陡倾节理面向下渗流。工区地形陡峭,地表排水条件较

好,基岩裂隙水水量不大。

3、岩溶水

岩溶水主要发育于岩溶通道、岩溶裂隙中,隧区范围未见岩溶泉点、暗河出露,加之该隧道为一孤立丘包,补给来源小,岩溶弱发育,岩溶水量不大。

(三)水化学性质

根据段内水质分析资料,水质类型为HCO3--Ca2+﹒Mg2+型,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判定:水质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五、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

不良地质主要为岩溶、危岩落石;特殊岩土主要为膨胀土。 1、 岩溶

测区地表未见大型岩溶洼地、落水洞、溶洞等岩溶地貌,局部可见溶孔、溶槽、溶缝等溶蚀地貌;DZ-YWC-2-2钻孔在238.4~2239.72揭露一空洞,其余钻孔均未见溶洞;既有线施工开挖未揭示溶洞。总体判定,该隧道下伏岩溶弱发育,施工过程中有遇溶蚀现象的可能性,施工中遇有溶洞时建议进行嵌补,大溶洞建议预留过水通道。

2、危岩落石

隧道进口端地形陡峭,陡倾节理发育一组,岩体以近水平薄层状产出,因差异风化及节理作用局部形成陡崖,沿陡崖零星分布有危岩体,建议接长明洞并挂被动网防护。

隧道出口端地形陡峭,陡倾节理发育一组,岩体以近水平薄层状产出,因差异风化及节理作用局部形成陡崖,沿陡坡零星分布有危岩体,建议接长明洞并挂被动网防护。 3、膨胀土

隧道出口和洞身段较平缓地段多分布坡残积黏土,分布于斜坡表层,厚0~3m,根据既有线资料判定为弱膨胀土。其中隧道出口段分布的膨胀土对工程有一定的影响,洞身分布的膨胀土对工程影响小。

六、环境工程地质

隧道工程地质说明

新岩屋冲二号隧道工程地质说明书ZDK540+528.0~ZDK540+649.0一、概况隧道全长121m,最大埋深65m,中心里程ZDK540+588.5,位于既有线左侧约250m。纵坡设为单面上坡,坡度10.5‰,进口段轨面标高259.25m,出口段轨面标高为260.52m。测区属溶蚀构造类型的低山丘陵、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lmvx0hcsh02tjb2ixwe3xy6q955i0014r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