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提升效能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常态
作者:刘筱毅 王鑫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3期
摘 要:新形势下,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效能对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与调研,以体系建设为新视角,明确提升高校基层工作效能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深入探讨构建“三位一体”的整体工作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能,打造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新常态。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建; 工作效能; 三个体系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切实加强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效能,自觉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特别是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要求。 体系建设是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效能的战略路径 1.从体系建设自身重要性的层面来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突破,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服务广大师生员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如果说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浅水区”还可以“摸着石头过河”,还可以“边走边改”的话,那么在“深水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不能再一味地“单打独斗”,要善于使用“组合拳”,要体系化、系统性地制定制度,推进工作。 2.从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层面来看
构建科学完善的工作体系是解决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基础。当前,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着重宏观要求、轻责任追究,重结果管理、轻过程督导,重管理使用、轻教育培训等情况。虽然关于基层党建的工作责任、激励评价、教育培训等方面,很多高校制定了较为成熟的制度,但并未深入研究制度之间的运行机理,各项制度独立运作、相互脱节,甚至有的制度和制度之间相互冲突,没有形成和谐高效、闭环运作的工作体系,没有形成基层党建的工作合力。这些直接导致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产生主动性不强、落实不到位、执行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其根源在于工作体系的不科学,所以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工作体系着手。 3.从工作效能影响因素分析的层面来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建科学完善的工作体系是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落实和效能提升的关键。而影响工作效能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人员素质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党风、政风因素;精神激励因素)、组织结构因素、组织管理因素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经济因素、组织结构因素并非全由学校内部决定,因此改进人员素质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党风、政风因素;精神激励因素)、组织管理因素成为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效能的可行选择。然而,改进人员素质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党风、政风因素;精神激励因素)、组织管理因素不能单靠一条措施、一项制度来完成,这些因素贯穿于工作始终,分散在工作各个方面,必须统筹考量、整体推进,加强工作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应的工作体系。具体而言,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可以改进人员素质因素和组织文化因素(党风、政风因素),加强督导评价体系建设可以改进组织管理因素和组织文化因素(精神激励因素),加强工作责任体系可以改进组织管理因素。 加强“三个体系”建设,打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组合拳” 1.加强工作责任体系建设,拉紧责任链条
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 党委与党总支之间、党总支与党支部之间、党支部与党员之间以及各岗位、各部门相互之间的联系, 实质上都是责任与责任的联系, 这种联系自然形成了责任链条, 每个岗位相对应的每位人员都处在责任链条的某个节点上, 他们犹如相互咬合的齿轮, 每一个人的责任缺失都将影响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转。加强工作责任体系建设就是要拉紧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链条,努力形成一套岗位人员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激励的责任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完善环环相扣的“责任链”,做到事随责走、人随事转。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架构建立起完善的责任体系,通过明晰职责体系,细化责任内容,让责任延伸到每个执行点,避免推诿扯皮、虎头蛇尾等现象,做实构建党建精细管控体系的基础工作。要进一步梳理、细化、修订和完善各项党建工作和岗位职责,包括党委职责、党群部门职责、党总支职责、党支部职责以及党员岗位职责,落实上级对下级的工作督导和评价激励责任,下级对上级的工作落实和信息反馈责任,形成从党员个体责任到党组织集体责任、从阶段性工作责任到中长远发展责任的责任体系,确保逐层把责任落实到底,推进工作向纵深发展。
其次,充分发挥责任链条的导向、凝聚、调控、制约等作用,牢固树立“责任链”意识。通过清晰的“责任链”引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工作人员要对本岗位工作负责,更要对整体工作负责,要意识到自己是整个工作责任链上的一个节点,更加注意相互配合、精诚协作、尽职尽责,从而使工作规避各种风险和失误,实现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实现从过去“要我做”到现在“我要做”,从过去“等布置”到现在“动起来”。 最后,健全“责任链”保障机制,让责任体系落到实处。要建立工作过程记实制度,健全问责制度,实行责任倒查、责任追究,对工作未能如期保质完成的组织和个人要及时采取诫勉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话等措施,对工作中存在严重失误的组织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党纪处分,真正树立起工作责任体系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加强督导评价体系建设,实现过程控制
传统的工作管理注重事前部署和事后总结,而忽视了事中参与的重要性。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行过程控制则是一个延续、反复发生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上级党组织总是设法采用督导、评价等多种手段,促使下级党组织或党员个人在特定的期限内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完成工作目标。通过加强督导评价体系建设,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行过程控制,可以有效打破简单派发的传统工作模式弊端,实现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全过程的跟踪控制管理,进而有效提升工作效能。
完善督导体系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督导的危机预警和偏差纠正作用。督导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要通过及时有效的督导预测,防范可能出现的工作偏差并纠正已经发生的工作偏差,促进正向质变,弱化反向行为,及时修正自身行为。要克服事后督导、事后评价的弊端,反对唯票、唯分的“一考定终身”思维;要改进督导评价的形式,以形成促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可靠机制为着眼点,采取定期抽查、专项检查等方式组织对基层单位落实学校所部署工作的状况进行跟踪、督导,及时了解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要增强督导评价工作的指向性,要按照工作责任体系确定的责任内容实行督导,提升组织和个人的工作预见性,同时实行普遍督导和重点督导相结合,对一些重点工作的落实情况实行重点督查,加大对基层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力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的引领、激励作用,激发人员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产生进取心的基础,是产生意志和毅力的必备条件,是提升工作效能的基本动力。以往的评价体系要么过多体现管理者的意志而忽视以人文本,要么片面注重对个体的理解和关心而忽视了科学的评价和有效的管理,评价标准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发挥不佳,内驱力建设便无从谈起。要完善评价标准,克服平均主义,避免“优劳不能优酬”,增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公平感,防止挫伤工作积极性;要配套有效的奖惩制,奖惩是对工作结果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制度,奖惩制是落实工作责任体系的需要,更是进行内驱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打造过硬队伍
当前的基层党建教育培训工作多数还停留在被动灌输阶段,部分基层党组织开展的培训工作“走过场”现象较为突出,加强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要扭转这一局面,增强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打造一支过硬的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队伍,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工作效能的提升。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体系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工作能力问题,还有工作意愿问题。 针对“想不想干”的意愿问题,通过教育培训体系促使人员形成组织共同愿景,激发强大的驱动力。而建立共同愿景的基本途径就是开展教育培训,包括深度的个体培训和有效的团队培训。共同愿景对提高个体的执行力、推动工作落实和效能提升至关重要。通过丰富培训内容、
构建“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提升效能打造基层党建工作新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