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辽宁省盘锦市2024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辽宁省盘锦市2024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20年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1.16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2.59万吨,固碳851万吨,释放氧气3.87万吨,吸收污染物4.3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5.8亿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呈“S”型曲线增长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定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随着退耕还林的推进,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生物种类和数目增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增加。 【详解】

A、“退耕还林”过程耕地中的杂草数量增加,但是受环境阻力的影响,会呈“S”型曲线增长,A正确; B、“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退耕还林”体现了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是没有改变方向,C错误;

D、由题干的信息可以看出“退耕还林”能够有效地固碳,缓解温室效应的进程降低环境污染,D正确。 【点睛】

本题以退耕还林为背景,考查了生态学的知识,识记种群增长曲线的条件,生态系统、群落的知识进行解答。

2.某二倍体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形成精细胞过程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如下(部分染色体,无突变发生)。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为前期I,不会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

B.乙为中期I,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已确定 C.丙为后期I,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和2套遗传信息 D.丁为末期I,细胞两极距离变大,核膜凹陷形成环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甲为前期I,会因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而发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A错误;

B、乙为中期I,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面上,每两个未分开的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别与从细胞相对的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此时细胞中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已确定,B正确; C、丙为后期I,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和4套遗传信息,C错误; D、丁为末期I,细胞两极距离变大,细胞膜凹陷形成环沟,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轴突越长,传到突触前膜的神经冲动就越弱

B.刺激强度越大,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越多,突触后膜产生的动作电位越大 C.只要有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就会引起突触后膜膜电位改变 D.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是由兴奋区→未兴奋区,纤维膜内电流的方向兴奋区→未兴奋区,膜外电流方向是未兴奋区→兴奋区,所以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与膜内方向相同,与膜外方向相反; 2、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

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

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由于Na+和K+的流动引起的,与神经元的轴突的长短没有关系,A错误; B、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的量与刺激强度没有关系,B错误;

C、递质与后膜结合引起后膜电位的改变需要一定的递质的含量,C错误;

D、神经递质只有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后膜电位的改变,才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是需要考生在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过程中理解其影响因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具有“全有”或“全无”的特点。

4.如图是植物激素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拟南芥根和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相对根而言,茎对IAA和GA更敏感 B.IAA浓度为b时,根不生长 C.IAA浓度大于c时,茎的生长受抑制 D.仅IAA表现出两重性,GA无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赤霉素均能促进茎段生长,IAA和GA具有协同作用。IAA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根的敏感性大于茎;GA具有促进作用,没有两重性。 【详解】

A、对IAA而言,根的敏感度更高,A错误;

B、IAA浓度为b时,对根的作用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表现为正常生长,B错误; C、IAA浓度大于c时,对茎的促进作用减弱,C错误;

D、从图中看出GA没有表现为抑制作用,所以没有两重性,仅IAA表现出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易错点是区分生长素的促进和抑制作用,理解两重性必须要体现为抑制作用。

5.如图为某激素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示意图,其中a、b、c、d、e表示细胞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c结构 B.携带物质X到a的是rRNA

C.此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 D.在e结构内可将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

激素蛋白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所以图中物质X是氨基酸、a是核糖体、b是内质网、c是高尔基体、d是细胞膜、e是线粒体。 【详解】

A、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在植物细胞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所以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A错误;

B、携带氨基酸到核糖体的是tRNA,B错误;

C、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密切联系,C正确;

D、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最初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进一步氧化分解成CO2和H2O,由此可见,线粒体不能直接将葡萄糖氧化分解,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细胞呼吸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识图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6.下列有关动物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不断增大 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调控的

C.癌变的细胞不保留原来细胞的特点,具有无限增殖能力 D.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受到细胞内物质的限制而不表现全能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2.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沉积;④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⑤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

A、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A正确; 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凋亡,B正确; C、癌变的细胞仍保留原来细胞的某些特点,C错误;

D、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要表现出全能性必需要离体,如果不离体,细胞全能性会受到抑制,不能表现出来,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

7.图甲中曲线a、b表示物质跨(穿)膜运输的两种方式,图乙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甲图中a表示自由扩散,b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B.甲图中b曲线达到最大转运速率后的限制因素可能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C.被胞吞或胞吐的物质一定是大分子物质 D.乙图中的胞吞和胞吐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答案】C

辽宁省盘锦市2024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含解析 

辽宁省盘锦市2024届新高考模拟生物试题(市模拟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自国家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20年来,河北省每年因退耕还林工程涵养水源1.16亿立方米,防风固沙总物质量为2.59万吨,固碳851万吨,释放氧气3.87万吨,吸收污染物4.3万吨,生态效益总价值达5.8亿元。下列说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k2gz1eykz8jj329nz0t2wkqq4mj6h00m1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