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语言与文化》之读书心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语言与文化》之读书心得

摘要:

《语言与文化》是我国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而本文是我浅读《语言与文化》之后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还有关于针对本书我收集的一些资料的综合。主要是针对《语言与文化》这本书的两章进行探讨和研究,分别是“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和“从借字看民族迁移的踪迹”。 关键词:应有之义、探究、启发

一、应有之义

尽管本册书简单易懂,但针对一些专业的名词以及现在比较少用的用语,我并不十分清楚。因此,我特意去搜集这些词的意思及来源,并加以整理,借此能与大家共同分享。 1、希伯来语

希伯来语“sabra”意为“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属于中东闪含语系闪语族的一个分支,没有元音字母,只有22个辅音字母,其文字从右往左书写。许多文学作品和文献是用这种语言创造出来的,今日则主要保留在《圣经》、死海古卷和大量犹太教法典及文献之中。

希伯来语共有22个字母,他们皆为辅音字母。但事实上,任何一门用口表述的语言,若没有元音,根本就不可能藉声带发出声音来,希伯来语自然也不例外。希伯来语的元音就包含在其辅音中。拼写的时候用四个辅音字母Alef, He, Vav, Yud当作元音来拼写单词,也就是说这四个辅音字母Alef, He, Vav, Yud身兼两职,既做辅音字母又做元音字母,这四个字母也同样可以互相组合成为复合元音。现代的希伯来语拼写是相当规则和准确的。

希伯来语语法是部分分析式的,使用前置词而非文法格来表达如与格、离格和宾格这样的形式。但是屈折在动词和名词的形成中扮演了决定性角色。 2、对音

以汉藏对音为例:

汉译藏音或藏译汉音的总称。

它是研究古代汉语语音的一项文献材料。敦煌石室所藏千字文残卷,汉字左侧注着藏译汉音,如车驾肥轻:kigabikhye。唐穆宗长庆二年 (822)唐蕃会盟碑,有唐朝官名、人名的藏译汉音,如太中大夫: thai cu da'i phu;也有吐蕃人名的汉译藏音,如a khri btsan:尚绮立赞。可以凭借这一类材料里的藏音来推测当时的汉字读音。 3、洋泾浜英语

在语言种类上,“洋泾浜”是变指带有其它语言特色的语言。“洋泾浜英语”,因旧上海滩一处靠近租界的地名“洋泾浜”而得名。

以前特指是华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中国从事贸易的联系语言,现已泛指。在英语中,等义的说法是皮钦语(pidgin)。

旧上海“洋泾浜英语”的特点:

1)洋泾浜英语只有口头形式,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 2) 洋泾浜英语的语音的发音特点受汉语音系的影响。

3) 词汇成分基本来自英语,但采取简缩的策略。词汇的主要来源仍是英语,只有极少词汇来自汉语或印度等地。

4) 个别英语单词以错误方式被频繁使用。

5)洋泾浜英语的语法特点就是没语法,即未形成独立的语法体系,我们无法依一定的

规则、句型和词法来复制和扩充它。

二、探究

㈠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专门辟开一章来谈“造词心理与民族文化程度的关系”。它首先将研究的对象限定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群体,这样的选择我认为是相当明智的!中国西南边境是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地方,且经济水平低下,这样的条件对语言的发展可谓是把双刃剑:一是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自己民族的语言特色,没有受到外界过多的干扰,更加具有纯粹性;但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封闭性,其语言失去了从外界吸收新鲜血液的机会,通俗地讲就是与外界的语言环境脱轨了。

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把“妻”叫做“穿针婆”,把“结婚”叫做“买女人”,从中可以鲜明地映射出女人在其社会单元的地位之低下,而女人作为物件的功能也相当简单,从而反映出其社会民风的粗犷与蛮荒。

另一方面,书中介绍的,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麻布、衣服和被(指盖的被子)是区分不了的,因为这三样东西是“三位一体”的,它的质料是麻布,白天披在身上就是衣服,晚上盖在身上就是被。从中,我们发现从造词心理看出的不仅仅是其民族的文化程度,还可以看出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这也让我想到了政治书中经常谈到的“金科玉律”: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似乎到哪里都是通用的。

