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摘 要:文章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 COSO报告)中,关于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其应达到目标的阐述入手,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 内部控制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1-149-0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自主权也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的来源和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财政拨款转变为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格局。基本上达到了《高等教育法》“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要求。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筹资渠道的增加,客观上有利于高校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高校主观上还没有迅速从“政府办学”的巢臼中摆脱出来,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此带来了一些新问题。近年来,发生
在高校的经济案件和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是防止高校经济领域职务犯罪、减少腐败现象和浪费现象、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内部控制是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课题。内部控制理论是随着生产社会化、企业大规模化、资本大众化不断得以发展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2年,美国“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财务经理协会和管理会计学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COSO报告),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为达成某些特定目标的广泛适用性而设计的过程,即内部控制是一种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执行,由管理人员阶层所设计为达成营运的效果及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应达到三个目标:一是营运目标:与企业有效率及有效果的使用资源有关的目标;二是财务
报告目标:与编制可信赖的对外财务报表有关的目标;三是遵循法令目标:与企业个体遵循相关法令有关的目标。 目前,高等学校在我国是事业单位,其内部控制的概念和目标与企业不尽相同,但是内部控制对于高校来说,其重要性也愈加显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发生了改变,办学资金的筹措渠道也由原单一的财政拨款扩展到事业收入(主要是教学收入如学费收入等,科研收入如科技开发、转让、咨询等收入)、经营收入、捐赠收入等。另外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高校规模的扩张,银行贷款在目前高校的办学资金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其总额甚至超过了其他资金的总和。因此高校的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外延要迅速扩大规模,内涵要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内部控制的目标也更加明确,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其内部控制的目标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合法合规经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确保财产安全;二是效益性,保证高校管理政策的贯彻实施和效益目标的实现。由于我国高校的所有权主体为国有,我们可以把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概念作简单归纳,即:高校管理阶层以制度、预算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规范和约束高校及其内设机构的经营和财务行为,保证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事业发展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二、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缺乏系统性。
首先体现在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高校事业的发展。例如近年来高校实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校办企业的发展也较快,但高校对后勤公司、校办企业的控制和监管显得较为薄弱,对其占用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益往往考核得不够。其次是各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对财政性资金的控制,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但是对所谓的创收资金、科研资金的管理却存在漏洞,导致了“小金库”形成,也是高校职务犯罪的重要成因。另外,一些高校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一般的建章立制阶段,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 2.忽视风险管理,缺乏科学决策机制。许多高校仍然采用计划经济决策方式,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只凭管理者的感觉盲目决策。主要表现在对举债融资的还贷能力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对外投资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3.信息化管理层次低,沟通不畅。横向上,高校的财务部门一般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资产管理、教学、学工等部门也都使用专用软件进行管理,但各部门都自成体系,信息
不能共享。纵向上,由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层次的增多,如何让管理者的意图“不衰减”地贯彻到每一个员工,和如何让基层的管理信息尽快、全面地反馈给管理者已成为普遍的难题。导致的后果是形成管理的盲点和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4.监督不力,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校的内部控制进行监督分两部分,一是外部监督,由财政、税务、上级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等实行;二是内部监督,一般由内部审计部门实行。由于各外部监督部门的功能交叉、标准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横向信息沟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其监督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内部监督方面,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导致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或人员配备不全。另外,内部审计监督还普遍存在重“财”轻“物”,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难以做到提前介入、主动介入、全程监督,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与程序的效率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因素。控制环境是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对高校而言,良好的控制环境是指高效科学的治理结构、高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领导及管理阶层水平高、操守好并具有独特的经营理念;
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