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以体制创新预防高校新校区建设职务犯罪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高校招生也进入了“扩招时代”,各地大学城也相继建立起来。同时,高校领导干部掌控的各种权力也在迅速膨胀,在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中,一些高校干部未能坚守住道德和法纪防线,陷入腐败的泥淖。因此,在高校建立以防控廉政风险为核心的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对于遏制高校新校区建设中职务犯罪的滋生蔓延,保障高校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制创新;预防;高校职务犯罪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科教兴国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高等院校在扩招后显现出勃勃生机,各地大学城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同时,高校内的职务犯罪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大案要案不断增加。由于高校所处的领域特殊,教师肩负的使命神圣,高校职务犯罪多发高发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诟病,给高校的社会声誉和改革发展带来了恶劣影响和严重危害。在此形势下,积极探索建立系统全面、深入可行的腐败发现和防控机制,规范内部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显得尤为急迫。因此,在高校建立以防控廉政风险为核心的职务犯罪预防机制,完善高校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对于遏制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职务犯罪的滋生蔓延,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新校区建设职务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分析
高校新校区建设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工作人员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的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私分国有资产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犯罪的总称。这些犯罪损害了国家教育管理的秩序,给国家财产、集体的利益造成了损失。从高校新校区建设职务犯罪的行为特征来看,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和挪用公款等传统的职务犯罪类型占到了九成以上,其他犯罪类型仅占小部分。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从实施到案发多数会持续三四年,隐蔽性强,而且有智能化、团伙化的倾向,大案要案比例高,后果严重,案发部位相对集中,招投标、基础建设和物资采购等领域成为高校新校区建设职务犯罪的重灾区。探讨高校新校区建设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力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办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部分工作人员存在自我约束标准降低以及从众心理。近几年高校迅速扩张,学校建设规模扩大,高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高校也不再是清静之地。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多元化的特点突出,也较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影响。而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全局,具体制度并没有落到实处,正、负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也不够,政治学习又流于形式,因而部分同志在关键时刻可能放松警惕,心存侥幸,认为得些好处很普遍、很正常,于是在犯罪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2.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我国目前高校基建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业主自主管理模式。这种传统的基本建设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由学校自行立项,选择工程设计、材料供应、设备采购、施工、安装调试、监理与组织验收。学校通过分别订立合同来对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组织,最终达到项目管理的目标。这种体制最大的特点是学校集决策权、执行权、评估权、使用权于一体,效率较高。但从高校基建领域职务犯罪频发的现实来看,证明这种体制存在一系列根本的缺
浅论以体制创新预防高校新校区建设职务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