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T 691-2012 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规程
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颡鱼(防治和养殖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黄颡鱼的池塘健康养殖。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NY 5071 无公害食品NY 5072 无公害食品SC/T 9101 DB43/T 634 3 环境要求3.1
产地
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3.2
水源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进排水系统分开。水源水质应符合3.3 3.3.13.3.23.3.33.4
水质
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养殖排放水应符合鱼池
池塘面积以(2000~4000)m为宜,池埂坡比以平坦,保水性能好,淤泥厚度4 放养
20cm 以下。
2
Pseudobagrus fulvidraco)健康养殖的环境要求、放养、饲养管理、病害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渔用药物使用准则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畜禽水产养殖档案记录规范
GB 11607的规定。
NY 5051 的规定。SC/T 9101的规定
池水透明度(30~40)cm。
1:2~ 3为宜。水深以(1.5~2.5)为宜。池底
4.1 苗种来源
苗种应来自有生产审批许可证的苗种生产单位。
4.2 苗种质量
苗种应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经检疫检验合格。
4.3 池塘清整
放养前(7~10)d用生石灰清塘。
4.4 进水
清塘3d后,用30目密网对进水过滤,使池水深达到(
0.3~0.4)m。
4.5 培水
放养前(3~4)d 施用经发酵、腐熟后的生物有机肥。施肥后(
2~3)d将池水加深至
0.5m,5d
后加深至(0.6~0.7)m。4.6
饵料台在池四周离岸
1m、水深(0.6~0.8)m 处搭建面积约
1m的饵料台,每池(
2
6 ~8)个。饵料台由
竹或木棍扎成长、宽、高分别为4.7
试水
1 m×1 m×0.1 m 的方框,再用塑料布或密网片编制而成。
放鱼前1d,将少量鱼苗放入池内网箱中,观察鱼的动态(时用密网在池中拉(4.8
养殖方式
主要有主养和套养。4.9
放养时间6月中下旬。4.10
鱼种消毒
放养前用 3%食盐浸泡10min。4.11
放养规格和密度
鱼种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参见表
养殖方式池塘主养
5.0~7.0 2.5~3.0
池塘套养
5.0~7.0
300 6000~8000
600
鱼种规格(cm) 2.5~3.0
12~24)h,检查池水毒性是否消失。同
1~2)次,清除野杂鱼和敌害生物。
1。
表1 鱼种放养规格和放养密度
其它鱼种
套养20%滤食性鱼类,不得套养
吃食性鱼类
预计产量(kg) 500~700
放养密度(尾/667㎡)
8000~10000
25~40
4.12 注意事项
鱼种下池应选择晴天,
时间为上午9:00~10:00,下午16:00~17:00。下池地点应选择在鱼池上风
处。雷阵雨或暴雨天气鱼种不宜下池。5 饲养管理5.1 5.1.15.1.2
投饵
饵料为鱼、虾、贝、菜饼、糠麸、配合饲料等。饵料应新鲜、无污染、无病菌,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 的规定。
饵料应投放在饵料台上,
配合饲料的日投饵量为池塘黄颡鱼总重的(
1~4)%,鲜活饵料的日投
饵量为池塘黄颡鱼总重的(饵量占日投饵量的(5.2 5.2.1 2)次。5.2.2 5.3 5.3.15.3.2
选用硝化细菌、光合细菌、生石灰等水质和底质改良剂调节水质。日常管理
食场应经常清扫、消毒,可采用泼洒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
1mg/L的漂白粉溶液或
30mg/L 的生石灰溶液消毒。
水质管理
投放鱼种后应每周注水一次,
每次加水(15~20)cm,水深达2m后保持相对稳定,每周换水(1~
5~10)%。每天投饵二次,早上在日出前,下午在日落后投喂,其中下午投
60~70)%。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气候、鱼的摄食强度等进行调整。
6 病害防治6.1 6.1.16.1.26.1.36.1.46.2 6.2.1
预防
清塘按本标准
4.3的规定执行。
4.10的规定执行。
5.2 的规定执行。
30min。
苗种消毒按本标准
调控水质和改良底质按本标准
渔具用浓度20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治疗
发现鱼病应及时诊断,对症用药。黄颡鱼主要病害防治方法参见表
表2 黄颡鱼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2。
病名主要症状防治方法
用含量为8%的二氧化氯化水全池泼洒,用量为(
0.2~0.3)10%的氟苯
出血性水肿病
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鳍条基部充血;腹部肿大,腹腔积水,肠内充满黄色脓液。
g/m,连用2次;在外用水体消毒剂的同时用含量为尼考拌饵内服,用量为每5%的投饵量计,每(5~7)d。
3
1kg体重鱼用本品(0.1~0.15)g,按
1kg饲料用本品(2.0~3.0)g,1d1次,连用
病名主要症状
用大蒜拌饵投喂,每
防治方法
1kg体重鱼用量(5~20)g ,1d1次,
5g或鲜草25g,
外观肛门红肿,病变集中在肠,表现
肠炎病
为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肠黏膜坏死脱落,腔内积有大量淡黄色黏液。
连续投喂6d;用地锦草治疗,每1kg体重鱼用干草
一日1次,连续投喂3d;用铁苋菜治疗,每1kg体重鱼用干草5g或鲜草20g,1d1次,连续投喂3d。
发病初期,在食场周围用漂白粉挂篓防治;病重时,用漂白粉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
1mg/L;用五倍
2
病鱼头部变得乌黑,鱼鳃苍白,有黏
烂鳃病
液,鳃丝腐烂,鳃盖骨的内表面发炎充血,腐蚀脱落。
钩介幼虫寄生的鱼体部位组织发炎、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病鱼鳃、皮肤黏液增生,鳃丝充血,体表、皮肤具有出血小点,食欲下降,鱼体消瘦。
病鱼皮肤组织破坏,体表布有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鱼体日渐消瘦死亡。在病鱼皮肤和鳃组织形成针头状大小的小白点,肉眼可见,体表黏液增多,鱼体消瘦。
子全池遍洒,使池水浓度为(1~4)mg/L;枫杨树叶,用量30g/m,捣烂加水后全池遍洒。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用硫酸铜化水全池遍洒,用量为0.7g/m,隔(3~5)d再用一次。
3
钩介幼虫病
车轮虫病
0.7 mg/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黏孢子虫病
用90%的晶体敌百虫配成(0.1~0.5)%浓度的水溶液浸洗
3
鱼体(5~10)min,或用(0.2~0.3)g/m的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隔(1~2)d再用一次,连用
3
3次。
小瓜虫病
每1m水体用辣椒粉(0.8~1.2)g、生姜(1.5~2.2)g,混合煮沸30min,连渣带汁全池遍洒,
1d1次,连用(3~4)次。
6.2.2 药物使用应符合NY 5071 的规定。
7 养殖记录
按DB43/T634的规定执行。
DB43T691-2012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