还有,文章中提到的一类词很有意思。比如在西南边境的少数民族区域,他们管“虹”叫做“黄马吃水”,把“日蚀”叫做“太阳被虎吃”,把“月蚀”叫做“月亮被狗吃”。由于在这偏远的西南地区,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超过了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所以在他们的造词心理可以看出许多神异的揣测。尽管罗常培先生认为这是他们不明天象才牵强附会地造出这些新词来,但我觉得从中反映出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丰富夸张的想象,贴切生动的比喻,还有在他们身上透露出的对自然神圣的敬畏与信仰,这一切在现在 都是无比的可爱与珍贵。或许我们能在这种我们早已遗失的民族心理的启发下,重新构筑我们渐近荒芜的精神家园。 ㈡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书中有一段引用的话,我觉得相当精妙,摘录其下:

“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接触。交际可以是友好的或敌对的。可以在平凡的事物和交易关系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是精神价值——艺术、科学、宗教——的借贷或交换。很难指出一种孤立的语言或方言,尤其是在原始人中间。邻居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

罗常培先生共举了12个词来说明,现在我也依样画葫芦,也举一两个例子。 1、淡巴菇

烟草进入我国时,其原名叫“淡巴菇”,是西班牙语“tabacco”的音译。 “淡巴菇”,据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记载:“此物自古未闻也。近自我明万历时(1573-1619),始出闽、广之间。”此后姚露的《露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等书亦有相同的记载,均认为烟草原出吕宋(即菲律宾),又称淡巴菰、谈肉果、担不归、金丝醺、干酒等。方以智则直接指出:“淡巴菇或呼担不归,明时由闽海运中国。”即淡巴菇是由海路进入福建,进而流毒各地。所以,无论如何,烟草进入中国的时间一定在哥伦布(1492)航海美洲之后的事。

在这章中,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罗常培先生提到的近代汉语中外国借字的分类问题。他首先将外国借字分作四项:

(甲) 声音的替代 (乙) 新谐声字 (丙) 借译词 (丁) 描写词

其中“声音的替代”中再列出四目: ⑴纯译音的 ⑵音兼义的 ⑶音加义的

⑷译音误作译义的

而在我所学到的《现代汉语》一书中也提到了有关汉语外来词的形式: 1、 音译词

2、 部分音译部分译义 3、 音译加汉语类名 4、 音译兼译词 5、 借音借形词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这两种分类既有它们的区别,也有它们的共通之处,比如,罗常培先生提到的“声音的替代”就大部分涵盖了我们现代汉语对外来词的分类,而至于其他的有些也融入到了“声音的替代”中,而有些则是在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中逐渐淘汰和消逝了。这也证明了语言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

三、总结和启发

读完本书后,我不敢夸口说自己完全能够领略到其中的精髓。毕竟作为一个初学者而言,我只能牵强地说自己略懂皮毛罢了。

究其过去一年的《现代汉语》的学习经历,重点就是学习纯理论的东西,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不断细致深入下去,再一步步构筑自己这门课程的网络框架,在很大程度上我都是局限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少能够与自己的语言环境联系起来。只是一味地觉得这门课程仿佛是要将我原本熟悉的语言世界从杂乱无章的状态梳理到井井有条。正规是正规了,总觉着少了一份亲切,多了一些拘束。

而罗常培先生的这本书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或是一扇窗,让我重新领略到语言的魅力。他所站的高度已经从语言学跨到了文化人类学的高度,这远远不是我这个初学者能够涉足的。但是他却给了我这个机会,打开了能够看到更广阔的语言世界的窗户。这也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现在的所学是在为我的理论知识储备不断添砖加瓦,从而为我以后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以后我可以走得更远。

《语言与文化》之读书心得.

《语言与文化》之读书心得摘要:《语言与文化》是我国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而本文是我浅读《语言与文化》之后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还有关于针对本书我收集的一些资料的综合。主要是针对《语言与文化》这本书的两章进行探讨和研究,分别是“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和“从借字看民族迁移的踪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jmiu0wvsa8qp2012imx4yj364q360011n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