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渗碳层深度的测定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渗碳层深度的测定

〔一)剥层化学分析法

取渗碳随炉的棒状试样,按每次进入深度0. 05 mm车削分别用化学分析法测定碳含量。这种方法对渗碳中的碳浓度分析较准确,常用于调试工艺。

(二)断口法

在圆试棒上开一环形缺口,随炉渗碳后出炉直接淬火,然后打断。由于渗层碳浓度较高,肉眼观察断口呈白色瓷状细晶粒,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其深度。此法测量误差较大。

(三)金相法

1.将过共析层、共析层及亚共析层之和作为全渗碳层。由于工艺不同碳浓度梯度在共析、过共析区域的斜率不同,按有关标准中规定:过共析层+共析层之和不得小于总渗碳层深度的40~70%,以保证过渡区不能太陡。

2.在碳钢、合金渗碳钢中,把过共析层、共析层及1/2亚共析层之和作为渗碳层总深度。其结果与硬度法测定有效硬化层的结果相近。

3.从渗层表面测量到体积分数为50%珠光体处作为渗碳层总深度。这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所观察到的珠光体+铁素体区域,往往是参差不齐的,对判定50珠光体界限误差较大。

4.等温淬火后测量渗碳层深度。18Cr2Ni4W钢属马氏体型钢,它没有平衡组织,只能在等温淬火后测其深度。这种钢渗碳后随炉冷

却,从表面至心部均为马氏体,在基体与高碳区交界处有贝氏体析出,但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其界限不甚清晰。一般是将试样再加热到860℃后,放人280℃等温槽,数分钟后水淬,这时对含碳量的质量分数大于0.3%的区域形成淬火马氏体,而在含碳量近0.3%区域由于Ms点较高则形成回火马氏体,金相试样侵蚀后则有明显的白色(马氏体)区和黑色(回火马氏体)区的界线。其相关标准可见JB/T 7710-1995《薄层碳氮共渗或薄层渗碳钢件显微组织检测》等行业标准。

(四)显微硬度法(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法)

显微硬度法是从试样边缘起测量显微硬度值的分布梯度,根据GB/T 9450-1988《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的标准规定判断渗层深度。

对GB/T 9450-1988标准的应用应注意:

1.有效硬化层深度是指:从零件表面到维氏硬度值为550 HV处的垂直距离。有效硬化层用DC表示,对象可以是渗碳和碳氮共渗,其有效硬化层深度大于0.3 mm的零件。

2.零件是经过热处理后的最终硬度。

3.适用于基体硬度小于450HV的零件,标准规定的基体硬度位置应离表面硬化有效区域的三倍,即某零件有效硬化层为l mm时,基体硬度应在3 mm处。

4.基体硬度大于450HV时,需经各方协商确定有效硬化层深度。一般是采用以25 HV为一档加到550 HV界限硬度值上。

5.在有争议的情况下,该标准的测量方法是惟一可采用的仲裁

方法。

与上述标准相关的GB/T 9451-1988《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对薄层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可采用努氏显微硬度计,长形棱锥压头可使测量值精确度大大提高。

二、碳氮共渗层深度的测定 (一)金相法

对经760-860℃共渗处理的零件,缓冷后是平衡组织,渗层深度就是上述三层显微组织厚度之和。共渗后直接淬火的零件,其深度从表面测到有托氏体与基体明显交界处。

在薄层碳氮共渗零件上,相关标准规定表层碳含量的质量分数不低于0.5%,氮含量的质量分数不低于0.1%。标准中列出针状马氏体及残留奥氏体级别图和板条马氏体级别图。心部铁素体含量也是重要指标,因此也列出无游离铁素体到70%大块铁素体的参考图。

(二)硬度法

共渗深度>0.3 mm时,硬度测量与前述《钢件渗碳淬火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相同,≤0.3mm时,则用GB/T 9450-1988《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评定,该标准规定不能适用硬化层与基体之间无过渡区的零件,取样方法可以是横截面、纵截面、斜截面和有槽斜截面。鉴于硬度压痕间的距离应不小于压痕对角线的2.5倍的规定,建议使用长棱锥形压头的努氏显微硬度,更能提高测量精度。

渗碳层深度的测定

渗碳层深度的测定〔一)剥层化学分析法取渗碳随炉的棒状试样,按每次进入深度0.05mm车削分别用化学分析法测定碳含量。这种方法对渗碳中的碳浓度分析较准确,常用于调试工艺。(二)断口法在圆试棒上开一环形缺口,随炉渗碳后出炉直接淬火,然后打断。由于渗层碳浓度较高,肉眼观察断口呈白色瓷状细晶粒,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其深度。此法测量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hqru830sl5gf8x599ez10e609m87w01bb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