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实验二 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实验二 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时测定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同时实验者将从中学习到β磁谱仪测量原理、闪烁记数器的使用方法及一些实验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 2. 测量快速电子的动能。

3.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之间的关系符合相对论效应。

三·原理

经典力学总结了低速物理的运动规律,它反映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是两个独立的观念,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同一物体在不同惯性参照系中观察到的运动学量(如坐标、速度)可通过伽利略变换而互相联系。这就是力学相对性原理:一切力学规律在伽利略变换下是不变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人们试图将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推广到电磁学和光学时遇到了困难;实验证明对高速运动的物体伽利略变换是不正确的,实验还证明在所有惯性参照系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同一常数。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并据此导出从一个惯性系到另一惯性系的变换方程即“洛伦兹变换”。

洛伦兹变换下,静止质量为m0,速度为v的物体,狭义相对论定义的动量p为:

p?m01??2v?mv (4—1)

式中m?m0/1??2,??v/c。相对论的能量E为:

E?mc2 (4—2)

这就是著名的质能关系。mc是运动物体的总能量,当物体静止时v=0,物体的能量为E0=m0c称为静止能量;两者之差为物体的动能Ek,即

2

2

Ek?mc2?m0c2?m0c2(当β? 1时,式(4—3)可展开为

11??2?1) (4—3)

22p1v112Ek?m0c2(1?m0v2? (4—4) 2??)?m0c?2c22m0即得经典力学中的动量—能量关系。

由式(4—1)和(4—2)可得:

E2?c2p2?E02 (4—5)

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动量与能量关系。而动能与动量的关系为:

Ek?E?E0?c2p2?m02c4?m0c2 (4─6)

这就是我们要验证的狭义相对论的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对高速电子其关系如图所示,图中pc用MeV作单位,电子的m0c=0.511MeV。式(4—4)可化为:

2

p2c21p2c2Ek??

2m0c22?0.511以利于计算。

四.实验装置及方法

实验装置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①真空、非真空半圆聚焦磁谱仪;②放射源Sr—

90

90

Y(强度≈1毫居里),定标用γ放射源

137

Cs和Co(强度≈2微居里);③200mAl窗NaI(Tl)

60

闪烁探头;④数据处理计算软件;⑤高压电源、放大器、多道脉冲幅度分析器。

β源射出的高速β粒子经准直后垂直射入一均匀磁场中(V?B),粒子因受到与运动方向垂直的洛伦兹力的作用而作圆周运动。如果不考虑其在空气中的能量损失(一般情况下为小量),则粒子具有恒定的动量数值而仅仅是方向不断变化。粒子作圆周运动的方程为:

dp??ev?B (4—7) dte为电子电荷,v为粒子速度,B为磁场强度。由式(4—1)可知p=mv,对某一确定的动量数值P,其运动速率为一常数,所以质量m是不变的,故

dvv2dpdv? ?m, 且dtRdtdt所以 p?eBR (4—8)

式中R为β粒子轨道的半径,为源与探测器间距的一半。

在磁场外距β源X处放置一个β能量探测器来接收从该处出射的β粒子,则这些粒子的能量(即动能)即可由探测器直接测出,而粒子的动量值即为:p?eBR?eB?X/2。由于β源38Sr?39Y(0~2.27MeV)射出的β粒子具有连续的能量分布(0~2.27MeV),因此探测器在不同位置(不同X)就可测得一系列不同的能量与对应的动量值。这样就可以用实验方法确定测量范围内动能与动量的对应关系,进而验证相对论给出的这一关系的理论公式的正确性。

五·实验步骤

1. 检查仪器线路连接是否正确,然后开启高压电源,开始工作; 2. 打开

609090Coγ定标源的盖子,移动闪烁探测器使其狭缝对准60Co源的出射孔并开始记

60数测量;

3. 调整加到闪烁探测器上的高压和放大数值,使测得的

Co的1.33MeV峰位道数在一个

比较合理的位置(建议:在多道脉冲分析器总道数的50%~70%之间,这样既可以保证测量高能β粒子(1.8~1.9MeV)时不越出量程范围,又充分利用多道分析器的有效探测范围);

4. 选择好高压和放大数值后,稳定10~20分钟;

5. 正式开始对NaI(Tl)闪烁探测器进行能量定标,首先测量

60Co的γ能谱,等1.33MeV

光电峰的峰顶记数达到1000以上后(尽量减少统计涨落带来的误差),对能谱进行数据分析,记录下1.17和1.33MeV两个光电峰在多道能谱分析器上对应的道数CH3、CH4; 6. 移开探测器,关上

