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湖南省综合自然区划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况下,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大致相同。

2.2区划方法

在编制综合自然区划中,有很多种方法,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标志法等。本文采用主导标志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和结合顺序划分法对湖南省的综合自然进行划分,就是在湖南省气候类型的基础上以,综合分析各市常年活动积温、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概况而做出的湖南省自然带的划分。考虑各市≧10℃积温日数和积温数值的差异,“自上而下”逐进行划分,得出综合自然区划(如图10)。

<1> 主导标志法:指从众多自然要素中选取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标志来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核心是选择各自然要素区域分异界线中最主导的特征值作为综合自然区划的界线。在对湖南省的自然区划中,选取气候为主导作用的要素指标,通过积温特征值划分综合自然区划单元,再按地貌类型细化。

<2> 顺序划分法,也称“自上而下”地划分,即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将等级高的自然区划单位划分成等级低的自然区划单位,如湖南省自然区划中,将5个一级自然区细化为14个二级自然区。

<3> 部门区划叠置法:是将若干自然要素的分布图或要素区划图叠置在一起,然后选择其中重叠最多的线条作为综合自然区划的依据。在湖南省自然区划中,将积温、地形、植被分布叠加,划分出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自然区划单元。

2.3区划指标

<1> 积温:该区划中,在综合了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下,计算各市某年的年平均积温的特征值作为划分第一自然区界限的主要指标,≥10℃积温为≤5000℃一线以北地区为北亚热带南部;≥10℃积温≤5001—5300℃线之间为湖南中亚热带北部地区;≥10℃积温≤5301—5600℃线之间为湖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10℃积温≤5601—5900℃线之间为湖南中亚热带南部地区;≥10℃积温≤5900℃一线以南为湖南南亚热带北部地区。

<2> 地貌类型:对于第二自然区的划分,主要是以每个第一自然区的地貌类型为主要指标,根据每个区划单元特征的相同或相似性区划出第二自然区,如在中亚热带中部部分,划分为新(晃)、通(道)山低山区,祁(阳)、零(陵)岩溶岗平区,衡阳紫色盆地区,罗霄山山前丘陵区四个二级自然区。

- 10 -

<3> 地貌成因:根据某地行单元内地貌成因,将成因相同的区域划分出来形成下一级自然区,如在第二自然区中,洞庭湖区可根据其成因划分为洞庭湖湖泊河汊区、洞庭湖平原区、洞庭湖环湖低岗地区三部分。

2.4区划系统

根据以上区划原则和方法,对湖南省综合自然环境做出区划如下: Ⅰ 北亚热带南部地区,包括湘西北部、中部和湘北部分地区;Ⅱ 中亚热带北部地区,包括湘北、湘中、湘西的部分地区;Ⅲ 中亚热带中部地区,包括湘东南和湘西部分地区;Ⅳ 中亚热带南部地区,包括湘东南南部和湘西南部部分地区;Ⅴ 南亚热带北部地区,包括湘南南部部分地区。即,日平均温度≧10℃期间的累积温度(即积温)与自然带分布密切,积温5000℃等值线大致是洞庭湖平原西侧地区和武陵山盆地地区和山地地区分布的南界,为湖南北亚热带南部地区。在积温5000C℃等值线以南,主要为洞庭湖地区,这个地区为湖南中亚热带北部地区。积温5300等值线℃常年平均等值线大致于丘陵盆地地区,南部为湖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湖南中亚热带南部地区主要为雪峰山南部地区,属于华南植物区系,其南亚热带北部地区主要出于山地地区,积温线于6000℃,介于山区其积温日数小于100天。

- 11 -

图10 湖南省综合自然地理区划

Ⅰ 湖南北亚热带南部地区:ⅰ澧水谷地; ⅱ武陵山原山地区

Ⅱ 湖南中亚热带北部地区:ⅰ沅(陵)、麻(阳)红岩盆地区;ⅱ雪峰山北部山区地区;ⅲ长(沙)、株(洲)、湘(潭)丘陵区;ⅳ洞庭湖区:①洞庭湖湖泊河汊区 ②洞庭湖平原区 ③洞庭湖环湖低岗地区

Ⅲ 湖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ⅰ新(晃)、通(道)山低山区; ⅱ祁(阳)、零(陵)岩溶岗平区; ⅲ衡阳紫色盆地区;ⅳ 罗霄山山前丘陵区

Ⅳ 湖南中亚热带南部地区:ⅰ雪峰山南部地区;ⅱ桂宁岩溶丘陵区;ⅲ汝(城)桂(东)山地区

Ⅴ 湖南南亚热带北部地区:莽山;九嶷山山地区

2.5自然区分区概述

<1> 湖南北亚热带南部地区(≥10℃积温≤5000℃)

