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基础理论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医基础理论1对胞宫的作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2、与经脉的关系: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密切关系,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经络之气血皆下注冲脉,故冲脉为血海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①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进行。②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③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主气机能的正常进行。④在病理上若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肃,可影响心的行血机能;反之,若心气不足,也可影响肺的呼吸机能,导致胸闷、咳喘等症。(二)心与脾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①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机能。水谷精微通过脾的传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②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③病理上:若脾虚失于健运,化源不足,可导致血虚而心失所养;若心气不足,或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均可导致血形失常的病理状态。(三)心与肝心与肝: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①心主行血,肝藏血;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进行。②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机能的正常进行。③全身血液的亏虚,也主要表现为心血和肝血两虚的心肝血虚证。④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与肝火亢逆,两者并存或相互引动。(四)心与肾心与肾:心肾相交的生理机能,主要从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来阐发。1、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君相安位:心为君火,肾为相火。3、君相安位:心与肾之间的水火、阴阳、精神的动态平衡失调,称为心肾不交。(五)肺与脾肺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中医基础理论1第21页共30页中医基础理论11、肺气宣降以行水,使水液正常的输补与排泄;脾气运化,散精于肺使水液正常的生成与输布。2、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部与排泄的重要环节。。3、若脾气建运,水液不化,影响及肺则失其宣降而痰嗽咳喘。(六)肺与肝肺与肝: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1、肝气从左发生,肺气由右宣降。肝气以生发为宜,肺气以宣降为顺。2、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调节作用。。3、肺气充足,肃降正常,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气疏泄,升发调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七)肝与肾肝与肾:有“肝肾同源”或“乙葵同源”。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①肝主疏泄,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②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封藏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③肝气由肝经肝血所化所养,可分为肝阴与肝阳;肾气由肝经化生,④肾阴与肾阳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⑤病理上,肾阴不足可累及肝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又易致肝阳上亢。(八)肝与脾1、饮食物消化2、血液运行(九)肝与肾1、精血同源2、藏泄互用3、阴阳互资互制(十)脾与肾脾与肾:脾肾两者·首先相互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相互资生水液的代谢方面。1、先天后天相互滋、资生脾的运化水谷,是脾气及脾阴脾阳的协同作用,但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有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2、津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中医基础理论1第22页共30页中医基础理论1脾气及脾阳的协助,病理方面,脾气、脾阳运化,最终导致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1,心与小肠2,肺与大肠,主要体现于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之间的相互为用关系。3,脾与胃,阴阳燥湿相济,脾与胃相对而言,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生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脏,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胃津充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4,肾与膀胱,肾为水脏,膀胱为水府,主要表现在共主小便方面。5,肝与胆,“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故又称“血脉”肾阳肾阴是五脏阴阳之本第四章经络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是经络和脉络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二经脉的规律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①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②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③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①头面部的分布: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达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②四肢部的分布: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③躯干部的分布: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胸腹面。中医基础理论1第23页共30页中医基础理论1十二经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奇经八脉:统率、联络调节12经脉经脉与络脉十二经别:从12经脉别行的正经十五别络:较大的分支经络系统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内属—脏腑—同12经直接络属十二经筋外连十二皮部内外连属四、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第三节奇经八脉

中医基础理论1第24页共30页中医基础理论1与十二经脉的不同:(1)、分布不如十二经脉有规律(2)、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3)、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1,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①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②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③与某些脏腑(脑、髓、肝、肾、女子胞)关系密切。2,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①督脉,循行部位:起于胞中;生理机能:调节阳经之血,为阳脉之海;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②任脉,循行部位:起于胞中;生理机能:调节阴经之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③冲脉,循行部位:起于胞中;生理机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女子月经及生育机能有关。④带脉,循行部位:起于季肋;生理机能:约束纵行诸经,主司妇女带下。⑤阴跷脉,循行部位:起于内踝下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阳跷脉,循行部位: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跷脉的生理机能:主司下肢运动,主司眼睑开合。⑥阴维脉,循行部位: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阳维脉,循行部位:起于外踝下。维脉的生理机能:维系全身经脉。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循行分布特点:离合出入。生理机能:①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②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联系,③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④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⑤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2,别络,生理机能:①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关系,②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统一联系,统率其他络脉,③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3,经筋,生理机能: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第五节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1,沟通联系作用: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关系。2,运输渗灌作用;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作用第五章体质

一、体质的概念:体质是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二、影响体制的因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三、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亢奋、偏热、多动)偏阴质(抑制、偏寒、多静)内容含义形体中医基础理论1阴阳平和质功能较为协调身体强壮、胖瘦适中偏阳质亢奋、偏热、多动形体适中或偏瘦,但第25页共30页偏阴质抑制、偏寒、多静适中或偏胖,但较弱,

中医基础理论 - 图文 

中医基础理论1对胞宫的作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2、与经脉的关系:女子胞与冲,任,督,带及十二经脉密切关系,冲脉又为五脏六腑之海。脏腑经络之气血皆下注冲脉,故冲脉为血海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①心主一身之血,肺主一身之气,两者相互协调,保证气血的正常进行。②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dsjw3mn6g81m9s40mcz3j4le87mw200j7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