60Coγ定标源的盖子,然后打开137Csγ定标源的盖子并移动闪烁

探测器使其狭缝对准137Cs源的出射孔并开始记数测量,等0.661MeV光电峰的峰顶记数达到1000后对能谱进行数据分析,记录下0.184MeV反散射峰和0.661 MeV光电峰在多道能谱分析器上对应的道数CH1、CH2;

7. 关上137Csγ定标源,打开机械泵抽真空(机械泵正常运转2~3分钟即可停止工作);

8. 盖上有机玻璃罩,打开β源的盖子开始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和动能,探测器与β源的距离

X最近要小于9cm、最远要大于24cm,保证获得动能范围0.4~1.8MeV的电子;

9. 选定探测器位置后开始逐个测量单能电子能峰,记下峰位道数CH和相应的位置坐标X; 10.全部数据测量完毕后关闭β源及仪器电源,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

六·数据处理

1.真空状态下P与X的关系的合理表述

由于工艺水平的限制,磁场的非均匀性(尤其是边缘部分)无法避免,直接用

p?eBR?eB?X/2来求动量将产生一定的系统误差;因此需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方式来表

述P与X的关系。

设粒子的真实径迹为aob,位移ds与Y轴的夹角为,如上图所示;则ds在X轴上的投影为sin??ds。

显然有:

?1??x??sin??ds??sin??ds (??1??) (4—9)

00又因为ds?R?d?以及R?P/eB,(其中R、B分别为ds处的曲率半径和磁场强度),则有:

??X??所以有:

0PP?sin?sin???d????d? (真空中P为定值) (4─10)

eBe0BP?e?X/??011?sin?sin?1?d?) (4─11) ?d??Be?X (??02BB2B1把改写成: B?sin??1???d?/?sin??d?, 00BB则物理含义更为明显:即1/B为粒子在整个路径上的磁场强度的倒数以各自所处位置处的位移与Y轴夹角的正弦为权重的加权平均值。显然,B相当于均匀磁场下公式

p?eBR?eB?X/2中的磁场强度B;即只要求出B,就能更为确切地表述P与X的关

系,进而准确地确定粒子的动量值。

实际计算操作中还需要把求积分进一步简化为求级数和;即可把画在磁场分布图上直径为X的半圆弧作N等分(间距取10毫米左右为宜),依此读出第i段位移所在处的磁场强度Bi,再注意到:

?i?则最后求和可以得到:

?N(i?1)以及??i??N,

11?sin??1????d???2NB20B?所以:

?sin[i?1N?N(i?1)]/Bi??2N?sin[i?1N?N(i?1)]/Bi (4─12)

P?Ne?x??sin[i?1N?N (4─13)

(i?1)]/Bi2.β粒子动能的测量

粒子与物质相互作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如何对其损失的能量进行必要的修正十

分重要。

①粒子在Al膜中的能量损失修正

在计算粒子动能时还需要对粒子穿过Al膜(220m:200m为NaI(Tl)晶体的铝膜密封层厚度,20m为反射层的铝膜厚度)时的动能予以修正,计算方法如下。 设

粒子在Al膜中穿越x的动能损失为E,则:

?E?dE??x (4—14) dx?其中dE(dE?0)是Al对

dx?dx?粒子的能量吸收系数,(是Al的密度),dE是关于E的函

dx?数,不同E情况下dE的取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可设dE??K(E),则E=K(E)x;

dx?dx?取x0,则

粒子穿过整个Al膜的能量损失为:

x?dx?dE2?E1?K(E)dx (4─15) ?K(E)dx (4─8);即 E1?E2??xx其中d为薄膜的厚度,E2为出射后的动能,E1为入射前的动能。由于实验探测到的是经Al膜衰减后的动能,所以经公式(4─9)可计算出修正后的动能(即入射前的动能)。下表列出了根据本计算程序求出的入射动能E1和出射动能E2之间的对应关系:

E1(MeV) 0.317 0.360 E2(MeV) 0.200 0.250 E1(MeV) 0.887 0.937 E2(MeV) 0.800 0.850 E1(MeV) 1.489 1.536 E2(MeV) 1.400 1.450

实验二 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实验二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一·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快速电子的动量值及动能的同时测定来验证动量和动能之间的相对论关系。同时实验者将从中学习到β磁谱仪测量原理、闪烁记数器的使用方法及一些实验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二.实验内容1.测量快速电子的动量。2.测量快速电子的动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u99z5hlwf9uewu2s0h44x67j2pwcn01ech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