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7课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7课
教学评价建议
一、本课教学中,重复构成的基础知识是整个教学的框架,重复的构成变化和应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7课
用变化是教学的核心。运用“重复法则”创造性地理解和完成作品,实现从知识到创造应用的转变。
二、作业设计和评价的重点是在重复法则的前提下,体现重复构成的变化性和创造性。
参考案例
《重复的魔力》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理解重复构成和骨式变化规律。 技能目标:运用重复构成变化规律合作完成设计作品。 情感目标:体会重复构成带来的视觉秩序美。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张、颜料等。
学生准备:彩色卡纸、铅画纸、颜料、毛笔、美工刀等。 三、教学过程 (一)录像导课
1. 媒体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击缶》片段,学生欣赏并谈感受,陈述原因。
2. 思考:假如击缶只有一个人,你还能感受到那种气势吗?为什么当一个单元在不断重复以后,会形成全新的视觉感受呢?带着思考进入课题《重复的魔力》。
(二)寻找重复
1. 呈现自然界中一些具有重复现象的图片,通过欣赏,学生发现自然界中存在很多的重复现象。
2. 教师继续展示生活中利用重复原理设计的物品,需要学生思考、比较:生活中重复的物品和自然中的重复现象有着怎样的联系,使学生充分感受重复构成与生活的紧密关系。
(三)初步体验
取出裁切好的小纸片,先对折一下,然后打开,在纸片上对折的一边滴入颜色,然后再按折缝将纸片合起,并用手指按压纸片后打开。思考这样的图形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它又是一种怎样的重复呢?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7课
(四)合作创作
1.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一张几何形“母体”,然后按一定的分解方法对“母体”进行相同方式的分解,不断重复,最后将它们组合成一幅图形。
2. 欣赏各自独立的作品,谈体会感受。
3. 以四人为一小组,将各自独立的作品进行组合。小组欣赏作品,讨论作品的视觉变化及各自的感受。
4. 全班合作,继续组合作品,学生再次思考: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怎样的一种重复呢?重复构成有哪些要素组成呢?师生讨论,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
1. 教师讲解:今天我们运用的这种重复构成的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设计手段。 2. 呈现生活中运用重复构成的设计作品与美术作品,了解重复不仅运用在设计上,很多纯艺术家也同样运用这种手法来进行创作。
相关链接
平面构成的认识源于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发展。20世纪建立在最新发展的量子力学基础之上的微观认识论,人们更为关注事物内部的结构,这种由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深化,也影响了造型艺术规律的发展。构成观念可以说早在西方绘画中就见到了其影子。如立体主义绘画、俄国的构成主义、荷兰的新造型主义,他们都主张放弃传统的写实,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到后来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不断完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现代设计基础训练的教学体系,奠定了构成设计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平面构成作为设计基础,广泛应用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时装设计、舞台美术、视觉传递等领域。
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它将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二度空间中进行排列、组合,产生出无穷变化的图形,从而让人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它不同于绘画,也不同于其他一些图案,而是一种带有某种规律性、抽象性的图案设计。其构成形式主要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集结、发射、特异、空间与矛盾空间、分割、肌理及错视等。
(苏少版)凤凰初中美术配套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 第7课
第7课 重复的魔力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