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所谓理论基石, 就是某个科学体系或学说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根据或原理, 在整个理 论中处于基础地位,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恩格斯在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 认为马克思有 两个重大发现:一是“新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 “对于 社会主义的观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是 “剩余价值理论” , 它“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 关系” , 揭示了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 得出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因此,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 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 ” [7](P776-778列宁进一步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 社会主义的“基石” ,正因为有了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同样,社会 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从理论上阐明了什么是社 会主义以及在我国现实情况下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 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起着奠基的作用, 理论体系的其他部分都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具体展开和深 化。 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础性的理论内容, 没有它们便不能建立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主要属性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是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深刻 体现。 邓小平在 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 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5](P373这个论断既揭示了社会 主义要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又强调社会主义解放生产 力、 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 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 共同构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认识, 反映了我们现阶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和实现程度。 社会主义本质要贯穿在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 方位的科学认识, 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 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 党中央正确地分析国情, 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它包 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

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 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 商品经济 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出发 点, 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足点。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础和 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现实根据和理论前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中国社会主义 经济形态的本质特征, 是数百年来人类经济学说史上最重大的思想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 是我们党的 一个伟大创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和重要原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 础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规律和一般原则, 而且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出发,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外战略和党 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原理, 在更具体的层次上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现形式 和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 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原理, 体现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和战略部署, 是 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贯彻实施和生动体现。 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 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进一步确定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 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战略任务,

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 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 体布局中的地位, 专门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七大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及祖国统一、外交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对以改革 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了明确要求, 向世人庄严宣告在新的历史起点 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行动纲领。 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的基本目标、基本 政策和基本经验、 基本原则的主要原理相互联系, 有机统一, 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

所谓范畴, 是指人的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和概括, 是揭示事物诸种矛盾关系的基本 概念。 列宁曾经把范畴界定为 “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 , “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 上纽结” 。 [8](P78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是人们在认识社会主义和 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一些重要问题和矛盾关系的反映和概括, 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关节点, 也可以说是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可缺少的阶梯, 因而是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元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范畴凝聚着党和人民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实践形式的重要 成果, 是全党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 的《论十大关系》 、江泽民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以及十七 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 “十个结合” 的宝贵经验的论述, 为我们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 范畴问题, 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思想材料。 只有深入分析和把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 、 “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具体体制” 、 “计划与市场” 、 “效率与公平” 、 “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 、 “党的领导与基层群众自治” 、 “独 立自

主与对外开放” 等范畴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的唯物辩证法,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体系。

以上四个层次, 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 精神实质和内在逻辑 结构, 蕴含着对当代中国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正确解答, 构成了一个完整 系统的、 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当然, 对体系要正确理解, 它只表明理论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决不意味着理论认识的终结。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 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体系,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的蓬勃发展。 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不仅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 而且是这个民族和 这个时代的精神的象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确立为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理论以其严格的科学性、 强烈的现 实性和高度的开放性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和中华民族振兴的要求, 是我们顺利完成改 革开放大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 所谓严格的科学性, 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以科学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揭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并以严整的逻辑形式加以科学的理论表达。 毛泽东曾经指出: “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 得到了证明的理论。 ”[9](P8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样的理论。它决非脱离中 国实际,可以被人随意解说的经院哲学,而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中国当代 的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 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 所谓强烈的现实性, 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从实际出发, 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形成新思想新观点, 从而开拓了马克思主义 的新境界,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决不是脱离时代发展和中国实际而产生的纯粹抽象思辨的学说, 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首创精神,尊重社会主义实践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 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离开时代发展和社会实践, 孤立静止地研究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 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出路。 所谓高度的开放性, 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整而不固步自封, 严谨而不因循守旧, 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用新的理论成果和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这个理 论体系面向实践,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伟大实践中获 得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理论源泉和发展动力;它面向世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 败的经验教训,又积极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它面向未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勇于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 “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 长期坚持 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 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 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6](P11-12这就为我们正确地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实际相

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时代特征、 中国实际这三大要素, 有机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贯穿于这个理论体系 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分。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改革开放近 30 年的历史进 程和基本经验, 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标志着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从理论上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系统地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 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当代最大的历史性课题,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例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观 点,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理论;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思想观点, 强调这是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所谓理论基石,就是某个科学体系或学说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根据或原理,在整个理论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恩格斯在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认为马克思有两个重大发现:一是“新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它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的观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wet97a3rj7yqpo85se79mzf00wrvr00iyi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