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失”与“得”的关系。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心态,考查考生的知识功底和表现能力。在考试中假如被无情淘汰,学生们要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失利,不能就此一蹶不振。失利者要寻找不足,重振旗鼓,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高考复习中去。学生应有这样的认识:自主考试使自己得到了一次人生历练,积累了一次考试经验,这段难得的经历将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

“争”与“和”的关系。自主招生考试的竞争性,还可能使同学关系紧张化。在算计与提防他人的过程中,一定会消耗大量时间与精力,增加不必要的负担与压力。高三学习本就非常紧张,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的加压都是不可取的。因此,考生应避免不必要的争斗,以和为贵,在通往奋斗目标与成功的道路上,多一些相互陪伴与支持,多一些合作与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迎考氛围,将有助考生获得更多的愉悦心情,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正确看待加分优惠

通过自主招生的学生将获得高校承诺的加分优惠,这是自主招生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否能够获得加分优惠,对高考确实会有一定影响,但对最终是否进入大学,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学生们应该了解,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获得的加分是建立在高考分数达到录取分数线基础上的。事实上,在高考中大家仍然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加分只是对达到大学录取分数线学生的一种额外奖励,它本身不对考大学这个目标产生影响。所以,学生们应该以轻松、理性的心态对待自主招生。

即使在大学自主招生中一无所获,考生仍然可以通过高考来达到自己的目标,自主招生不是最后的“宣判”,只是考前的一次“过招”。

如何看待北大校长推荐制

北大校长推荐制不妨给北大1次“试错”机会

2009年11月18日09:06 来源:《四川日报》

新闻背景: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名单17日开始在北大招生网上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此次全国共有400余所中学提出了参与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

申请,除了试点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外,还有个别省份的中学也提出了申请。经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认真研究审议,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为北京大学2010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中学。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须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认真履行职责,以实名形式向北京大学推荐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

作者:张显峰

酝酿已久的北京大学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终于正式亮相,全国39所中学获得北大2010年“校长实名推荐”资质。

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质疑北大的这一改革之举,甚至有人批评这是“历史的倒退”。我倒是认为,不妨理性对待北大的勇敢探索,哪怕是给它一次试错的机会。

我也曾经撰文对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带来的种种可能的不公表示过担忧,但是改革就是有风险的,是要付出代价的,总是在不断的试错和纠错的努力中走向成功。

现行的“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已然广为诟病,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应该说是革除这种弊病,探索多元化招生的一种尝试。就像北大所说的,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当然,联想到种种高考舞弊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免会有这样的担忧:这一比之高考而缺乏硬杠杠的制度,会不会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本来意在选拔“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渠道,会不会因为种种顾虑成了“高分俱乐部”?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会不会成为挤破脑袋的择校热门?很多省市和农村中学没有获得资质,会不会加剧新的教育不公???

有这样的担忧是可贵的,尤其在北大的这一制度尚未真正实施之时,舆论对它可能带来的种种负面“先期曝光”,更是难能可贵。我相信,决意改革的北大不会对这些信息置若罔闻的。

但也不能因为种种先验的结果和预期的可能,而放弃改革的尝试。这就好比担心某种不测,因此就不敢出门上街一样令人诧异。其实环顾一些世界名校的招生,大都采用推荐制,校长、教授、校友,以及学生本人,都可以推荐或自荐。这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制度,而且也被证明是选拔种子人才的有效途径,它给了很多偏才、怪才和低分不低能的学生得以走进名校的机会。

这一制度最终能不能在中国行得通,当然还要看实践,实践是检验一个制度好坏的唯一标准。北大既然有这样的勇气,我们何不拭目以待?况且推荐的学生只占北大整个招生人数的3%,给它探索的空间,或许结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

即便舆论的种种担忧不幸应验,它也是有价值的。至少它考验了这个制度的成熟性和社会的诚信,也会让更多的人明白,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非一两所学校、一个教育界之力所能为,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改良。

如何看待中石油入选世界500强企业

我们该如何看待荆州大学生救人事件?

