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的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照组则分别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以及交腿皮瓣修复,比较三组手术方法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本研究观察组的33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32例,皮瓣坏死1例,治愈率为96.97%;对照组1的33例患者中,治愈20例,皮瓣坏死13例,治愈率为60.61%;对照组2的34例患者中,治愈23例,皮瓣坏死11例,治愈率为67.65%。可见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①皮瓣设计:根据受区创面的大小与形状设计皮瓣(一般比创面直径增加1cm),用龙胆紫标明内踝前缘延续线与足底内侧缘交点为旋转点,接至第1~2跖骨头间引直线,该直线作为皮瓣的轴心线。并在其两侧足底非负重区设计出足底内侧皮瓣。②手术:将下肢外旋于手术台上,清理缺损皮肤创面或切除病变组织。按设计切取皮瓣,并将皮瓣转移至受区,创缘间断缝合,皮瓣下放置负压引流管,供区创面用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移植修复。术后常规抗感染、活血及扩容治疗,负压引流管放置3~5d,无明显渗出后拔除。

对照组1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而对照组2则采用交腿皮瓣进行修复,观察比较各组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33例患者中,皮瓣完全成活32例,皮瓣坏死1例,治愈率为96.97%;对照组1的33例患者中,治愈20例,皮瓣坏死13例,治愈率为60.61%;对照组2的34例患者中,治愈23例,皮瓣坏死11例,治愈率为67.65%。可见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游离皮瓣修复以及交腿皮瓣修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如下表: 3 讨论

足跟底部皮肤和皮下组织的结构相对比较特殊,皮肤角化层厚韧,皮下有大量的脂肪组织被纤维束分隔,用以吸收震荡,缓冲重量,富有弹性,是人体承重及行走摩擦主要部位。既然那么重要而又特殊,若发生该部位的软组织缺损,需要适当的修复方法才能治愈,其要求最好应同时满足具有一定硬度,耐磨、耐压,并有良好的感觉,且皮下有一定厚度的致密组织等优点。逐渐地,研究者发现对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最理想的皮瓣就是足底内侧皮瓣[3]。传统的游离皮瓣移植及交腿皮瓣移植修复,不但皮肤薄、质地软,

而且无纤维分隔,易滑动,功能恢复也较差,手术后行走易致溃疡而发生坏死脱落。而足底内侧皮瓣区是足中部非负重区,其供区不是足负重的主要部位,对行走功能基本无影响,亦不影响足底远端的血液供应和感觉等。但其中有和足跟负重部位相同的结构,各方面相同的优点使其能很好地保持足跟的稳定,修复后足跟外观及功能均良好。另外,该法皮瓣易于寻找,操作简便,设备及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并且疗效确切,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3]。 本课题对本院100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治愈本病,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瑞君,路来金.足跟部软组织缺损修复25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6,29(1):149-150

[2] 侯春林,顾玉东.皮瓣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2006:710-713

[3] 陈大康,吕先俊,冯小林,等.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2009,11(2):174 [4] 吴世殷.足底内侧皮瓣在修复足跟软组织缺损合并跟骨骨髓炎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9,20(4):225-226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的足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足底内侧皮瓣转移进行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对照组则分别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创面以及交腿皮瓣修复,比较三组手术方法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zp3o4v4le8ojis8frf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