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52页精编精排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溶液、BaCl2 溶液和稀HCl。请设计合理的顺序将杂质逐一除去,并填写下面实验报告。(简要回答)

实验步骤 (1) (2) (3) 答案:

实验步骤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加入适量Ba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 实验现象 有气泡产生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化学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BaCl2+Na2SO4=BaSO4↓+2NaCl NaCl+ AgNO3= AgCl↓+ NaNO3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说明:这是一道综合性,思维性较强的去杂质题。解这类题时,要遵守不能引入新杂质的原则,若在去杂过程中,一旦引入,要在后续步骤中除去。按照题目的要求设计合理的操作顺序,杂质逐一除去,如果忽略了题目的要求就可能出错。

[例3] 在分开盛放的A、B两溶液中,共含有Na、Cu、Ba、Mg、OH、NO3、SO4七种离子两溶液中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A溶液里含三种阳离子和两种阴离子,其余在B溶液里,则B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 。

解析 解此题关键是以哪些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为考虑出发点。因为Cu、Mg,不能与OH共存,Ba和SO42-不能共存,而Na+、NO3-与其他离子都能共存,所以A溶液里含有Na+、Cu2+、Mg2+、NO3-、SO42-,B溶液里含有Ba2+、OH-。

答案:B溶液里所含离子应该是Ba和OH。

说明:离子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相互之间必须不能发生任何反应,可从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来考虑。

2+

2+2+2+

--

2-

2+2+

2+

41

初中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综合

【知识点精析】

1. 常见物质的名称、化学式、俗称及主要物理性质

名称 硫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甲烷 乙醇 乙酸 氧化钙 氧化铁 四氧化三铁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碳酸钠 碳酸钠晶体 碳酸氢钠 氯化钠 碳酸钙 硫酸铜 硫酸铜晶体 高锰酸钾 碱式碳酸铜 氯化银 硫酸钡 氢氧化铁 氢氧化铜 化学式 S CO2 CO CH4 C2H5OH CH3COOH CaO Fe2O3 Fe3O4 NaOH Ca(OH)2 Na2CO3 Na2CO3·10H2O NaHCO3 NaCl CaCO3 CuSO4 CuSO4·5H2O KMnO4 Cu2(OH)2CO3 AgCl BaSO4 Fe(OH)3 Cu(OH)2 俗称 硫磺 固体俗称干冰 煤气 沼气、坑气 酒精 醋酸、冰醋酸 生石灰 铁锈、赤铁矿 磁铁矿 火碱、烧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 纯碱、口碱、苏打 小苏打 食盐 石灰石、大理石 蓝矾、胆矾 灰锰氧 铜绿 天然产称重晶石 主要物理性质 黄色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无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固体干冰易升华。 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有毒性。 无色、无味气体,极难溶于水,密度小于空气。 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易挥发的液体,可与水任意互溶。 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固体称冰醋酸。 白色固体,易吸水,有腐蚀性。 红色固体,不溶于水。 黑色固体,不溶于水。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易潮解,有强腐蚀性。 白色粉末状固体,微溶于水,有腐蚀性。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且吸湿结块。 无色晶体,易失水风化。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但溶解度比Na2CO3小。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 白色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蓝色。 蓝色晶体。 紫色有光泽晶体,溶于水,其水溶液为紫色。 绿色粉末状固体,不溶于水。 新制得为白色凝乳状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硝酸。 新制得为红褐色沉淀。 新制得为蓝色沉淀。 2. 几种常见药品的存放

药品 白磷 浓硫酸 浓盐酸 浓硝酸 氧化钙 固体氢氧化钠 性质 着火点低,易自燃,不跟水反应 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吸水性) 易挥发 易挥发 易吸水,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易潮解,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保存方法 放入冷水中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放入玻璃瓶内,瓶塞要严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密封于干燥试剂瓶中 碱溶液的玻璃瓶应用橡胶塞密封。

