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0、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共34页)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规范原则。

绩效考评采取方式:定性、定量。财政支出考评方法: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绩效考评指标选择原则: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基本原则: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原则,2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3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

财政收入分类: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等。

税收按征税对象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还可再分资源税类、行为税类。税收按计量标准分:从价税、从量税,税收与价格关系分:价内税、价外税,按税负能否转嫁分:直接税、间接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国家对国有资产拥有所有权,企业则拥有法人财产权。作为一种收入形式,国有资产具有强制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国债收入特点: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收费分:使用费、规费。规费分:行政收费、司法规费。收费收入特点:有偿性、不确定性,不宜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它表明该国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职能范围大小。保证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主要财政目标之一。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政策、价格。税收: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收税的征收主体是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他任何组织或机构都无权征税,政府征税的过程就是把一部分社会资源强制地转变为政府所有的过程。

税收的基本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

税收基本原则:1古典税收原则(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2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公平)。

税收效率原则包括:经济效率、行政效率。税负转稼: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的过程。11

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纳税人不一定是该税收的最后负担者,只要某种税收纳税人和负税人不是同一个人,便发生了税负转移。税收负担转嫁的最后结果形成税负转移。

税负转移方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旁转、税收资本化。前转是税收转嫁最典型和最普遍的形式,多发生在流转税上。混转在实践比较常见,消转实际上税负并没有转嫁,而是由纳税人自己负担了,是一种特殊的转嫁形式。部收资本化是现在承担未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对土地交易的课税。

影响税负转嫁因素:1应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弹性,2课税商品的性质,3课税与经济交易的关系,4课税范围的大小。税负转嫁情况如何还与商品的竞争程度有关。国债:国家债务,通常指一国中央政府作为主体,依据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取得的资金来源,是一种有偿形式的、非经常性的财政收入。

国债产生具备条件:1在经济方面,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存在比较充实闲置资金和比较健全信用制度。2财政方面,国家财力不充裕,存在财政困难,有资金和经济上的需要。

国债特点:自愿性、有偿性、灵活性。国债种类:1按发行地域分:内债与外债,2按借债还债时间长短分:短期国债、中期国债、长期国债。3按利率变动分:固定利率国债、浮动利率国债。4按是否流通分:上市(流通)国债、非上市(流通)国债。5、按债务本位不同分:货币国债、实物国债。一般情况下,能够上市流通的国债多为中短期国债,不能上市流通的国债多为长期国债。

国债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4调控宏观经济。国债制度构成: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市场交易制度。

国债发行制度构成:国债发行条件、国债发行方式。国债发行方式有: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随买”方式。

我国国债偿还方式: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市场购销法等。在证券交易所内进行国债交易成交订约和清算期分:回购交易方式、期货交易方式。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1从形式上,政府预算是政府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政府预算就是政府的工作计划。2从内容上,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反映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数量的多少,是财政部门按法定程序管理财政资金的活动。从政治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从本质方面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1反映政府部门的活动,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的情况,3控制政府部门的政府预算的职能政府预算的职能:支出。

12

政府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原则,2统一性原则,3真实性原则,4年度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政府预算分类:1按预算编制形式分:单式预算、复式预算。2按预算编制依据的内容和方法分:增量(基数)预算、零基预算。3按预算作用时间长短分:年度预算、多年预算。4按预算收支平衡状况分:平衡预算、差额预算。5按预算项目是否直接反映经济效益分:投入预算、绩效预算、规划项目预算。6按预算管理层级分:中央预算、地方预算。我国政府预算级次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密切相关,原则上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预算,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设区的市(自治州)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预算、,进行了以实行(部门预算))乡(民族乡、镇)预算组成。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年开始,进行了以实行(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要性和重要性:1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选择,3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政治预算制度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

政府预算制度改革主要内容:1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2推进国库单一账户体系,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4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据制度,其依据是政治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广义)

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狭义)财政管理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2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3财政收支划分,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类型:1统收统支型,2收支挂钩型,3收入分成型,4包干型,5分税制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合理增长,2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财力分配关系,4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其他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包括:1完善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2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体系。分税制

13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成效:1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增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3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

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2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第14章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国家经济政策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全过程,体现在财政收支、政府预算各方面。财政政策组成:预算政策、税收政策、支出政策、国债政策。

财政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协调功能,3控制功能,4稳定功能。

财政政策目标:1促进充分就业,2物价基本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稳定增长。财政政策工具: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公债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

公共支出政策包括:政府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财政补贴政策是保持经济稳定运行重要手段之一。

财政政策类型: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2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情况下,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增加支出手段扩大需求。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情况下,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了适度从紧(即紧缩性即紧缩性)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从1998年开始实施积极(即扩张性)财政政策,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稳健(即中性)财政政策,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

稳健财政政策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第15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

货币需求:货币需求能力、货币需求愿望。古典货币数量说主要有:现金交易数量税、现金余额数量税。凯恩斯货币理论:流动性偏好论。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说:关于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分析包括: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决定。

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存款。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货币均衡特征:1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2是一个动态过程,3现代经济中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14

经济总体均衡状况。

货币失衡类型:总量性货币失衡、结构性货币失衡。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时更多注意总量性失衡。

通货膨胀:1有效需求大于有效供给,2物价持续上涨。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基本标志。通货膨胀类型:1按成因分: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输入型、结构型。2按通货膨胀表现分:公开型通货膨胀、抑制型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原因:1直接原因(过度的信货供给)、2主要原因(财政、信贷)、3其他原因(投资规划过大,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长期顺差)。

紧缩性财政政策:1减少政府支出,2增加税收,3发行公债。

紧缩性货币政策: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提高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

积极性财政政策:减税、削减社会福利开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和精简规章制度等。第16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具有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和银行的双重性质。主要任务:1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金融,2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

:1集中货币发行权需求,2代理国库和为政府筹措资金需要,3管理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必要性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必要性:金融业需要,4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实行干预的需要。中央银行是国家干预经济,调节全国货币流通与信用的金融管理机关。中央银行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2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3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的牵制。

中央银的行主要业务:1货币发行业务,2对银行业务(集中准备金、最后贷款人、全国清算),3对政府业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发行、对国家提供信贷支持、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法定的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履行职能时,业务活动可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流通中的通货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方主要项目。

:同城或同地区、异地。同城同地区银行间资金清算,主要是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中央银行组织全国银行清算包括:通过票据交换所进行。

货币政策:不等于金融政策,是金融政策一部分,是一国金融当局制定和执行通过货币供应量、利率或其他中介目标影响宏观经济运行手段。

货币政策内容: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目标:1稳定物价,2经济增长,3充分就业,4平衡国际收支。

中央银行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1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

15

2010、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打印版(共34页) 

规范原则。绩效考评采取方式:定性、定量。财政支出考评方法:1比较法,2因素分析法,3公众评价法,4成本效益分析法。绩效考评指标选择原则: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经济性。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财政收入基本原则:1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原则,2兼顾国家,企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0s9w017y88az813ius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