[ 作者:佚名 来自:本站原创 期刊:592 浏览:2680 更新:2009-11-16 录入:马寒 ]

背景新闻:

10月24日下午,湖北荆州长江大学15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营救两名落水少年。最终,两名少年安全获救,而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大学生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日前,团中央、全国青联追授3位牺牲大学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并授予英雄集体“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教育部授予15名学生“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并决定在教育系统开展向长江大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学习活动。 湖北省文明委授予英雄群体“道德模范特别奖”,并号召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向他们学习。湖北省人民政府已追认勇救落水少年而光荣牺牲的长江大学学生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为革命烈士。

上期本报以“我们该如何看待荆州大学生救人事件?”为话题征稿,半月来,同学们积极投稿发表看法,本期我们整理出部分稿件予以刊登。

我们该如何看待荆州大学生救人事件?

观点一:坚守理想 担当责任

选择做对的事情 ——经管 郭琴

当道德与价值狭路相逢,我认为应该道德先行。所谓“价值观”,是值不值的问题;而“道德观”,则是对不对的问题。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我们是做对的事还是有用的事呢?“舍生而取义也”,千百年前的先哲们就已经替我们做出了选择。

确实,如果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完成义举,是最好不过的事,也符合社会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期望。但谁能在见义勇为时就卜算出自己性命无忧呢?倘若我们不挺身而出,而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死去,恐怕就要为此懊悔一生了。

如果每个人对他人的困境都袖手旁观的话,等有一天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人、朋友需要帮助时,谁将会为我们伸出援手呢?

“90后”的榜样

——食品 孙灵湘

三个年轻的生命从我们身边永远地消逝,换来了两个小学生激流中重生。当了解到这些大学生不会游泳,却仍然选择以手挽手的方式在湍急的江水中救人时,这份无畏和勇气让无数国人为之感动和震撼。但我们也看到,有人认为三位大学生走得不值得,认为他们不会游泳还逞能,是典型的年少轻狂、意气用事,语气中有痛惜更有冷漠。这与一直以来“90后”在社会群体眼中叛逆任性、没有责任感的印象有关。

但我想说,三位“90后”大学生舍命救人绝非意气用事。试想,当看到两名少年在湍急的河水中挣扎时,他们还能置身事外地冷静思考:不会游泳是否要

下水救人?如果为救他们而让自己丧生,是否值得?不!只有内心冷漠与麻木的人才会那样!

三位大学生没有这么多的“深思熟虑”,因为身为“90后”的他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轻狂任性、只懂享受却没担当。他们在危急时刻能够奋不顾身、见义勇为,完美地展现了他们的真诚、善良和责任感。他们让社会看到了不一样的“90后”,并为更多的“90后”树立了榜样——做一个扶危济困、无私奉献、有担当的青年人。

捍卫我们的良知

——食品 曹伟伟

长江大学的15名学生不顾危险毅然跳入江中挽救正在挣扎的生命,这种见义勇为的壮举让人为之感动。有人说这是一种本能,但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几人在危急关头会有这种本能反应呢?当然,也有人说这样的救援一点也不值,毕竟牺牲了3个大学生。但在那紧急时刻,你能嘲笑他们的“鲁莽行为”而去敬佩那些有“明哲保身”的人吗?

救人大学生是好样的,他们让我们对生命和良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首先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个人的生命都很脆弱,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其次,作为一个正常人,当别人陷入困境时就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否则你就丧失一个人该有的良知。

观点二:理智对待 量力而行

首先确保自己安全

——理学 牛亚楠

高校自主招生面试题 

“失”与“得”的关系。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心态,考查考生的知识功底和表现能力。在考试中假如被无情淘汰,学生们要认识到,这只是暂时的失利,不能就此一蹶不振。失利者要寻找不足,重振旗鼓,全身心地投入到之后的高考复习中去。学生应有这样的认识:自主考试使自己得到了一次人生历练,积累了一次考试经验,这段难得的经历将成为宝贵的人生财富。“争”与“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4pjd9wt5t6vudb8ceq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