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全部内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6

例3. 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Sn=证明{an}是等差数列。 (94年全国文)

n(a1?an),2【分析】 要证明{an}是等差数列,可以证明其通项符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即证:an=a1+(n-1)d 。命题与n有关,考虑是否可以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

【解】 设a2-a1=d,猜测an=a1+(n-1)d 当n=1时,an=a1, ∴ 当n=1时猜测正确。

当n=2时,a1+(2-1)d=a1+d=a2, ∴当n=2时猜测正确。 假设当n=k(k≥2)时,猜测正确,即:ak=a1+(k-1)d , 当n=k+1时,ak?1=Sk?1-Sk=

(k?1)(a1?ak?1)k(a1?ak)-,

22将ak=a1+(k-1)d代入上式, 得到2ak?1=(k+1)(a1+ak?1)-2ka1-k(k-1)d, 整理得(k-1)ak?1=(k-1)a1+k(k-1)d,

因为k≥2,所以ak?1=a1+kd,即n=k+1时猜测正确。

综上所述,对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an=a1+(n-1)d,从而{an}是等差数列。

【注】 将证明等差数列的问题转化成证明数学恒等式关于自然数n成立的问题。在证明

n(a1?an)过程中ak?1的得出是本题解答的关键,利用了已知的等式Sn=、数列中通项与

2前n项和的关系ak?1=Sk?1-Sk建立含ak?1的方程,代入假设成立的式子ak=a1+(k-1)d解出来ak?1。另外本题注意的一点是不能忽视验证n=1、n=2的正确性,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时递推的基础是n=2时等式成立,因为由(k-1)ak?1=(k-1)a1+k(k-1)d得到ak?1=a1+kd的条件是k≥2。

【另解】 可证an?1 -an= an- an?1对于任意n≥2都成立:当n≥2时,an=Sn-Sn?1=

n(a1?an)(n?1)(a1?an?1)(n?1)(a1?an?1)-;同理有an?1=Sn?1-Sn=-222n(a1?an)(n?1)(a1?an?1)(n?1)(a1?an?1);从而an?1-an=-n(a1+an)+,整理222一般地,在数列问题中含有an与Sn时,我们可以考虑运用an=Sn-Sn?1的关系,并注

得an?1 -an= an- an?1,从而{an}是等差数列。

意只对n≥2时关系成立,象已知数列的Sn求an一类型题应用此关系最多。 Ⅲ、巩固性题组:

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6

n2n?1+1 (n∈N)能被7整除。

2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4+2×7+3×10+…+n(3n+1)=n(n+1) (n∈N)。 3. n∈N,试比较2与(n+1)的大小,并用证明你的结论。 4.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cosx·cosx2·cosx3·…·cosxn=

2222sinx2n·sinx2n (81

年全国高考)

5.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sinnx|≤n|sinx| (n∈N)。 (85年广东高考)

26

27

6. 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

1 (n∈N),设f(n)=(1-a1)(1-a2)…(1-an),(n?1)2试求f(1)、f(2)、f(3)的值,推测出f(n)的值,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

7. 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an?1cosx+cos[(n-1)x], (x≠kπ,n≥2且n∈N)。

①.求a2和a3; ②.猜测an,并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测。

2a(x?1) , ①.求f(x)的定义域; ②.在y=f(x)的图像上是否存在8. 设f(logax)=

x(a2?1)两个不同点,使经过这两点的直线与x轴平行?证明你的结论。 ③.求证:f(n)>n (n>1且n∈N)

27

28

六、参数法

参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入一些与题目研究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变量(参数),以此作为媒介,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直线与二次曲线的参数方程都是用参数法解题的例证。换元法也是引入参数的典型例子。

辨证唯物论肯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穷的,联系的方式是丰富多采的,科学的任务就是要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参数的作用就是刻画事物的变化状态,揭示变化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参数体现了近代数学中运动与变化的思想,其观点已经渗透到中学数学的各个分支。运用参数法解题已经比较普遍。

参数法解题的关键是恰到好处地引进参数,沟通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参数提供的信息,顺利地解答问题。

Ⅰ、再现性题组:

1. 设2x=3y=5z>1,则2x、3y、5z从小到大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

??x??2?2t2. (理)直线?上与点A(-2,3)的距离等于2的点的坐标是________。

??y?3?2t (文)若k<-1,则圆锥曲线x-ky=1的离心率是_________。

3. 点Z的虚轴上移动,则复数C=z2+1+2i在复平面上对应的轨迹图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三棱锥的三个侧面互相垂直,它们的面积分别是6、4、3,则其体积为______。 5. 设函数f(x)对任意的x、y∈R,都有f(x+y)=f(x)+f(y),且当x>0时,f(x)<0,则f(x)的R上是______函数。(填“增”或“减”)

22x2y26. 椭圆+=1上的点到直线x+2y-2=0的最大距离是_____。

164 A. 3 B. 11 C. 10 D. 22

【简解】1小题:设2=3=5=t,分别取2、3、5为底的对数,解出x、y、z,再用“比较法”比较2x、3y、5z,得出3y<2x<5z;

2小题:(理)A(-2,3)为t=0时,所求点为t=±2时,即(-4,5)或(0,1);(文)已知曲线为椭圆,a=1,c=1?xyz11,所以e=-kk2k2?k;

3小题:设z=bi,则C=1-b+2i,所以图像为:从(1,2)出发平行于x轴向右的射

线;

