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认知需要处,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一、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从“统计需要”中唤醒 人教版二下的“数据收集整理”是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开始,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应能从统计的意识需要上被唤醒。
师:学校打算定做新校服,有四种颜色,辅导员想征求大家的意见,你最喜欢什么颜色呢?
师:大家喜欢的颜色各不相同,辅导员苦恼了,她苦恼什么呀? 师:问题被你发现了――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师:也就是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最多,我们就选那种颜色。可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的呢?
师:你的想法很好,在数学上,这就叫做“调查”。
层层递进的问题,唤醒学生经验的同时,推开统计的大门。虽然二年级的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统计,但他们面对现实问题时会在潜意识中萌发统计需要。当学生今后遇到一个生活问题的时候,懂得思考:是否能用统计来帮助解决问题,是否能够调查?这便是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前提――调查的意识。
师:来说说看,调查计划里都有哪些项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调查目的)
师:首先,我们先要明确调查目的,(了解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最多)有了目的咱才开始调查。
师:“调查对象”――要调查谁呢?(全校同学) 师:全校3000多人,调查不过来啊!(调整调查范围)。
第 1 页
师:辅导员觉得你的想法很好,让全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调查,现在我们的调查对象就是全班同学。
统计工作是科学而严谨的,有必要让学生在第一堂课便切身感受。通过交流制定好“调查计划”,然后再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统计调查的严谨性。这是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的必要素养之一。 二、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在“数据需要”中亲近
数据需要,是指唤醒与维持学生的调查行为,并使之指向“收集数据”这一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二年级的学生很难第一时间就道出调查的动机是用数据说话,因为他们对该部分知识的经验体验不足,只能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并渐渐走近“数据”。 师:我们打算怎么调查呢?
师:你们的意思――需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 师:袋子里的四色卡片代表四种颜色的校服。想一想,最喜欢哪种颜色,把它抽出来向老师示意。
师:老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喜欢的人数最多? 师:数一数,怎么数? 师:先分类,再数数。
师:喜欢红色的同学请起立,坐着的同学当“小小统计员\,来数一数看,喜欢各种颜色的各有几人?然后,把人数记录在记录单的正面。 学生汇报,教师录入。
师:这么多的工作,就是为了得到这些数据(板书:数据),你们觉得这些数据有用吗?做什么用?
第 2 页
当数据进入情境时,便具备了丰富的信息功能。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调查后会得到数据,而数据呈现的信息又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常见的教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都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只要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即可,而没有问“为什么要做这些?所做的这些在数学上又是什么?”二年级学生统计意识是朦胧的,数据需要清晰化、明朗化。
师:大家刚才经历、体验的这个过程,就叫作数据的收集过程。(板书:收集)
师:收集了数据,我们再把它填写在这样一个有项目名称的表格里。是不是看得更清楚了?这个过程,叫作数据的整理。(板书:整理) 师:我们怎么知道,刚才这位同学汇报的数据对不对呢?(和其他统计员核对)
师:我又怎么知道,在收集这组数据的时候有没有重复或遗漏呢?(与参与调查的总人数核对)
师:统计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可以用核算总数的方法,来检验统计的时候有没有疏漏。
师:数据会说话,如果咱们班要选校服颜色,现在你知道选什么颜色合适吗?
师:这张表格当中除了能看出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最多,你还能看出什么?
师:太好了,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数据背后丰富的信息,这个过程叫作数据的分析。(板书:分析数据)
第 3 页
于认知需要处,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6页wo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