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政党赞同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化逐步完善
D [材料中恩格斯认为民主选举比用暴力斗争的方式与资产阶级斗争更有效,而非放弃暴力斗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恩格斯的认识不能代表各国工人政党的认识,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得出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斗争方式和平化反映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对权力获取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进步,故D项正确。] 2.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曾想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权。它曾想剥夺剥夺者……以实现个人所有权。”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实质是工人阶级政府 C.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
B.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典范 D.实现了经济的根本变革
A [材料中的“所有权”变革,体现了巴黎公社曾设想进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而这种所有制的变革是资产阶级政权和工人阶级政权的本质区别,故A项正确。“曾想”说明这种情况并未成为现实,故D项错误;B、C两项虽是巴黎公社的特点,但与材料信息无甚关联,排除。]
3.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工人阶级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革命政权来代替它。”这说明巴黎公社的基本经验是( ) A.坚持民主与自由原则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坚持暴力革命学说 D.贯彻人人平等原则
C [材料中“工人阶级必须用巴黎公社式的革命政权来代替它”,说明马克思主张用巴黎公社式的工人阶级政权取代旧的国家机器,尽力清除旧的国家机器的不良影响,也就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C项正确。]
4.列宁认为,这种国家资本主义是“真正革命民主国家下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由国家即“人民的,首先是工人和农民的武装组织”来指导全部企业。它“不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之上的,没有脱离而且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基础的国家”。这说明列宁( ) A.反对社会主义革命 C.要求工人监督政府
B.主张向社会主义过渡 D.主张无产阶级专政
D [材料中“国家即‘人民的,首先是工人和农民的武装组织’”“不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基础之上的”,说明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必然要求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故选D项。A项表述错误,排除;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5.有学者指出,1917年革命表明,如果国内存在尖锐的社会问题,不应一味寻求妥协,否则更激进的力量将会采取外科的方法进行治疗。材料中“外科的方法”是指( )
11
A.实现两个政权同时并存 C.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反击德国侵略者 D.推翻沙皇政权
C [通过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更激进的力量”采取的方法决不是“一味寻求妥协”,“外科的方法”指的是暴力的手段,即无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新政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解决“国内”问题的方法,B项错误;沙皇政权在“更激进的力量……进行治疗”之前已经被推翻,D项错误。]
(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
俄国十月革命的两大实践逻辑[唯物史观]
[理论阐释]
1.唯物史观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史观在多年来的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渗透在高考命题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探究历史的重要原则。唯物史观认为对历史的评价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历史不具有重复性,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具体的和唯一的,不能以现在的标准苛求古人。 2.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待十月革命两大实践逻辑
十月革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两大实践逻辑:一是革命逻辑,即当人民“毫无出路”时,布尔什维克党应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帮助人民摆脱困境;二是建设逻辑,即“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在于忽视了上述建设逻辑内蕴的对社会主义政治权力本身的要求。中国改革体现了对十月革命两大实践逻辑的全面继承和发展。 [运用点拨]
1.俄国十月革命两大实践逻辑的胜利及意义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俄国无产阶级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了1917年10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②通过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的措施来巩固政权,社会主义终于从理论变成现实。十月革命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2)多角度理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的时代。
②使社会主义学说由理论变为现实,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
③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裂变和重组,打破了资本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垄断,为冷战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④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对本国发展道路的探索,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推
12
动国际政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重要力量。
⑤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开启了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为俄国工业化道路的新探索奠定了制度基础。
⑥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主义运动伟大一幕,是无产阶级即人类解放事业从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的关键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体系发展为21世纪体系的重要桥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十月革命价值目标和实践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2.深度解读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十月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革命,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1)十月革命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直接援助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促进和加强了中国革命与世界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国际联合,使中国革命有了前所未有的国际援助。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对被压迫民族采取了和平、友好的政策,它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2)十月革命促使中国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准备了条件。
(3)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先进分子创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进程的发展方向。“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3.(对接高考)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了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以唯物史观解读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是值得关注的高考热点。 [针对训练]
1.20世纪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从这个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其意义在于( ) A.开辟了无产阶级专政新时代 B.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C.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 D.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 [根据材料“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紧张过渡”,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解答时应该从“现代化”即生产力的角度看待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的影响,而A、C、D三项都是从政治领域方面考虑的,故排除。]
2.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
13
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C [巴黎和会召开前,列强的宣传使中国人对通过巴黎和会收回主权抱有很大的幻想,但是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不被理睬,使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迅速流行开来,故选C项。]
14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讲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