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附件1:

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

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成果名称 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实践平台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 建设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价值与行动一体的实践 “百篇作文”实践教学,能力和品行同步提升——26年的坚持与收获 面向需求追求卓越建立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 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培养化学创新人才 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学科融合优势,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 体系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 所属学校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主要完成人 肖海鹏、王淑珍、王庭槐、王劲松、周汉建、梁玲 许家瑞、温光浩、刘树郁、许海舟、黄继武 钟明华、李辉、林滨、古南永、李萍、谭毅、夏银平、龙柏林 李炜、丘国新、黄天骥、林岗、罗燕 许宁生、魏明海、邓少芝、马骏、肖海鹏、杨清华、徐劲 巢晖、乔正平、石建新、陈小明、龚孟濂 陈春声、邓少芝、陈慧、吴晓枫、王金发、刘济科、陈敏 朱孔军、李明章、谷晓丰、任荣伟、黄山、靳翔鹏 刘志伟、吴义雄、赵立彬、黄国信、袁丁、吴滔、何文平 蒋小云、李易娟、杜敏联、庄思齐、李晓瑜、古玉芬、余慕雪、苏喆 李胜兰、陈平、王曦、张艳梅、徐咸玉、黄秋诗 陈敏、赵福利、杨东华、李志兵、陈弟虎、赖天树、蔡志岗、沈韩、刘贻珊、王彪 符正平、刘小平、朱沆、徐东升、陈玉罡 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历史学本科教学体系改革 中山大学 建立“三结合、二切入”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物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实战咨询项目驱动的MBA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制图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机械基础教学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徐向民、韦岗、李正、殷瑞祥、晋建秀 华南理工大学 韩国强、张星明、俞鹤伟、余志文 华南理工大学 王迎军、邱学青、李正、何镜堂、王小宁 华南理工大学 陈锦昌、陈炽坤、邓学雄、刘林、张瑞秋 华南理工大学 黄平、刘小康、李静蓉、翟敬梅、张东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建筑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创新软件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教材6种) 化工原理课程全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世界、应用为主”理念下港澳台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生源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合作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网络环境的生物技术主干课程群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CEPA条件下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文化自觉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教育两条“生命线”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全人教育的经济学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应用型广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基于“三本位”理念的动物医学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抓手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地方农业院校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的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贴近产业的工程化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工作专业类别化、社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网络题库与考试评价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强化四大聚集效能,建立四类发展平台,创新华南理工大学 孙一民、肖毅强、冯江、庄少庞、苏平 华南理工大学 左保河、闵华清、刘俊、黄小兵、刘艳霞 华南理工大学 秦秀白、杨惠中、刘海平、黄源深、束定芳、黄震华 华南理工大学 钟理、伍钦、杨东杰、马四朋、赖万东 华南理工大学 李正、项聪、徐向民、王全迪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胡军、张宏、谷世乾、唐庆峰、何凯佳、王璐、颜海波 宋献中、丁友刚、胡玉明、石本仁、沈洪涛 林如鹏、张晋升、支庭荣、杨先顺、范以锦、喻季欣 周天鸿、黄柏炎、闫道广、杨维东、王永飞 朱义坤、郭宗杰、方赛迎、胡鹏翔、黄志勇 蒋述卓、程京武、魏传光、龚红月、赖松龄 郑少智、刘少波、程静、王兵、陆超云 杨先顺、星亮、朱磊、李苗、阳翼 华南农业大学 廖明、郭霄峰、姜峰、马勇江、陈晓梅 华南农业大学 罗锡文、杨洲、贾瑞昌、洪添胜、杨丹彤 华南农业大学 李大胜、陈然、黄大乾、江青艳、黄文勇 华南农业大学 孙远明、吴青、柳春红、雷红涛、肖治理 华南农业大学 陈晓阳、黄大乾、林楠、曹广祥、江青艳 华南农业大学 江青艳、辛其兴、谢青梅、张守全、孙宝丽 华南农业大学 林丕源、刘财兴、陈湘骥、田绪红、肖磊 华南农业大学 罗必良、万俊毅、罗明忠、彭东慧、罗军 华南农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张兴杰、苏巧平、游艳玲、罗天莹、卓彩琴 文民刚、席卫文、张春辉、朱汉祎、耿景海 南方医科大学 陈敏生、曾志嵘、刘理、杜华、顾萍、佟医学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HEALTH”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重经典、强临床”卓越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构建两系列三水平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心理学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 “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构建124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创建3加2融合、协同、共享模式,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 面向问题解决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植物生理学系列教材建设与应用(教材) 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双线培养,多元发展”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创新 卓越物理教师“三元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跨文化、跨地域背景下澳门教师教育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大规模本科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以自动化工程师认证为导向的主干课程群的改革与实践 地方院校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信息化与优质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实践 培育信息测控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特色专业建设 地方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新时期经济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矿、蔡谱 陈武凡、周凌宏、冯前进、龚剑、张志德、蔡谱 王前、周增桓、郑磊、裘宇容、曾志嵘、张继瑜、亓涛、曾方银 邹飞、万成松、李华、吴娴波、郑莉、王亚惠 南方医科大学 常军武、何沐蓉、胡光丽、满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许能贵、梁沛华、樊粤光、陈达灿、王宏、万幸、曹敏 冼绍祥、方熙茹、朱敏、吴浩祥、郭文海、张勇、钟天送、谢波 莫雷、郑希付、刘学兰、王瑞明、张卫、曾祥炎 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赵建华、焦建利 沈文淮、黄晓波、周合兵、罗一帆、王苑奇 胡钦太、叶惠文、杜炫杰、谷岩、刘敏华、王志强、蔡平、詹秀菊、姜永生、王瑜 华南师范大学 谢幼如、柯清超、罗一帆、张长海、尹睿 华南师范大学 王小菁、李娘辉、李玲、施和平、叶庆生 华南师范大学 朱竑、李海花、林冬华、蔡俊兰 华南师范大学 熊建文、王笑君、张军朋、李榕、李德安 华南师范大学 刘鸣、肖鹏、肖化、刘志铭、卢勃 广东工业大学 陈新、何汉武、郭钟宁、王钦若、杨文斌、方玲玲、张育广、于兆勤 广东工业大学 章云、万频、陈玮、杨玲玲、王钦若 广东工业大学 郝志峰、金朝永、张志让、温洁嫦、李锋 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何汉武、万频、张成科、成思源、杜志云、杨燕、肖小亭 唐露新、骆德汉、李扬、吴黎明、王桂棠、陈益民、邓耀华 广东工业大学 郭钟宁、成思源、于兆勤、植林、胡兆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隋广军、张余华、李铁立、董俊武、汤胜 65 66 67 68 69 70 全能提高型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创构与实践 外语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刘建达、董金伟、霍海洪、周富强、范正华、 郑立华、陈多友、林秀梅、刘齐生、杨可 仲伟合、詹文都、焦方太、郭桂杭、袁琦 杨棉华、顾江、何萍、郑少燕、邱秀华、张忠芳、田东萍、罗添荣 包能胜、陆小华、林鹏、陈少克、崔岩、李庚英、于津、顾佩华 宋垚臻、蔡映辉、陈瑜、林兵峰、刘祥玲 于海峰、刘红红、谭明华、赖丹、曲博、肖志国 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汕头大学 全面推进CDIO本土化,践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公益服务活动与课程的融合——汕头大学公益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及成效 汕头大学 汕头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71 72 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原广东商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 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 广东医学院 广东海洋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药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李俊、任晓阳、尹恩山、刘红红、赵小宁 73 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异地办学条件下一、二年级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 基于现代医学教育技术平台的临床见习“5+5”模式改革研究与应用 应用创新型本科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以校本专业评估为抓手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复合应用型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医药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音乐学院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 “3+2”专升本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微型小说研究型课程的研发与实践 三位一体 协同创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杜承铭、邓世豹、房文翠、李爱荣、刘红、曾祥生、马深、刘平 王华、李俊、林仲豪、罗贤甲、王宇晖、邓莉菊、钟智 苏汝好、吴进军、李果明、周宇、柳建军 何真、安立龙、林年冬、刘志刚、张光亚、徐峰 向梅梅、朱立学、石玉强、廖起彬、曹云亮、胡燕红、张垒 黄建昌、周厚高、周俊辉、陈晓玲、陆美莲 陈思东、王益玲、李东月、陈瑶、黄合婷 唐永葆、林松源、雷光耀、杨正君、赵媛媛、黎冰冰、赵亮、黄燕 童慧明、陈江、霍康、侯旻翡、丁熊、王涛、张剑、段丽莎、刘毅、邓海山 王乐夫、刘卫东、梁荣新、崔怀林、徐伟、刘颖悟 罗海鸥、刘周堂、程可拉、冯天学、李尚武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湛江师范学院 刘海涛、刘天平、叶谷平、黄光芳、李婷 韩山师范学院 林伦伦、赵复查、杨映琳、李静、唐娜、 86 87 88 89 90 91 追求卓越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协同创新的广东金融学院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 基于“大工程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服务荣校”理念指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医学教育网络式PBL教学模式(W-PBL)的研究与实践 