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
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
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处在沿海向内陆,平原向高原过渡地带,自南而北兼跨暖温带、中温带两个热量带,自东向西横贯半湿润、半干旱两个干湿区。高原东部、南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中部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区,西部和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黄土高原的气候既受经、纬度的影响,又受地形的制约,具有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特征。
气温
黄土高原区域年平均温度为3.6~14.3℃,具有冬季严寒、夏季暖热的特点,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大,且东部和西部的温度变化较大。大部分地区温度条件能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要。
降水
黄土高原东西之间的降水有较大差异,由于位于中纬度地带的东部季风区,又属高空盛行西风带的南部。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夏季黄土高原近地面处于大陆热低压槽的前部,而高空则在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和控制之下,盛行太平洋热带海洋气团湿度较大,经冷空气的激发作用形成大面积降水,成为黄土高原降水的主要来源。秋季暖湿的海洋气团南退,冷空气进入黄土高原,但因南退的暖湿海洋气团受秦岭的阻挡,而变性大陆性气团侵入很快,形成较多的锋面降水。由此造成了黄土高原夏秋季多雨,而冬春季干旱少雨的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该区域东南部的汾渭盆地和晋南,豫西黄土丘陵区,年降水为600~750毫米,是该地区降水最丰沛的部分,而位于西部和西北部的宁夏,内蒙古黄河沿岸地带,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降水400毫米等值线通过榆林,靖边,环县,固原北部一带,将整个黄土高原划分为东南和西北两个部分,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一年之中,降水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冬季降水一般只占到5%左右。而且由于季风的影响造成区域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分配不均,变率大的特点,区内降水量的年相对变率平均为20~30%,季节降水的相对变率更大,多在50%~90%。丰水年的降水量往往是枯水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再有就是区内极容易产生暴雨天气,相对集中于陕北、晋西和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带,最大暴雨强度高达2毫米/分钟以上。
蒸发
黄土高原的蒸发量普遍高于实际降水量,年蒸发量为1400~2000毫米,其总体趋势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就年蒸发的变率而言,一般是春末夏初最高,冬季最小。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如下特点:即光热条件优越,但降水量少、蒸散量大,农田水分亏缺严重,主要是雨养农业。大风和沙尘暴日数多。
黄土高原的简介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横跨中国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 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公里,南北宽750公里,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高原属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地构造单位主要包括陕北陇东地台、华力西褶皱带、太平洋式燕山褶皱带、陇西地块、中条山地块、吕梁山地块和汾渭下游沉带等,并以秦岭地轴和鄂尔多斯地台为南北二大界线。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地貌起伏大,山地、丘陵、平原与宽阔谷地并存,四周为山系所环绕。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之上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黄土高原的资源概况 水资源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资源时空变化大。东南部半湿润地区降水为600毫米~800毫米以上,干燥指数1.0~1.5;中部半干旱区降水量在400~500毫米,干燥指数1.5~2.0;西北部干旱区降水在300毫米以下,干燥指数为2~6。在年降水量>400毫米的地区,发展旱作农业基本可行;降水量为300-400毫米地区,旱作农业便不稳定;年降水量为200~300毫米及其以下,发展旱物农业不可能,需要灌溉条件。黄土高原降水季节性变化大,夏季最多,冬春最小,7、8月多暴雨,9月多连
阴雨,暴雨是产生水土流失、黄土侵蚀地貌、洪涝、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原因。由于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也经常出现春旱和伏旱。
土地资源 类型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大体可以分三类:一、黄土丘陵(坡度>3°),二、平地(坡度<3°),三、土石山丘地。
黄土丘陵约占全区总土地面积40%,有3.7亿亩。黄土丘陵主要分布在甘、陕、晋三省分别占黄土丘陵的32.8%,32.6%和17.1%(合计:82.5%),其余是零散分布。黄土丘陵的地形具有较大的坡度,3~7°的平坡地占丘陵面积的
16.2%,7~15°的缓坡地占27.3%,15~25°的斜坡地占33%,>25°的'陆坡地占23.5%。黄土高原地区平地面积约2.8亿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0%,其中:川平地占58.7%,高平地占41.3%。川平地土壤水土条件和灌溉条件好,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尚有较大面积连片盐渍化土地,多具灌溉条件,只需解决好灌溉问题,均可变为农田。高平地干旱严重,其中塬地、台地及顶部平地因沟壑蚕食作用面积日趋缩小,亟待保护。土石山地面积2.01亿亩左右,占全区土地面积
22.3%,其中坡度>15°的土石山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16.6%。土石山地主要分在山西省,占52.5%;其次分布在青海省,占18.1%;其余零星分布。土石山地主要为林业用地。
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主要有6大类:黄绵土、褐土、垆土、黑垆土、灌淤土和风沙土。黄绵土为广泛分布于黄土丘陵区的土壤,明显地继承了黄土本质的特点:土层深厚、质地匀一、多孔疏松、透水透气,易于耕作,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林草生长。但黄绵土地的这些特点使其易受侵蚀,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土壤普遍退化,土地的再生性减弱,黄土高原土壤退化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4%。另外,在黄绵土基础上,经过多年耕种熟化,形成一些特种的肥沃土壤,如垆土和黑垆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钙、钾含量高,但有机质,氮素和磷素都严重缺乏。据抽样测定,土壤钾的含量为1.5~2.5%,速效钾含量<100ppm的土壤占37.9%;有机质含量<1.0%的土壤占57.1%,其中<0.6%的占22.1%;氮素含量
<0.075%的土壤占68.8%,其中<0.05%的占35.4%;全磷含量为0.05%的0.18%,平均为0.123%,与华北平原相当。黄土高原地区土壤退化养分不足,再加上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植物资源 森林
我国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有哪些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