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疆界内了,但历史上它们的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并且,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依然有强大的影响力。除此之外,有些民族的主体在境外,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的文化已经跟其母体的文化有所区别了。例如,新疆有俄罗斯族,他们的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中国文化应该包括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不能片面地将其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尽管长期以来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人数也占到绝对多数,但要注意到,汉族及其文化一直在不断变化着。如果它不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没有大量吸收其他民族的人口和文化,那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它都不可能有今天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文化自信?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那就是吸引、融合其他民族的人口。它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准是什么呢?不是血统,而是文化!血统是没有办法改变的,除非通婚,但是文化则不同。在文化上,只要接受中国文化,就等于承认了自己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认同上说,大家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血统来说,“炎黄子孙”是非常多元的,根本就不是一个老祖宗可以传下来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祖先是从中亚迁到内地来的。唐朝有好多姓白的其实都是中亚人。正因为他们把文化带过来了,中国文化才会丰富多彩。
中国文化的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是中国文化是独立发展的。在西方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国文化主要是独立发展的。它吸收其他文化,主要是在一些枝节上,而不是主体。如,佛教传播到中国,中国文化改变了佛教,所以就有了中国文化和佛教结合产生的禅宗。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从当时的中国版图来看,东、南、西、北面要么是高原、山脉、大洋,要么就是中国文化影响的地方。因此,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在封闭的大环境中,它是最先进的。在外界突破地理障碍,把文化带到中国以前,它没有受到什么挑战。也正因如此,它是延续的。
二是中国文化相当自信。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而从中国的疆域来看,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时已定型,所以中国基本上还是适应农业社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化又有相当自信的特点。在中国的确在大的地理范围内是最先进的情况下,这种自信没有害处。但如果已受到外界的挑战,事实又证明自己已不是“天下之中”“无所不有”了,却依然持有一种片面、过分的自信,那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了。
三是中国文化历来是开放而不传播的。汉朝、唐朝比较开放,讲“汉唐雄风”。确实,汉朝、唐朝的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但它们的开放是允许、欢迎各国来,很少往海外派人,甚至是禁止中国人出去的。宋朝政府甚至认为,文化不能随便传播,因此禁止出口图书到辽国或者西夏。明朝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传播中国文化。但如果不传播,谁会承认、接受先进的中国文化呢? (摘自《中国需要怎样的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片面地将中国文化理解为华夏汉族这一主体民族的文化,它既包括中国境内现存的文化,也包括曾在中国境内的文化、部分藩国的文化等。
B.中国文化具有多元的文化特征,它只是在一些枝节上吸收了其他文化,其主体汉族文化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C.在西方人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前,中国文化基本上是独立发展的,它不会全盘接受外来文化,禅宗的出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一特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理因素。 D.只开放而不传播是中国文化历来的特点之一,即使在开放程度超过了其他朝代的汉朝、唐朝也是如此;明朝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传播中国文化,而是宣扬国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藩国的文化历史上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中国文化至今对它们仍有强大的影响力,尽管这些藩国今天已经不在中国境内了,但这些藩国的文化仍然属于中国文化。 B.我们之所以会有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而且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历来有吸引、融合其他民族人口的优点。
C.从以前的中国版图来看,中国处于相对封闭的大环境中,而且中国文化又是封闭的大环境中最先进的文化,它从未受到过其他文化的挑战,因而能够延续至今。 D.汉族基本上是农业民族,中国适合农耕的地区在西汉已定型,因此中国基本上能够适应农业社会,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相当的自信,这种自信一度没有害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民族,如新疆的俄罗斯族,他们的主体在境外,但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中国,其文化已经跟母体文化有所区别,所以其文化也属于中国文化。
B.从文化上来看,只要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了中国文化,那么不管你来自哪里,都可称为“炎黄子孙”,如白居易的祖先;而要从血统上变成“炎黄子孙”,只有通婚。 C.一种文化在历史上取得了“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的辉煌成就,但如果已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已不是最先进的文化了,那就应该向其他文化学习,吸收其优点。 D.如今,我们应当对中国文化充满自信,但又不能持有片面、过分的自信,否则就不能适应世界潮流;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坊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⑿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这个问句表
明作者对四堡雕版儒雅景象的期待和进行实地考察的愿望。
B.“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
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C.“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运用了比拟的修辞,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D.文中的五个问句,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对四堡雕版文化历史兴衰和未来命运的反复思考与追问,形成文章内在有机的文脉,串起全文。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标题说明“四堡雕版”是全文记述的中心,但作者却先写建阳文明,再写建阳图书,然后才写雕版之乡四堡,入题缓慢。
B.作者特意交代四堡所处的地理位置,交代了四堡文明得以延续的客观原因,四堡 文明不被重视的落后根源——闭塞愚昧,保守落后。
C.第⑤段中作者采用比喻、排比、对比的手法,详细描绘了四堡民居的现实状貌,既写出了它的优雅可爱,也写出了它衰败没落的可悲命运。
D.邹氏家族将祠堂改为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并只储藏了一套完整的书版,作者既惊喜又震惊。
E.作者的感情是悲观的,他认为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中国印刷术“活态的见证”命运堪忧。
6.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10月29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将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2017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
三代人用了55年的时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有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目前的112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80%。
事实证明,塞罕坝人越节制,大自然的回馈就越慷慨。如今,塞罕坝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并每年将创造超过 120 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中新网北京2017年8月8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前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8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31省份的全覆盖。此前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
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8.8亿元,立案侦查1183件,拘留1103人,约谈13593人,11390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就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摘录自《南方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 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B.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55年时间植树造林112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 C.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并将实现对全国31省份的全覆盖。
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轮督察又已全面启动。
D.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民生工程,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
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
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
B.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
C.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D.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E.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可实现。
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
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
匿衍水上,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
②
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宋子,地名。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矐,熏瞎。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④
③①
山西省朔州市怀仁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