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多维立体式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培养服务特区创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 面向东莞制造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标准引领、平台支撑、品牌带动”的汽车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创新培养 (数控技术专业)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 基于校企基地三元融合、能力分级培养的高职汽车专业职教模式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 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 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 嘉应学院 惠州学院 东莞理工学院 周如金、吴世逵、谢颖、莫桂娣、黄军左 马龙海、范忠宝、肖光红、杨小元、郭丽梅、吴立平、伍绍平、王醒男 范忠宝、伍绍平、王小燕、许崴、徐守萍、蒋鸥翔、刘宇峰、何欣 童华炜、张俊平、禹奇才、焦楚杰、邓思清 庾建设、刘晖、罗三桂、蔡兴勇、赵建华 谷岩、刘敏华、龙晓莉、宋文、吴杰、谭建中、谢舟、叶旭 魏东海、吴他凡、林爱华、马宁芳、黄敏齐、马金香、胡明、詹涵舒 张雅洁、李建华、刘俊荣、陈丽、刘世明、曾王兴、汪志标、王家骥 明仲、王志强、陈国良、肖志娇、傅向华 邢锋、徐晨、姚凯、陈智民、孙忠梅 邱国锋、范远波、彭旭、高旭、吕建国 彭永宏、刘小红、林晓新、刘东、冯麟、杨雪梅、陈学军、张小良 孙振忠、钟守炎、王卫平、陈勇志、陈盛贵 速云中、张坤宜、李益强、张齐周、高照忠、侯林锋、孙 颖、常德娥 陈力捷、余剑东、方文杰、李百华、徐芸 漆军、余蔚荔、曾德江、赵小平、谢臣英、胡晓岳、林辉、冯宁 刘越琪、郭海龙、孟国强、李军、洪志杰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03 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104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105 106 以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促进IT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校内实习公司,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理论与实践 广东警官学院 向前进、曹佩升、李响、吴寒、宁顺青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刘惠坚、刘洁、郭立银、康思琦、关冬梅、王少华、李桂霞、陈斗雪 吴志毅、赖小卿、陈斗雪、王先清、黎佳 杨群祥、熊焰、孔繁正、贾剑方、黄文伟 杨军、张福堂、刘娜、郭晓洁、胡华中 107 高职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素质拓展”递进式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 服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轻工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对接涉外现代服务业,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股份制“教学公司”的创建研究与实践—以会计电算化专业群人才培养为例 “商英相融、双核相长”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航海学院(原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叶小明、李作为、吴寒、汪清明、黄国荣、 韩光道、程时用、朱雪梅 王玫瑰、谭辉平、别文群、柯贞金、周小平 吴寒、李芹、迟雯、刘子毅、吴秀文 刘志娟、易广、黄志良、黄金穗、陈海雯、王晓燕、翟金花、缪晨刚 袁洪、沙鹏飞、王济华、潘小波、贺佐成 严振、张健泓、汪小根、王毓、王金香、邬瑞斌、康大力 渠川钰、刘修泉、廖春蓝、甘庆军、刘志锋、卢飞跃 阚雅玲、吴强、郭立国、张晓青、占挺、胡子瑜、谭福河 张莲苓、杨则文、罗威、邓华丽、张宏博 114 “玩具机构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施 115 116 以课程研发与建设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创新与实践 以“三步实践教学”为核心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探索与创新 高素质高级船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基于行业标准的“典型机型飞机电子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一主双翼、八位一体”校本研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后发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模式构建 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从满足需要到促进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平台建设 117 王玉潜、李满启、沈伟林、王新辉、朱怡权 田巨、李文攀、李航、雷曙光、林列书、黄颖、张柳、吴振远 阮彩霞、陈的非、王向岭、苏丹、陈敏 刘国生、欧阳恩剑、刘铱、蒋新革、周世平 刘安华、陈德清、刘剑飞、戴卫军、袁光华、邱远、袁天星 赵鹏飞、许建、李果、宋晶晶、徐金玉、刘启良、雷育铭、林昆 梁永生、邓果丽、许志良、何涛、但唐仁、王寅峰、林徐润、张晋华、覃国蓉、叶建锋 张基宏、童山东、刘颖、邓果丽、陈正学、李晓堂、林徐润 李月、翟晓棠、何勇、牛茂、许在俊 彭亮、廖荣盛、孙亮、王明刚、周昊 汪宇燕、蒋建平、陈新、曹勇、徐利谋、万达、高艳飞、赵素芬、陈海生、李彭 王华、李懋、卢卓、付培凯、欧阳育良、沈孟康、王贵兰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校企共建软件人才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三全教育”引领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基于职业实践的课程改革 基于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依托园区资源,政校企协同培养包装印刷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 124 125 126 127 128 高职创业教育“三化并进”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 图文

附件1: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成果名称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实践平台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建设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k2jj2ioxy670es7bbc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