42

3. 物质的检验 (1)常见气体的检验

物质 氧气 检验的方法、步骤 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中 ⑴点燃 氢气 ⑵ 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 ⑴ 燃着的木条伸入集⑴ 木条熄灭; 二氧化碳 气瓶 ⑵ 石灰水变浑浊。 ⑵ 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 点燃; ⑵ 火焰上方罩一干燥一氧化碳 烧杯; ⑶ 烧杯中注入澄清石灰水。 ⑴ 点燃; ⑴ 产生明亮的蓝色火⑵ 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焰; 甲烷 烧杯; ⑵ 烧杯壁有水珠; ⑶ 烧杯中注入澄清石⑶ 石灰水变浑浊。 灰水。 ⑴ 有刺激性气味 ⑴使蓝色石蕊试纸变⑵ 用润湿的蓝色石蕊氯化氢 试纸 ⑶ 在空气中有白雾 ⑷ 通入AgNO3溶液中 ⑴ 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氨气 ⑵ 利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⑴ 燃着木条伸入集气⑴ 木条熄灭; 氮气 瓶; ⑵ 石灰水依然澄清。 ⑵ 加入澄清石灰水 ⑴ 有氨臭味; ⑵ 湿润石蕊试纸由红色变蓝色。 NH3·H2O△ NH3↑+H2O -现象 木条复燃 ⑴ 产生淡蓝色火焰。 ⑵ 烧杯壁上有水雾或水珠生成。 化学反应原理 C+O2点燃备注 CO2 2H2+O2点燃不纯时2H2O 有爆鸣声 Ca(OH)2+CO2=CaCO3↓+H2O ⑴ 产生蓝色火焰; ⑵ 烧杯壁无水珠; ⑶ 石灰水变浑浊。 2CO+O2点燃CO2 不纯时有爆鸣声 Ca(OH)2+CO2=CaCO3↓+H2O CH4+2O2点燃CO2+2H2O 不纯时有爆鸣声 Ca(OH)2+CO2=CaCO3↓+H2O 红。 ⑵ 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HCl=H++Cl- AgNO3+HCl=AgCl↓+HNO3 NH3·H2O= NH4++OH

43

(2)几种重要物质的检验

物质 所用试剂 ⑴ 紫色石蕊试液 酸(H+) ⑵ 无色酚酞试液 ⑶ pH试纸 ⑴ 紫色石蕊试液 碱(OH-) ⑵ 无色酚酞试液 ⑶ pH试纸 盐酸⑴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及可溶性氯化物 (Cl-) 硫酸⑴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 及可溶性硫酸盐 (SO42-) BaCl2试剂和稀HNO3 生成不溶于稀⑵ 滴入几滴BaCl2试剂并滴加稀HNO3 ⑴ 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试管; HCl或稀碳酸盐 -(CO32) 检验的方法、步骤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取少量酸于试管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蘸取少量酸滴在pH试纸上。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石蕊试液。 取少量碱液于试管中并加入几滴酚酞试液。 蘸取少量碱液滴在pH试纸上。 现象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pH<7 石蕊试剂由紫色变为蓝色。 无色酚酞试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pH>7 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凝乳状沉淀。 化学反应实例 AgNO3试剂和稀HNO3 ⑵ 滴入几滴AgNO3试剂并滴加稀HNO3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H2SO4+BaCl2=BaSO4↓+2HCl Na2SO4+BaCl2=BaSO4↓+2NaCl HNO3的白色沉淀。 冒出气泡,气体⑵ 加入几滴稀HCl或稀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HNO3; ⑶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⑴ 取少量待测固体或溶液于⑴ 有刺激性气体生成; ⑵ 该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浊。 CaCO3+HCl=CaCl2+CO2↑+2H2O Na2CO3+2HCl=NaCl+CO2↑+H2O Ca(OH)2+CO2=CaCO3↓+H2O HNO3,澄清石灰水 ⑴ 碱或试管; 铵盐 (NH4) +碱液 ⑵ 加入碱或碱液共热; ⑵ 红色⑶ 将产生的气体接触湿润的石蕊试纸 红色石蕊试纸。 △NH4NO3+NaOHNaNO3+NH3↑+H2O NH3?H2O=NH4++OH-

44

4.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物质性质的实验 (1)气体的发生装置

(2)气体的收集装置

① 排水集气法 ②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③ 向下排空气集气法(集气瓶口向下)。 (3)气体验纯与验满方法

(4)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使用的药品及反应原理 气体 O2 H2 CO2 药品 氯酸钾、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 锌粒、稀硫酸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反应原理 2KClO3===2KCl+3O2↑ 2KMnO4===K2MnO4+MnO2+O2↑ MnO2Zn+H2SO4(稀)===ZnSO4+H2↑ CaCO3+2HCl===CaCl2+H2O+CO2↑ 5. 常见气体杂质的除法 气体杂质 H2 CO O2 CO2 H2O(g) HCl

45

方法或试剂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水蒸气。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然后再除去产生的CO2 通过炽热的铜网。原理:2Cu+O2CuO 通过澄清石灰水或NaOH溶液。(后者吸收效果更好) 通过无水硫酸铜或浓硫酸。(后者在除水时常用) 通过AgNO3溶液或NaOH等碱性溶液中(后者吸收效果好) △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52页精编精排版)

溶液、BaCl2溶液和稀HCl。请设计合理的顺序将杂质逐一除去,并填写下面实验报告。(简要回答)实验步骤(1)(2)(3)答案:实验步骤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加入适量BaCl2溶液加入适量的AgNO3溶液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有白色沉淀生成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BaCl2+Na2SO4=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vd2l96xsf7yqpo85nc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