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及其反思
摘要:“资本主义作为一个制度, 已经濒临了死亡的边缘”。从斯大林时代开始,社会主义国家的教科书和世界共产主义者们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上述论点,至少仍信誓旦旦、义正言辞地宣告“资本主义是必然灭亡”的,虽然它的终期不定。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论述入手,从现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人性存在规律和历史决定论的角度来反思。
关键词:资本主义;灭亡;必然性;反思 一、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描述
(I)、资本及资本主义
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是明确的。在他那里,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1[1],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因为构成资本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内生产出来和积累起来的。2[2]
首先,资本是物,包含了上述提到的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其次,“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若干交换价值、若干社会量的总和。”3[3]再者,资本体现了物与人的结合,以恩格斯的话来说,“资本和劳动是一个东西”4[4],资本家以支付工资的方式使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资本的增殖奠定了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是以货币、商品这两种形式交替出现的。“因此,资本作为整体是同时地、在空间上并列地处在它的各个不同阶段上。”5[5]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资本就存在了。“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6[6]由此可看出,资本是建立在社会关系的物化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的物化意味着货币的出现,意味着货币对人的支配和控制”7[7],而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而关于马克思是否使用过“资本主义”一词,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当我们考察马克思的著作时,我们会发现,马克思似乎并没有单独用过“资本主义”一词,而是以“资本主义+其它”的形式出现的。但在马克思晚年的一些篇章中,却能够发现马克思也偶尔使用“资本主义”一词,比如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的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8[8]。因此,我们可以肯定马克思在其有生之年已经使用过“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尽管他没有明确定义过“资本主义”,但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相关方面的论述中来理解它丰富的涵义。资本主义主要包含了一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资本主义的核心——资本需要不断增殖。第二,资本主义的主体——资本家与工人,“资本家只有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他才有历史价值”9[9]第三,资本主义内部的不平等机制——剩余价值的存在。第四,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下一个定义:资本主义就是以占有生产资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与只有自由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为主体,以资本增殖为核心内容,并通过攫取剩余价值进而导致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的矛盾的制度。
(II)、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根植于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形式中又被规定为生产的价值量、利润的增加与利润率下降之间的矛盾。它在自身结构发展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阿尔都塞将其称为“运动”,并在马克思所分析的社会总资本领域中的若干运动之间建立一种严格的理论等值关系。这些运动是:资本(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积聚;(通过应用科学和发展合作而实现的)生产力的社会化(马克思主要理解为生产的集中化和大型化);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向所有生产部门的扩展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产业后备军(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平均利润的下降。10[10]这些“运动”都体现在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中。
首先,马克思从资本构成的双重性将资本分为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即是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工资总额)。在一般条件下,每一次交易产生的剩余资本并入原资本,从而使资本进入新一轮的积累过程。这些并入原资本的剩余价值将分配给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归入两种途径:其一,提高雇佣劳动力的工资;其二,雇佣更多的工人。投入不变资本的,比如增加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等,投入不变资本的如新技术的采纳,提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商品价值低于市场价值,便可以得到差额价值11[11]。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资本家更加倾向于后者。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积累从单纯的量的扩大演变为质的变化。这一变化恰恰是资本家通过改变投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来实现的。12[12]
我们分别来看这一个过程对于资本家和工人的影响:
