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启用前
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量12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恪守kè 一叶扁舟piān ..C、辟邪pì 处心积虑chù .
B、叱咤.chà 亲密无间.jiān D、粗糙枉过正qiǎo .cāo 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润饰 恃材傲物 C、和霭 见风使舵
B、漠视 所向披靡 D、伺候 冒然行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倏忽之间三年已经过去,回望校园,真令人百感交集。 ....B、王学苓长期无微不致地照顾邻居亢德馨老人,因而得到群众称赞,政府褒奖。 ....C、反映现实的电视剧《蜗居》一炮打响,收视率节节飙升,观众纷纷拍手称快。 ....D、一开春,村里的青壮年又成群结队出去打工了,只留下几个老人小孩在家守着。 ....4、下列各句中,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把文学作为社会现象看时,作家是生产者,读者是消费者,而文学批评家站在中间,充当介绍人的角色。
B、北宋哲宗时期,轼被贬谪到南方,羁宦于千里之外,经历了数度转徙,徽宗即位之后才从南疆回来。
.页脚
. .
C、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是衡量文艺作品好坏的标准,也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D、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对象,由古代印章镌刻 技艺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
5、下列作家与作品的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愈——《师说》 C、鲁迅——《故乡》
B、禺——《四世同堂》 D、雨果——《悲惨世界》
6、下面联语中,不属于对仗的一联是( ) ...
A、俯海古边州,云销见戍楼。 C、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二、古代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7-8题。(6分,每小题3分)
秋词 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对这首诗的一、二句写作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的手法,诗人颂秋与前人悲秋对比。 B、拟人的手法,将秋天当作一个人来描写。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天比喻成古人。 D、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词义词性两两相对。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盛赞秋天的美好,反映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B、涨退山溪水,反复小人心。 D、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页脚
. .
B、借托鹤飞云霄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
C、既描绘了秋高气爽,鹤飞云霄美景,又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怀。 D、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秋自喻,以春喻人,表达了强烈的自信。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王戎,字睿冲,琅邪人也。祖雄,幽州刺史。父浑,刺史、贞陵亭侯。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雄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也。”取之信然。
(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B、于宣武场观戏 .C、猛兽在槛中雄吼震地 .D、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 .
颖: 聪明 观: 观看 震: 震动 走: 行走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裴楷见而目之曰 .B、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C、尝与群儿嬉于道侧 .D、见树多实,等辈竞趣之 .
11、翻译: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也。”取之信然。(3分) 译文:
.页脚
. .
(三)诗文填空,完成12—13题。(3分,每空1分) 12、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煜《虞美人》)
13、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一 17题。(24分)
壮阔【英】阿兰?德波顿
西奈之旅的第二天,我们一行十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沙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这些光秃秃、赤裸裸的山脉,显露出了通常被层层泥土和茂密的松树林所遮掩的地貌。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地球的地壳构造板块之间的褶状花岗石,就像亚麻布一样。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砂砾烤盘”。
我们因一些风景而引发的感受,很少能用三言两语就形容出来:好比在初秋的黄昏看着天色渐渐暗去,或者在一片空旷的平地上看到一池静谧的湖水,我们往往要用一大堆拗口的辞藻来描绘我们的情感。不过,到了18世纪初,终于出现 了一个词,它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对悬崖峭壁、山川冰河,以及辽阔夜空和巨石林立的沙漠的特别感受。这个词就是“壮阔”。在这些景观面前,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感受,而且一提到“壮阔”,别人也可以理解是什么样的风景。
黎明时分的西奈南部,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 4亿年前形成的幽谷、2300公 尺高的花岗石山以及陡峭谷壁上千年的侵蚀造就了它。人在这些壮阔景观面前, 就像迟来的....尘埃。 ..
我的背包里有一部伯克的著作。伯克24岁时,放弃了在伦敦的法律研究之后, 就
.页脚
. .
写了《关于壮阔和美丽理念之源的哲学探究》。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景致之壮阔和脆弱的感觉有关。很多景致是美丽的,例如春天的草原、柔美的山谷、橡树和河畔小花(尤其是雏菊),不过这些景致并不壮阔。 “壮阔和美丽常被人混淆,” 他抱怨道,“两者所指相差很远,有时性质可说是南辕北辙。”对于那些从丘园瞭望泰晤士河,然后惊叹泰晤士河是何等壮阔的人,这位年轻的哲学家显露出了一丝的不耐烦。一种景致只有具....备某种力量,才能称之为壮阔。关于壮阔,他用耕牛和野牛做比较来说明这个道理:“耕牛力气很大,但它是温驯的,任劳任怨, 不构成威胁,因此耕牛并不会给人以雄伟的感觉。野牛的力气也很大,但是这种 力气属于另一种,往往是非常具有破坏性……因此野牛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无比的,壮阔的感觉也是如此。”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欣悦?为什么要追求这种渺小的感觉,甚至因此而感到高兴?为什么要离开埃拉特城的安逸,背起沉重的背包,跟随一组沙漠爱好者沿着亚喀巴湾的海滩行走数英里,来到一个只有岩石的沉寂之所?还必须像一个逃犯那样躲在少数几块巨大岩石的阴影之下,以躲避烈日的曝晒?为什么我们充满欢欣地期盼花岗石床、砂砾烤盘,以及那向远处伸展、山峰镶嵌在深空一角的凝固火山熔岩,而不感到沮丧呢?
有一种解释是,那些比我们强大威猛的东西不一定令我们感到憎恨。那些与我们的意志相违的东西可能引起我们的愤怒和怨恨,然而它也可能让我们心生敬畏。而它们能否引发我们的敬畏,则完全取决于它们貌似挑衅、恶劣和傲慢的同时,是否也具尊贵之风度。看门人的自大傲慢令人生怨,迷雾笼罩的高山奇险则使人心生尊崇之意,强大却卑劣之物让人有被羞辱之感,但强大却尊贵之物则使我们敬畏。让我们回到伯克关于动物的比喻:一头野牛或许能引起壮阔之感,但一条水虎鱼却不能。其关键似乎在于动机:我们视水虎鱼的力量为邪恶且具掠夺性的,却把野牛的力量视为坦率和正大光明的。
即使我们不在沙漠中,别人的行为及自己的缺点也会让我们感到渺小。羞辱感是人
.页脚
湖南省2013年对口升学考试语文精彩试题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