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体穴位详解(高清图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42) 魄户 BL42 P? hù

[定位]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伍]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一0.8寸。

(43) 膏肓 BL43 Gāo hu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伍]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4) 神堂 BL44 Sh?n tá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主治]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病。 [配伍] 配膻中治胸闷。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5) 譩譆 BL45 Yì xǐ

[定位]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6) 膈关 BL46 Gě guān

[定位]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 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7) 魂门 BL47 Hún m?n

[定位]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配伍]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肋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8) 阳纲 BL48 Yáng g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经后支。 [主治]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伍] 配气海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49) 意舍 BL49 Yì shě

[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间动、静 脉背侧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伍] 脾俞、胃俞治腹胀。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0) 胃仓 BL50 Wai cāng

[定位]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肋下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经后支。 [主治]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11

[配伍] 配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1) 肓门 BL51 Huāng m?n

[定位]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 [主治]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2) 志室 BL52 Zhì shì

[定位]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 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 遗精 ,阳萎 ,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伍] 配命门治遗精。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53) 胞肓 BL53 Bāo huāng

[定位]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伍] 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4) 秩边 BL54 Zhì biān

[定位]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解剖] 有臀大肌,在梨状肌下缘;正当臀下动、 静脉深层当臀下神经及股后皮神经,外侧 为坐骨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 配委中、大肠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 直刺1.5—2寸。

(55) 合阳 BL55 H?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解剖] 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腘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伍] 配腰阳关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 l~2寸。

(56) 承筋 BL56 Ch?ng jīn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主治]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57) 承山 BL57 Ch?ng shān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解剖] 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股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主治] 痔疾,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 配大肠俞治痔疾。 [刺灸法] 直刺1—2寸。

(58) 飞扬 BL58 Fēi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 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 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 直刺 l~1.5寸。 [附注] 足太阳经络穴

(59) 跗阳 BL59 Fù yáng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 ;有小隐静脉 ,深层为腓动脉末支 ;布有腓肠神经。12

[主治]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刺灸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阳跷脉郄穴。

(60) 昆仑 BL60 Kūn lún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 脉;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 痛,脚跟肿痛。 [配伍]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l)足太阳经所行为“经”。(2)《针灸大成》:“妊妇刺之落胎。”

(61) 仆参 BL61 Pú cā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有腓肠神 经跟骨外侧支。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 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62) 申脉 BL62 Shēn Mài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 在腓骨长短肌腱上缘;有外踝动脉网及小 隐静脉;布有腓肠神经的足背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 ,眩晕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伍]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跷脉。

(63) 金门 BL63 Jīn m?n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解剖] 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主治] 头痛,癫痫 ,小儿惊风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 配太阳合谷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郄穴。

(64) 京骨 BL64 Jī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 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为足底外侧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65) 束骨 BL65 Shù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 静脉;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 经分布。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66) 足通谷 BL66 Zú tōng gǔ

[定位]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67) 至阴 BL67 Zhì yīn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13

[配伍]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刺灸法]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 足太阳经所出为“井”。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四经络中最长的一条经脉。膀胱经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绝不能忽略它。现代医学中,膀胱具有积存肾脏制造出来的尿液的功能,当膀胱充满尿液时,即经由尿道排出体外。而中医医学却认为,膀胱是当小肠把无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开后,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经是通往头、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几乎已贯通全身的一条非常长的经脉,故此经脉发生异常时,会影响全身,而呈现各种症状。如头痛、头重、眼睛疲劳、流鼻血、鼻塞等症状会出现于头部。又会产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发生股关节痛、痔疮等。脸部皮肤带黑,失去光泽。容易造成耳鸣,听力不佳。声音微弱,不容易听到。容易疲劳,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爱咸食。以季节而言,冬天发病的机会较大。若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是由于膀胱经的异常所引起的,请刺激膀胱经上的穴位,即能缓和不舒服感。膀胱经上有六十三个穴位 足少阴肾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 关键字:足少阴肾经 简 介:足少阴肾经,肾是健康、生命之源,在中医医学的领域中,肾脏包含着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足少阴肾经:从脚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底心(涌泉穴),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穴、照海穴、水泉穴),沿内踝之后(太溪穴),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穴);上向小腿内(复溜穴,交信穴;会三阴交穴),出窝内侧(筑宾穴、阴谷穴),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会长强穴)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穴、中注穴、四满穴、气穴穴、大赫穴、横骨穴;会关元穴、中极穴)。 它直行的脉:从肾向上(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通谷穴,幽门穴),通过肝、膈,进入肺中(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

14

彧中穴、俞府穴),沿着喉咙,夹舌根旁(通廉泉穴)。它的支脉:从肺出来,络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一侧27穴(左右两侧共54穴),其中10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后缘,其余17穴位于胸腹部任脉两侧。首穴涌泉,末穴俞府。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涌泉穴、然谷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阴谷穴、横骨穴、大赫穴、气穴穴、四满穴、中注穴、肓俞穴、商曲穴、石关穴、阴都穴、腹通谷穴、幽门穴、步廊穴、神封穴、灵墟穴、神藏穴、彧中穴、俞府穴 (1) 涌泉穴 KI1 Yǒng quán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有指短屈肌腱,指长屈肌腱,第二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有来自胫前动脉的足底弓;布有足底内侧神经支。 [主治]头顶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难,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疾,霍乱转筋,昏厥。 [配伍]配然谷治喉痹;配阴陵泉治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配水沟、照海治癫痫。配太冲、百会治头项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井穴。 (2) 然谷穴 KI2 Rán gǔ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解剖]有拇指外展肌,有跖内侧动脉及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末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胸胁胀痛,咳血,小儿脐风,口噤不开,消渴,黄疸,下肢痿痹,足跗痛。 [配伍]配承山治转筋;配气冲、四满治石水;配太溪治热病烦心、足寒、多汗。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荥穴。 (3) 太溪穴 KI3 Tài xī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之经过处。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配伍]配然谷主治热病烦心,足寒清,多汗;配肾俞治肾胀;配支沟、然谷治心痛如锥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肾经腧穴、原穴 (4) 大钟穴 KI4 Dà zhōng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咳血,气喘,腰脊强痛,痴呆,嗜卧,足跟痛,二便不利,月经不调。

[配伍]配太溪、神门治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配行间治虚火上炎之易惊善怒;配鱼际治虚火上炎之咽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络穴。 (5) 水泉穴 KI5 Shuǐ quán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有胫后动脉跟内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内侧神经。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阴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配伍]配中极、水道治肾气亏虚;配气海、血海、肾俞、三阴交、气海俞治肾绞痛、肾结石;配肾俞、中极、血海治血尿。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肾经郄穴。 (6) 照海穴 KI6 Zhào hǎi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伍]配列缺、天突、太冲、廉泉治咽喉病症;配神门、风池、三阴交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7) 复溜穴 KI7 Fù liū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解剖]在比目鱼肌下端移行于跟腱处之内侧;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脉微细时无,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配伍]配后溪、阴郄治盗汗不止;配中极、阴谷治癃闭。

15

人体穴位详解(高清图片) 

[刺灸法]斜刺0.5~0.8寸。[附注]手、足太阳经交会穴。(42)魄户BL42P?hù[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三肋间动、静脉背侧支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经后支。[主治]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配伍]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1y106issq7tdil036c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