一、一个资本家打到多数资本家,资本集中并趋于垄断。资本家通过剥夺剩余价值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的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小资本家的数量上升。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其一、社会资本中固定在每个特殊的生产部门的部分,分在许多资本家身上,他们作为独立的和互相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彼此对立着。其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生产资料在单个资本家手中积累的增进,收到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
彼此对立的资本家在受到利润限制的时候,就会产生竞争。在马克思看来,竞争斗争是透过便宜来进行的,而商品的便宜取决于生产规模,这产生的即是较大的资本战胜较小的资本,产生了资本的集中。
二、相对过剩工人的产生以及工人阶级的壮大。资本集中所要求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劳动力必须不断地作为价值增殖的手段并入资本,但对于雇佣工人来说,虽然资本家对他们的需求一直在增长,但这种增长远远低于社会上工人产生的数量。
事实是,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13[13]
因为生产资料是资本家私有的,这些工人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个资本家来从其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获得自己一部分的劳动产品。
这种依附造成的是这些相对过剩的一部分工人随时会由于新的投资领域的出现而被召集起来,但这是随机性的,而更多的情况只能临时的充当资本积累手段的一部分;而积累过程的机构本身,会在增大资本的同时,增加“勤劳贫民”即雇佣工人的数量,这些雇佣工人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转化为日益增长的资本的日益增大的增殖力,并且由此把他们对自己所生产的、但已人格化为资本家的产品的从属关系永久化14[14],并且会不断的证明自己值得被永久从属化,即过度劳动。
这时我们会看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而马克思正希望这些工人,成为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动力。这两个运动投射的是资本(生产资料)的积聚、生产力的社会化和产业后备军的形成。
这时候我们注意到,既然资本主义的核心是资本的增值,那么他就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行业、地区之内。“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时间缩减到最低限度”15[15]并且,它在这个世界希望建立一个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市场。
至此,资本主义开辟了一个全球性的市场,企图横扫世界。
但是我们从这一发展趋势里面可以看到它扩张的原因,即使资本需要增值,这蕴含了一个条件,即是束缚在单个地方的资本会达到增值的极限,也就是说利润的减少。科技和工艺改进带来了生产社会化、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也让个别必要劳动时间过长的资本家倒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那么个别必要劳动时间相比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额空间会减少。也就是说,在某一个领域,经过资本主义积累的规律以后,资本利润率日趋下降。而资本增值的减少正扼杀着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的生命。此时他可以采用两种方案,其一:让更多的人消费他的产品,用更多的购买量来弥补单个商品剩余价值的减少;其二:开发新的市场。但我们发现在途经一中,资本愈加趋向垄断的私有化使社会化生产的承担者,即工人,无力消费这些产品,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容纳他本身造成的财富,只能通过大量消灭生产力来解决。在第二个途径中,我们承认新的领域的确可以使其发挥新的效用,但在全球性的市场都被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利润都被消耗殆尽时,资本主义也就走到了尽头。
二、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反思
对于资本主义的反思,小组将从三个问题着手:一、如今离马克思的时代已经很远,当今资本主义的变化是否逃脱了必然灭亡的规律?二、如果这些变化只是流于表面,那么资本主义的核心要素,即私有制是否会灭亡,还是作为一种人性存在规律?三、即使未来有一天资本主义灭亡了,是否就能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是历史的必然?
(I)、资本主义在当今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是不同于马克思那时的资本主义了,“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 以后的资本主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资本主义,属于当代资本主义,这是一个与古典资本主义大相径庭的制度,是一个马克思未曾分析、列宁未曾经历、斯大林有意歪曲其形象的资本主义。”16[16]那么我们就考量一下当今的资本主义新的变化,它是否已经能够逃脱灭亡的命运。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可以由下面各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占有形式的社会化17[17]。国有经济、合作经济和股份制经济的出现使得生产资料已经不是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也可以看做资本的社会化。比如股份制的产生使得社会个人购买股票和企业之间互相购买股票,使得股权具有分散化和社会化的趋势。它意味着资本所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这样就缓和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个方面,即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
二是经济运行可调控18[18]。自罗斯福“新政”以后,凯恩斯主义便开始盛行,它主要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种干预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可调控。它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波动性越来越小。也缩短了危机持续的时间、降低了他的破坏力。
三是收入分配福利化。19[19]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税收集中起来的国民财富为全面的社会福利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全面介入个人收入分配。这个改善指向资本主义的另一个运动要素,产业后备军,它意欲减少他们联合起来推翻制度的可能性。