4小题:设三条侧棱x、y、z,则

111xy=6、yz=4、xz=3,所以xyz=24,体积为4。 2225小题:f(0)=0,f(0)=f(x)+f(-x),所以f(x)是奇函数,答案:减;

|4sin??4cos??2|6小题:设x=4sinα、y=2cosα,再求d=的最大值,选C。

5Ⅱ、示范性题组:

例1. 实数a、b、c满足a+b+c=1,求a+b+c的最小值。

22228

29

【分析】由a+b+c=1 想到“均值换元法”,于是引入了新的参数,即设a=b=

1+t1,311+t2,c=+t3,代入a2+b2+c2可求。 33111【解】由a+b+c=1,设a=+t1,b=+t2,c=+t3,其中t1+t2+t3=0,

33311112∴ a2+b2+c2=(+t1)2+(+t2)2+(+t3)2=+(t1+t2+t3)+

3333311t12+t22+t32=+t12+t22+t32≥

331所以a2+b2+c2的最小值是。

3【注】由“均值换元法”引入了三个参数,却将代数式的研究进行了简化,是本题此种解法的一个技巧。

本题另一种解题思路是利用均值不等式和“配方法”进行求解,解法是:a+b+c=(a+b+c)-2(ab+bc+ac)≥1-2(a+b+c),即a+b+c≥

22222222221。 3两种解法都要求代数变形的技巧性强,多次练习,可以提高我们的代数变形能力。

x2y21例2. 椭圆+=1上有两点P、Q,O为原点。连OP、OQ,若kOP·kOQ=- ,

1644 ①.求证:|OP|2+|OQ|2等于定值; ②.求线段PQ中点M的轨迹方程。

?x?4cosθ【分析】 由“换元法”引入新的参数,即设?(椭圆参数方程),参数θ1、

y?2sinθ?θ

2为

P、Q两点,先计算kOP·kOQ得出一个结论,再计算|OP|+|OQ|,并运用“参数法”

22求中点M的坐标,消参而得。

?x?4cosθx2y2【解】由+=1,设?,P(4cosθ1,2sinθ1),Q(4cosθ2,2sinθ2),

164inθ?y?2s则kOP·kOQ=cosθ

2sin?12sin?21?=-,整理得到:

4cos?14cos?241 cosθ2+sinθ1 sinθ2=0,即cos(θ1-θ2)=0。 2222222∴ |OP|+|OQ|=16cosθ1+4sinθ1+16cosθ2+4sinθ2=8+12(cosθ12+cosθ2)=20+6(cos2θ1+cos2θ2)=20+12cos(θ1+θ2)cos(θ1-θ2)=20,

22即|OP|+|OQ|等于定值20。

?xM?2(cos?1?cos?2)由中点坐标公式得到线段PQ的中点M的坐标为?,

y?sin??sin?12?Mx22所以有()+y=2+2(cosθ1 cosθ2+sinθ1 sinθ2)=2,

229

30

x2y2即所求线段PQ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为+=1。

82【注】由椭圆方程,联想到a2+b2=1,于是进行“三角换元”,通过换元引入新的参数,

转化成为三角问题进行研究。本题还要求能够熟练使用三角公式和“平方法”,在由中点坐标公式求出M点的坐标后,将所得方程组稍作变形,再平方相加,即(cosθ

1+ cosθ2)

2+(sinθ1+sinθ2)2,这是求点M轨迹方程“消参法”的关键一步。一般地,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运用“参数法”时,我们可以将点的x、y坐标分别表示成为一个或几个参数的函数,再运用“消去法”消去所含的参数,即得到了所求的轨迹方程。

本题的第一问,另一种思路是设直线斜率k,解出P、Q两点坐标再求:

设直线OP的斜率k,则OQ的斜率为-

?x2?4y2?16?02,消y得(1+4k)x=16,即|xP|=; ?2y?kx1?4k??x2?4y2?16?0|8k|1?2,消y得(1+)x=16,即|x|=; ?1Q224k1?4k?y??4kx?4|8k|12?所以|OP|2+|OQ|2=(1?k?)2+(1?)2 216k1?4k21?4k220?80k222==20。即|OP|+|OQ|等于定值20。 21?4k在此解法中,利用了直线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AB|=1?kAB21,由椭圆与直线OP、OQ相交于PQ两点有: 4k42?|xA-xB|求|OP|和

|OQ|的长。

例3.已知正四棱锥S—ABCD的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 S 2β,相邻两侧面的夹角为α,求证:cosα=-cosβ。

2【分析】要证明cosα=-cosβ,考虑求出α、β的 E 余弦,则在α和β所在的三角形中利用有关定理求解。 【解】连AC、BD交于O,连SO;取BC中点F,连SF、

D C

OF;作BE⊥SC于E,连DE。则∠SFO=β,∠DEB=α。

O F OFa 设BC=a (为参数), 则SF==, A B

cosβ2cosβ22SC=SF?FC=(aa)2?()2

2cosβ2=

a2cosβ1?cos2β

1a1?cos2?2cos?=

SF·BCa2?又 ∵BE==

2cosβSCa1?cos?2

30

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全部内容

26例3.设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Sn=证明{an}是等差数列。(94年全国文)n(a1?an),2【分析】要证明{an}是等差数列,可以证明其通项符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形式,即证:an=a1+(n-1)d。命题与n有关,考虑是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v8yz9pruq6ksx798r5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