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绿色和紫色的画 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 2、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及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掌握原色与间色的色彩关系,学会用原色调合间色的调色本领。 教具准备: 彩笔、范作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复习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橙色画画,知道了橙色的调配方法,你能说说橙色是怎么调出来的吗?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2、揭题板书:今天我们来学习用绿色和紫色画画。 三、讲授新课
1、复习原色,认识间色:
(1)观看幻灯,让学生观察三原色相加能否变化出别的颜色。 (2)演示色轮,出示三色轮,分析三原色相加变化哪三种颜色。 问:色圈红色和黄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黄色和蓝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
色圈蓝色和红色重叠的部分是什么色?(让学生细致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用色块表示。 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3)得出定义。
师贴出间色定义(用两种原色调合成的颜色叫间色)。 2、除了上节课我们用的橙色,绿色和紫色也都是间色,它们分别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东西是绿色和紫色的和同桌小朋友一起讨论一下后回答。
3、布置作业:以绿色和紫色为主,分别完成一幅作业。 4、作业展示:集中展示,表扬优秀作业。 四、课堂小结:
13、彩墨游戏 教学目标:
1、利用墨与彩的调配变化与宣纸特征画有趣味的儿童彩墨画,体验彩墨游戏的乐趣。 2、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彩墨画中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彩墨表现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彩墨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 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点、线、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 教学准备:
水彩、墨、毛笔、宣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教师检查学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2、复习旧知;上半学期我们玩了一堂彩墨游戏课,大家还记得需要使用什么材料和工具吗?
3、师语:今天,我们再来玩一玩彩墨游戏。 (板书课题)
二、尝试、探索、感知。
1、学生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尝试作画。 2、说一说,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要点:(1)水分的多少。 (2)用笔的变化。
3、说一说,在画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的方法。
4、师语:想不到一张薄薄的宣纸能产生出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好玩极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们玩的游戏吧! 三、欣赏、深化认知。 1、出示张桂铭的《觅》。
(1)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及画题。
(2)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那代表什么? (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上墨色的变化以及用笔的手法。)
(3)播放幽雅、轻快的音乐,让学生想想这幅画上表达的内容。 (4)交流想法。
(5)师语: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出示学生范作,欣赏、研究、讨论都用了哪些特别的技法。 四、学生作业。
1、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并指导。
2、展示自己的作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 3、学生自评、互评。 五、课堂总结。
14、彩墨游戏(二) 2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有关鱼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学习用中国画画鱼的基本方法,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特点。尝试用国画的方法表现形象生动、色彩艳丽的鱼。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回忆中国写意画的用笔和用墨方法,自学自创画鱼的方法。掌握鱼基本结构的表现方法,能灵活运用。表现不同鱼类的特点。
隐性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热情。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欣赏和学习中国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它的主要特点,感爱体验中国画用笔、用墨和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表现方法,同时在创作时又不受表现方法、技法的限制,大胆地将自己对鱼的认识和感受表现出来,提高学生中国画的表现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关注大自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会至少两种鱼的画法,国画中用笔和用墨的正确方法。
难点 创造多种方法画鱼,国画中用笔和用墨的正确方法,尽量避免描、涂、抹。 教法:导入法、讨论法、展示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交流法、总结法 教具:国画工具(毛笔、宣纸、国画颜料、调色盘、洗笔筒、毡子或报纸),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讲授新课
1、 你看到了什么?(看看它们长的是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2、 如果让你用国画方法表现,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现? 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方法最多。(小组讨论,并尝试绘画) 3、 发表、展示本组的方法。 4、请大家仔细观察(课件出示),你看到了几种表现方法? 有哪些是新方法? 1) 观察,分析。 2)尝试表现。
3) 发表本组的方法并演示。其他组补充。 4) 观察分析。
三、实践与指导
按照课件上的方法步骤临摹一幅鱼。 四、展评、评价、继续修改。
第二节
一、 问题导入: 你喜欢什么鱼? 它有什么特点?
它喜欢生活的地方生长着什么植物? 二、教师边讲边示范一幅鱼的画。 三、实践与指导
请你试着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画。最后给它加上简单的背景。表现出一幅奇特的海底世界。 如何添加背景。 同桌讨论交流。学生操作。 指导重点:应:笔断意连 下笔有力
忌:来回涂抹 反复勾描引导实用美观的构图。 四、小结 展示用笔和用墨好的作品。 整理物品。 分析优点。整理物品。 板书设计 头 用彩墨画鱼
身体几种方法: 鳍顿笔 湿笔 颜色的搭配 尾巴中锋 渴笔侧锋 札记:有了上节课的铺垫,本节课学生画的好多了。但难点是鱼的身体与尾部的连接要自然,但又不能没有变化。
校本教研 课题 剪纸艺术——团花 教案背景:
剪纸源于我国,有千年的历史,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团花是中国剪纸历史最悠久、运用率最广泛的一种形式。在当前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大前提下,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既符合时代的需求,同时也使学生的剪纸能力和对中国民间的传统美学认识有了一定的提升,了解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剪纸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是去模仿,缺少自己的创意。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设计有创意的作品。如何让剪纸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是值得教师去思考的。 教学课题:
《剪纸艺术——团花》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知识点与七年级上册的《花圃》图案有相通之处,学习时可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团花剪纸是由折纸和剪纸相结合的艺术,具有造型简化夸张、色彩明快、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的特点,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贴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线线相连”、阴纹“线线相断”,注意剪刻刀味。制作方法简便易学,经过几番折叠的纸上不经意地剪上几剪刀,平展开来,意想不到的奇迹之花就在手中绽放,装饰性和艺术性都很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和方法,增加对民间艺术的认知,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表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体验、欣赏、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团花剪纸的技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继承、发扬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
欣赏、感受剪纸之美,理解和掌握团花剪纸造型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能够正确把握纹样的连接与完整性来表现自己的创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纸作品、各色蜡光纸、剪刀、美工刀、固体胶、黑色卡纸。 作业要求:
能够在课堂上合作设计完成多个剪纸图样,做到造型单纯、简洁、富有剪纸情趣,并组合成一幅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讲授新课
l、教师出示若干剪纸及黑白画作品,问学生:这些幅作品的表现形式一样吗? 可请学生上台触摸、回答。 教师分析、归纳,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在学生的眼中,剪纸是一项非常有趣的艺术活动,但是对具体的关于剪纸的知识又是非常模糊,所以在课的开始有必要通过引导让学生观察剪纸和绘画的不同之处。 2、结合剪纸作品教师讲述:
①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大体上分为南北两大流派: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天真浑厚;江南剪纸精巧秀丽、玲珑剔透。剪纸的样式很多,有窗花、墙花、喜花、枕花、礼花等。表现题材大多是对吉祥、幸福、美好的祝福。 ② 特点: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 ③ 造型手法:简化、夸张、添加。 ④ 剪纸的表现方式:
阳刻:将图案中的装饰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部分剪(刻)去,要求线线相连。 阴刻:图案上的装饰纹样被刻(剪)去,形成镂空效果,一般要求线线相断。
一幅漂亮、完整的剪纸作品往往是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它们互相连接,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分别展示阴刻、阳刻方法剪出来的剪纸作品,阴刻、阳刻效果相结合的剪纸作品。让学生认
(完整版)新人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