四是阶级结构复杂化。20[20]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并没有向简单化、两极化的方向发展,而是出现了阶级结构多元化的趋势且变动性大,不仅传统的中间阶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没有被消灭,而且还出现了新中间阶层,主要包括科研人员、工程师、高级公关、银行家、律师、大学教授等,他们主要以股票等形式占有社会财富,以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使用价值的生产,以付出自己劳动而获取较丰厚的收入。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不是金字塔形,而是菱形,阶级结构向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发展,阶级界限越来越模糊。尽管阶级对立依然存在,但是两大阶级也并未出现非常激烈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反而成为了普遍的现象。
在新的变化中,资本主义似乎得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可能性,它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并不只有一种单一的模式。在逐渐走向成熟的模式中,赤裸裸的、野蛮的剥削逐渐被替代,在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就有了缓冲带。
但是这样的新变化又意味着另外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新的变化中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的成分,或者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可以共同拥有的成分。比如说股份制和福利制度。这种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因素的加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内部不合理性的扬弃。
其二、新变化中产业后备军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这只是相对于原来野蛮剥削的状况来比较。2009年国际劳工组织公布就业形势年度报告中显示,09年全球平均失业率为6.6%,失业人口首次超过2亿21[21]。而收入分配福利化,财富占有社会化指向的群体十分有限,它的受众多数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中产阶级。在中间阶层生活状况改善的情况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其三、新变化指向财富占有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关系的缓和,但它并不能改善由资本增值所带来的弊病。在资本积累方面,斯威齐所指出,相对于以上的四个新特点,资本主义的最近历史依然不可否定存在三个重要的趋势22[22]:
(1)总体增长率趋于缓慢;麦肯锡旗下智库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表示,经历了自1980年以来30年的扩张和近4倍的规模增长,金融市场的增长已突然停顿,不再受到私人债务和股本这两个因素的推动。MGI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资产——包括股票、私人与公共债务以及银行存款——价值下降了16万亿至178万亿美元23[23]。
(2)垄断的多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增多;据联合国有关机构1993年的统计,目前世界上
如文档对您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谢谢!
共有37000家跨国公司其海外附属公司总计达17万家。24[24]
(3)资本积累过程金融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下,资本依旧朝着垄断发展,而资本主义看起来却已经变的精疲力竭,他的自我增值的速度开始降低,全球范围内的利润开始缩减,他不得不找取新的方式。而新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却暴露了资本主义的非理性。从比较新颖的经济杀手25[25]来说,他们披着经济学家、银行家、国际金融顾问之类的合法外衣穿梭于第三世界国家,蓄意提出错误的宏观经济分析和产业投资建议,诱骗发展中国家落入预设的经济陷阱,从而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自然资源;高盛集团则是将高端专业的资本操纵手段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代表,继2006年一举独霸中国肉类加工业之后,已将触角伸至中国的农业、新能源……由此也不难理解2009年底在华尔街一片哀鸿时,高盛还能推出230亿美元高管分红“奖金池”。“高盛将贪婪进行最理性化训练所获得的成功和谴责,反映的却也是已有200年多历史的资本主义现今核心困局”26[26]
因此,从资本主义暂时的新的变化来看,他并没有跳出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这些变化是限于表面,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的核心。我们就进一步来反思作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之一:私有制,是否会灭亡。
(II)、从人性存在规律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不必然灭亡
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是物化的人与人的关系,他造成的人的异化是必不可免,和人的自由相违背。但是我们发现,除了《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之外,马克思并未在著作中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灭亡的充要条件,但是我们根据他的论述再补充这样4点:私有制、市场、竞争、剥削。我们需要纠正的是这样一种逻辑:由于资本主义穷凶极恶,所以它必然灭亡。值得注意的是,罪恶是价值命题,灭亡是事实命题,价值命题是无法推断出事实命题的。
另外,我们也尝试着从人性存在规律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不必然灭亡”的理由。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对自己喜爱的事物都会产生一种持续、反复享受的欲望(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是,当意识到某物是竞争性的好处27[27](资源的有限性)时,人们就会产生占有欲(具有排他性)。如果这种占有欲在心里被反复强化,就到了贪婪、欲求过盛、贪得无厌的程度。因为占有欲与现实不相适应(欲望与不可被满足之间的矛盾),于是心里产生不满之情。这种不满之情日益累积,就会产生仇视、怨恨。这种日益累积的难以遏制的嗔欲必然外显于争端、竞争、矛盾、战争、毁灭,从而,如果不是同归于尽,那就必定强者为王28[28],享有支配权。不平等就这样必然地被产生了。
我们不禁要问:贪的原因是什么?即我们为什么会对某物产生偏爱?
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事物间的差别(也暗示了我们已具备分别的意识),更确切的说,是看到某物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好感和兴趣。如果痴迷的程度继续发展,那就到了痴狂、沉湎、执着、执迷不悟的程度。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