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4单元

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古诗三首》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3首表现诗人品格和人生志向的诗篇;《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遇难前后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坚贞不屈、对革命充满信心的先驱者的形象;《为人民服务》从死的意义、接受批评和实现解放三个方面阐述了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金色的鱼钩》讲述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时,老班长为带着三个病号走出草地钓鱼给他们吃,自己却牺牲在草地边缘的故事,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即兴发言”。“习作”的主题是“心愿”。“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3个栏目组成。

学情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高年级学生对“革命”的心理认知、对“志向”的看法,及其与本单元主题存在的距离,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攻破难点,并在教学中巩固学生已养成的良好习惯。其中,教师一方面要采用批注交流、查阅资料等方法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批注交流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另一方面要注重通过朗读体会、借助表格、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观点,学习用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体会交流和习作的乐趣。

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本单元要求会写的字,理解课文中的生词、难句。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3. 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查阅资料、表格与课文、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朗读交流和查阅资料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神态、言行等描写体会人物的伟大志向,并获得革命理想教育的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借助各种方式,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与即兴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2. 带领学生品读课文,查阅资料,解析句子,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法与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把握通过查阅资料感受人物品质、通过外貌言行描写等领悟文章主旨这两条主线,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以“阅读、画记、批注、交流”为基础,从古诗、故事和演讲稿中了解不同时期的人们服务社会的远大志向,感受他们不同的做法背后相似的内心品质,激发学生对树立远大志向的追求。此外,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信息查找和收集的能力。

课时安排

本单元建议用11课时安排教学。(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1课时,“语

文园地”2课时)

第10课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

3. 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

突破方法 (A案)多层次、多角度诵读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B案)诵读古诗,运用资料交流、填表等方法自主走进诗中描写的事物。

难点 查阅资料,体会诗歌的写法。

突破方法 (A案)通过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中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B案)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中填表等方法体会诗歌的写法和表现出的人物志向。 教法与学法

教法 (A案)情景教学法、点拨法。(B案)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 (A案)体验法、自读自悟。(B案)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A案)多媒体课件、课前查阅资料。(B案)多媒体课件、石灰、课前查阅资料。 课时安排 建议2课时。

A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要求会写的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 查阅资料,加深对诗中事物的理解。 一、朗读课题,板书课题

1. 谈话引入,板书课题。

师:在中国的古诗花园里,有一类古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咏物诗。(板书:咏物诗) 2.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咏柳》《咏鹅》《梅花》《风》等古诗,告诉学生:歌咏某一事物的诗歌就是咏物诗。 3. 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就是由三首咏物诗组成。读读题目,你们一定能猜到诗中所咏的事物。(板书三首古诗的题目,学生说诗中歌咏的事物)

二、质疑诗歌,朗读诗歌

1. 提出疑问。

师:读了题目,你们心中一定有了疑问,对吗?(学生提出“为什么歌咏?”“歌咏它什么?”等疑问) 2. 朗读诗歌。

师:要想解决疑问,先得读好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 3. 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4. 师:大家已经读准了字音,达到了朗读古诗的一级标准。现在试着把古诗的节奏朗读出来吧。 5. 教师指名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教师引导评价:你喜欢谁的节奏?

6. 师:古诗是按照平仄规律创作的,请听吟诵。(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吟诵音频,出示三首诗的平仄,然后学生依照“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规则尝试吟诵,齐诵。建议:一般情况,“–”短平读一拍,“―”中平读两拍,“—”长平读三拍。“∣”仄声在二四六字的位置时读一拍,一三五字位置时读半拍。“∣”入声读得短促有力)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 | –—∣∣∣–— ∣∣–—∣∣― 大漠沙如雪, 千锤万凿出深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 –—∣∣― ∣∣–—∣∣— ∣—–∣∣–— 燕山月似钩。 烈火焚烧若等闲。 立根原在破岩中。 –— –∣∣ ∣∣∣—–∣∣ –—∣∣–—∣ 何当金络脑, 粉骨碎身浑不怕, 千磨万击还坚劲, ∣∣∣–— ∣—–∣∣–— ∣∣–—–∣― 快走踏清秋。 要留清白在人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歌

1. 借助注释,默读诗歌。

师:三首诗分别描写了什么事物?请借助注释,将诗中描写的事物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适当批注。 2. 学生默读,想象批注。 3. 交流: (1)问题1:《马诗》描述了一匹怎样的马?它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

①第三、四句诗是说,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的骏马。

②第一、二句诗说,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是一幅战场景色图,悲凉肃杀。这匹骏马就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正是它可以建立功勋的环境,内心的渴望一定更大。 (2)问题2:《马诗》中的马儿驰骋于什么季节?

“清秋”时节,草黄马肥,正好驱驰,冠以“快走”二字,可见这匹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恰好是可以万里横行的壮年。

(3)问题3:《石灰吟》里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烧炼的就是石灰石。这是不怕磨砺的石灰。

②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石灰烧制图”,引导理解“粉骨碎身”的含义。感受石灰不怕牺牲的特性。 ③学生观看石灰图片或者真正的石灰,感受石灰清白的特点。 (4)问题4:《竹石》中的竹子长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

①前两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环境不好,但基础牢固。后两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多大的打击,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郑燮不但写竹写得好,而且他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请看插图。图里的竹子哪些地方和

诗歌里的竹子是相似的? 4. 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师:咱们再读诗歌,将诗中事物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吧。(学生齐诵诗歌) 5. 指名诵读。

四、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过渡:通过朗读,三首古诗的内容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生字。 1. 观察生字,互相提醒。

师:仔细观察这4个生字,你觉得哪个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大家? 2. 学生交流:

“凿”字下边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络”字左右同高,“锤”字左低右高。

“锤”字左窄右宽,左边的第一横对准右边撇和第一横中间,左边第二横对准右边第一二横中间,左边第三横对准右边第二三横中间,左边的竖提的“提”对准右边第三横左侧。

“焚”字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后书写生字。

4.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分析其由来。

“焚”的本义是古人为垦地耕作而引火烧毁荒草野林;后来引申为“燃烧”,如“焚化、焚毁、焚书”等。 “凿”的本义是捶打钢钻,在木石等材料上挖孔钻洞,如“开山凿洞”;后来引申为痕迹深刻的,确切而无法消除的,如“言之凿凿”;还有用以凿洞的工具,如“ 凿齿、凿子、方凿、斧凿”等。 五、默写古诗,小结课堂

1. 背诵课文。 2. 默写《竹石》,并打开书对照是否有误。

3.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咏物诗,并且通过对照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事物。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诗人为什么要歌咏这些事物。 六、课后作业

查阅三位诗人的生平故事。

板书设计

10 古诗三首 咏物诗

马诗 石灰吟 竹石

为什么歌咏? 歌咏它什么?

课时作业

一、我会填空。

《古诗三首》中每一首诗都( 歌咏 )了一个事物,我们叫它们( 咏物 )诗。 二、解释诗句。

1.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第4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由4篇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组成。课文包括《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和《金色的鱼钩》。《古诗三首》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3首表现诗人品格和人生志向的诗篇;《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遇难前后的故事,通过对人物外貌、言行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坚贞不屈、对革命充满信心的先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zuzr27ynu5ap1c1kzfj507xn0uyj200qh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