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特点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是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规律之后安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可以说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继学习的知识准备课。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程理念,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形成条件和运动性质。 (3)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让学生认真体会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思维方法:“观察--推理—假设、猜想—实验验证”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和规律;
●难点: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 突破的方法: 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实验,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物理研究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数据、归纳结论、类比迁移自己推导出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和规律。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物理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观察──分析──猜想──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新课程理念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简单的演示实验,巧用引导性提问,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氛围中探究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目前对落体运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不够深入;对影响落体运动的因素还比较模糊,对落体运动的运动性质还不能确定。因此我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
四、说教学用具 ⑴演示用具:薄纸片和粉笔头、牛顿管、重物、直尺、多媒体课件等。 ⑵学生探究实验用具:直尺;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
五、说教学程序 (1) 复习提问:
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样表示的?
② 怎样验证一个直线运动是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新课导入:
提问:不同物体的下落运动,情况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体下落快还是轻的物体下落快?) 演示1: 纸片和金属球下落 演示2:纸团和棉花下落 演示3:纸团和金属片下落。 提问: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空气阻力的作用使问题变得复杂!
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研究物体的下落运动? 引导:研究问题要从简单→复杂,因此先研究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的下落情况(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物体的下落(牛顿管实验) 软木塞、金属片、羽毛几乎同时着地。
结论1:不同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是相同的。
提问: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 匀加速直线运动?
和学生一起用打点计时器等器材做实验求证
结论2: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结论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通常:g=9.8m/s2或10 m/s2, 方向:竖直向下。
(3) 推导学生根据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导出自由落体的公式,提问学生回答。 vt= gt h=gt2/2 vt2=2gh。
(4) 巩固练习
1、为了测出井口到水面的距离,让一小石块从井口自由下落,经过3秒后听到石块击水的声音,估计井口到水面的距离.g取10m/s2
2、雨滴由2km高空落下,假如不考虑其空气阻力,落地地面上的速度是多大。g取10m/s2。
自由落体说课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