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而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近几年,我们对每次的测试卷进行分析,在计算这个大题里,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但却有80%的同学不能拿到计算满分。在所有失分的题目中,因计算而失分的题在总失分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只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因为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如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许多老师一提到计算,就认为只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增加练习的量,反复的练习,把计算作为一项机械重复的任务来完成,导致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注意力不够集中,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口算能力比较薄弱、计算基础不够扎实、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这势必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教学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焕然一新,注重
1
情境创设,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算法多样化等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与之不相称的是有不少地方、不少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明显弱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与以前的同年级学生相比计算能力不高,正确率低,速度慢等方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认真调查分析。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选择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总结出学生在计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改进措施,同时能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通过课题研究,以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一直以来数学教师都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计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对学生的计算准确率要求较高;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学生题后检查的要求一般趋于笔算;由于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多;教师设计相关课堂练习能力提高,这就保证了教师能根据班级实际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参加研究的7名课题组成员教学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能保证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2
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学生在该阶段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它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2、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
3、现代教育学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主导的作用很重要。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对于教学效果有极大的影响。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四、核心概念界定
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
计算教学:是指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有效地运用策略及方法、帮助学生剖析算理、引导建构算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计算练习,最终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活动和过程。
有效性: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更是要以学生的进
3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