- 12 -

本区包括位于芷江侗族自治县——森阳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古丈县——张家界市——慈利——石门县——澧县一线以北的武陵山山地、山谷和湖北平原西部地区,也是湖南西北地区,≥10℃积温≤5000℃。

山地部分,即武陵山山地地区构成主体,山系呈北东向延伸,弧顶突向北西,新华夏构造带之隆起,海拔在1000米左右,峰顶保持着一定平坦面,山体形态呈现出顶平,坡陡,谷深的特点,因成土母质、地势和水热条件的影响,主要发育石灰土和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金鞭溪从武陵山中流过,沿途形成多种自然景观。森林是该山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类型划分原生性的栲树林、青冈栎林、珙桐林、黄杨林、高山柏林等以及次生性的响叶杨木、桦木林、枫香林、枫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等44个森林类型,在该区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裸子植物、种子植物和苔藓类植物种属丰富,植物区系分类复杂,是一个丰富、古老的温带、亚热带的植物区系。

山前平原和谷地部分,即武陵山山前平原和澧水谷地,山前平原主要是武陵山冲击平原,以河流冲积物为主要成分,土质疏松,土壤肥沃。额人谷底部分是澧水谷地,主要是碳酸盐地层,岩溶发育,溶洞、暗河、天坑遍布,且相互连贯,在地质构造上属新华夏构造第三隆起带;地质构造运动活跃,节理,褶皱, 断层发育,较大的褶皱有武陵山复式背斜、桑植复式向斜以及澄水大断裂和石门张家湾断裂等。

<2> 湖南中亚热带北部地区(≥10℃积温≤5001—5300℃)

本区处于≥10℃积温≤5001℃和5300℃线之间部分,包括沅(陵)、麻(阳)红岩盆地区、雪峰山北部山区地区、长株潭丘陵区和洞庭湖区四个第二自然区。 山地丘陵部分,该山地部分呈东北—西南走向属于褶皱断块山、呈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广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浅变质的板岩、变质砂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地层,震旦系变质碎屑岩亦发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细砂岩等组成的地层间有出露。主要土壤为黄壤,分布在海拔200~

- 13 -

及千枚岩组成的地层,震旦系变质碎屑岩亦发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细砂岩等组成的地层间有出露。主要土壤为黄壤,分布在海拔200~

自然地带 北亚热带 第一自然区 湖南北亚热带南部地区(≥10℃积温≤5000℃) 湖南中亚热带北部地区(≥10℃积温≤5001—5300℃) 湖南中亚热带中部地区(≥10℃积温≤5301—5600℃) 湖南中亚热带南部地区(≥10℃积温≤5601—5900℃) 湖南南亚热带北部地区(≥10℃积温≤5900℃) 第二自然区 武陵岩溶山地原区 ⅰ澧水谷地 ⅱ武陵山原山地区 沅(陵)、麻(阳)红岩盆地区;雪峰山北部山区地区;长(沙)、株(洲)、湘(潭)丘陵区; 洞庭湖区:①洞庭湖湖泊河汊区 ②洞庭湖平原区 ③洞庭湖环湖低岗地区 新(晃)、通(道)山低山区;祁(阳)、零(陵)岩溶岗平区;衡阳紫色盆地区;罗霄山山前丘陵区 雪峰山南部地区;桂宁岩溶丘陵区;汝(城)桂(东)山地区 莽山;九嶷山山地区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1000米的地带;1000~1400米的地带分布有黄棕壤,顶部为山地草甸土。山地冬冷夏凉、潮湿多雨,森林植被具有较明显的垂直带谱,群落发良好,除木本植物外,真菌、苔藓、地衣、蕨类、草本植物等林下、林间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0.7%。

丘陵部分,湘中丘陵是本区的主要部分,本地区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气候温暖、湿润,在该低山丘陵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生长繁茂,乔术层一般以青刚栋、苦储、青拷、小红拷、甜储、钩栗等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 明优势种明显藤本植物比较不多,土壤动物资源丰富。

洞庭湖地区,包括洞庭湖湖泊河汊区,洞庭湖平原区,洞庭湖环湖低岗地区,湖泊河汊地区,即①地区,因河床中因河间岛或沙洲使水流分成两股或多股形成,河床平面外形成莲藕状,狭窄段流速大,不易沉积泥沙,宽段流速减少,挟沙能力降低,泥沙在河床中沉积形成沙洲。平原部分,即②主要由长江水系输入的泥

- 14 -

湖南省综合自然区划

况下,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大致相同。2.2区划方法在编制综合自然区划中,有很多种方法,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标志法等。本文采用主导标志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和结合顺序划分法对湖南省的综合自然进行划分,就是在湖南省气候类型的基础上以,综合分析各市常年活动积温、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概况而做出的湖南省自然带的划分。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f0on1wg0d2wkqr4m2m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