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分析语义。
除做一定量的习题练习外,更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总结。
对解题产生直接的影响。以本次统测的衔接题为例,在确定⑥句
考查学生判析病句的能力,也是高考语文试卷多年来的“保留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这是高考语文题多年来的传统考查学生衔接句子的能力,是近年高考的考点之一。作为考生,
积累,一方面还应针对那些常用而又容易读错的汉字进行训练。
中心。至于抓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的上下勾连或前后呼应关系,则
的往往是中心对象;议论性的语句表现事理逻辑,首句往往是文句
领作用,或体现过程顺序特征;描摹性、说明性的语句,首句表现
向作用。一般来说,叙述性的语句要表现过程逻辑,首句往往有总
的一步。把握文句的表达方式特点,对确定文句首句具有很好的指
往往就清晰可见了。就抓关键句子而言,确定首句显然是非常重要
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的上下勾连或前后呼应关系,句子之间的衔接
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联,又离不了抓关键句子、关键词语。通过抓
大致层次;其次是要弄清楚句子之间的关联,从而正确解题。而要
解答句子衔接题,首先要通读所有语句,从而了解语段大意,把握
先提取主干(主、谓、宾),再根据主干理清枝叶(定、状、补),
病”的类型特点,判识一个句子是否为病句,可采用这样的方法:
运用这些知识来识别语病。根据病句“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
准确掌握《考纲》列举的六种语病的特征和形成的原因,教会学生
于结构性语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属于语义性语病。教师要
节目”。《考纲》中所列的病句类型包括“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
别的分类总结,如:望文生义,主观臆断;不分对象,张冠李戴;
为成语)的类型,分析误用的原因。对误用成语的常见类型要作特
题目,作为教师,在复习时,要帮助学生归纳并明确误用词语(多
可能两样。要进一步提高正确识读汉字字音的能力,一方面要强化
语病”。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属
褒贬颠倒,感情失当。作为学生,在最后复习阶段,解答这一类题,
6
今。小结。【试题分析】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结”的文化内涵
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绳结”这种具
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
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交、结缘、团结,还是结发夫妻,永结
同心,“结”给人的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
④句紧接①句,作了一个小结,而③句②句则转换角度,另作一个
中的“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可具体体现在①句的各诗句中,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为首句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在史前时代,龙神的
中国结年代久远,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
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
段,曾经崇拜过绳子。据文字记载:“女娲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
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
宗教色彩,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在新婚的帐钩
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一对相爱的人永远相随相依,永不分
在烟袋上装饰一个“蝴蝶结”,“蝴”与“福”谐音,寓意福在眼前,福
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
后,“以形感人”的“形”与⑤句中的“这种形象”相勾连,而⑤句
中国结不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
形象,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
运迭至。大年三十晚上,长辈用红丝绳穿上百枚铜钱作为压岁钱,
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等,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浓郁的
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
7
求。
同的寓意。
缡”这一婚礼上的仪式,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
正可谓是: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展,生命意义的增加和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而世代相传。
5.下列对中国“结”的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结的外形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
国人在表达情爱方面往往采用委婉、隐晦的形式,“结”从而义不
扎于腰际。所有这些都是用“结”这种无声的语言来寄寓吉祥。中
超越了原有的实用功能,并伴随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活空间的拓
容辞地充当了男女相思相恋的信物。将那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
屈原在《哀郢》中写道:心圭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作者用
以求孩子“长命百岁”,端午节用五彩丝线编制成绳,挂在小孩脖
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结妾独守志,结
绮带,梦为同心结”;宋代诗人林逋有“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
与对方,万千情爱,绵绵思恋也都蕴含其中。梁武帝诗有“腰间双
儿出嫁时,母亲一面与其扎结,一面叮嘱许多礼节时的情景。“结
“圭结而不解”的诗句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忧虑和牵挂。而唐
子上,用以避邪,称为“长命缕”。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
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结爱》,当属表达男女情爱的代表之作:“心心
B.中国结的“结”字具有力量、和谐等含义,充满情感。
《诗经》中有关于结的诗句:亲结其缡,九十其仪。这是描述女
君早归意。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结未成,江头潮已平”的诗句:一为相思,一为别情,都是借“结”来
表达情意。纵观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绳结早已
D.不同的“结”,不仅有各自的造型和色彩之美,而且都具有不
C.“结”与“吉”谐音,寄寓着中华民族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和追
结字,把我们同祖先思绪相连;结字,使我们与古人情意相通。
答案 A。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句(主题词)的理解的能
8
拜。
不是其文化内涵。
曾改变。
“长命缕”。
相思和别情。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明考生对词语含义的比照理解存在问题 。
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写的是别情。
明考生没有注意到选项句子在原文中对应信息的逻辑关系。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中国人往往用“同心结”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将那
缕缕丝绳编制成结,赠与对方,直率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上的用五彩丝线编织成的绳;C项“直率”应为“委婉、隐晦”;D
力,能力层级为B级。考题注重的是学生整体阅读后理解文中重要
能力层级为C级。B项误读原文,“长命缕”是端午节挂在小孩脖子
项,梁武帝诗“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写的是相思,林逋“君泪
作答。A项“一看就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是中国结的观感,
生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词语的完整含意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并针对“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产生更多的体现中华文化内涵的新的“结”。
A.除了盘长结、藻井结、双钱结、吉祥结、蝴蝶结、如意结外,
C.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绳结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原抽样显示:选择正确占80.09%。选错最高的D项达6.88%,说答案 A。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考
B.中国结所表现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古到今未
B.本命年里为了驱病除灾,用红绳扎于腰际,用以避邪,称为
A.中国结的文化内涵源于中国先民在文化形成时期对绳子的崇
D.梁武帝诗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是借“结”来表达
抽样显示:选择正确占57.48%。选错最高的D项达31.79%,说
9
项推论绝对化。
【备考建议】
视而再次复兴和繁荣。
有的实用功能。
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能力层级主要为C级。D
说明考生对文中的推断前提的寻找存在缺漏 。
读答题时不能脱离文本凭印象答题。
抽样显示:选择正确占80.41%。选错最高的B项达10.89%,
考生备考时应注意总结设题者设置错误的方式。常见的错误设
社科文、科技文阅读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答题时需要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要有强烈的文本意识。现代文阅读客
生有。把没有的事情说成事实。(3)偷换概念。在解释概念、转述敏锐的识别能力。要对“对位的文本信息”与“选项内容”进行仔阅读,找出关键句段,然后体会其在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建议复习文本信息。不能脱离文本,想当然答题。而要提高“对文中重要句容的表述,因此,我们做题的第一要旨是准确地找出与选项对位的观题的选项都源自试卷提供的文本,文本与选项的不同点只在于内析综合能力,实际上是概括能力的一种表现。对于文意的概括,考细的比照,二者的不同点往往就是设题点。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分D.《诗经》中“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文化将会因现代人的重答案D。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子理解”的能力,必须首先训练筛选甄别重要信息的能力。通过整体备考时,在重视整体阅读的同时,进一步重视语境阅读能力的培养。
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2)无中
和筛选出来,这样正确判断就不难了。当然,最重要的依然是在阅
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中加强精读,将重要的信息(关键词句)辨别
生需要找到相关信息进行整合,而不能只看某一处。复习备考时应
置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1)以偏概全。包括以部分替代整体、以
10
2010年云南省第二次高中毕业生温习统一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