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 第26页

T )× 0.28(km3/t) =本期氢气产量 (km3)计算。 3.7.2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规定

a)变流效率(%)=本期直流电量(KW.h)/本期直流电所消耗的交流电量(KW.h)*100%

b)阴极电流效率(%)=本期电解液实际产量T / 本期电解碱理论产量T*100% c)电压效率(%)=理论槽电压V*平均开动槽数 / 实际总电压V*100% d)阳极电流密度及折标直流电耗:

阳极电流密度(A/㎡)=平均电流强度A/每台电槽的阳极有效面积(㎡)

折标准直流电耗:同标准电流密度(1300A/㎡)相比,电流密度每增减100A/㎡,金属阳极电槽直流电槽减增42。

e)食盐分解率(%)=本期电解碱产量(t)/[本期电解液产量×本期电解液总含盐量](t)

f)固碱(液碱)碱损失率:

浓碱碱损失率(%)=[浓碱收入电解碱-自用碱-自制纯碱用碱量±浓碱期初期末结存电解碱-本期浓碱实际产量]÷[浓碱收入电解碱-自制化纯碱用碱量±浓碱期初期末结存电解碱]×100%

隔膜液碱碱损失率(%)=[液碱耗用浓碱量-液碱实际产量]÷液碱耗用浓碱量×100% 隔膜固碱碱损失率(%)=[隔膜固碱耗用浓碱量-固碱实际产量]÷固碱耗用浓碱量×100%

隔膜液碱碱总损失率(%)=[隔膜液碱耗用浓碱量×浓碱耗用电解碱定额系数-隔膜液碱实际产量]÷[液碱耗用浓碱量-浓碱耗用电解碱定额系数]×100%

隔膜固碱碱总损失率(%)=[隔膜固碱耗用浓碱量×浓碱耗用电解碱定额系数-隔膜固碱实际产量]÷[固碱耗用浓碱量-浓碱耗用电解碱定额系数]×100%

g)固碱(液碱)分离系数

固碱(液碱)分离系数(%)=固碱工序(液碱包装工序)收入蒸发浓碱量+[固碱工序收入浓碱量+液碱包装工序收入浓碱量]×100%

h)蒸发器强度

蒸发器强度(kg/m2.h)=本期生产100%浓碱量+[本期蒸发器运转台时×蒸发器加热面积]

3.7.3成品消耗定额计算法则

a)凡在烧碱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一切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均应列入烧碱消耗范围内,计算消耗定额。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 第27页

b)车间收入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的数量,以供应部门交付并经车间验收数为准。车间验收的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等月末要盘存。

c)消耗定额的计算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处理,分盐水精制、电解、液碱浓缩、片碱四步平行结转计算。

d)电解碱产量计算:

电解碱产量=本期生产100%电解碱量(包括自用碱、自制纯碱耗碱量)

电解碱期末结存=电解工序结存电解碱+液碱浓缩工序结存电解碱+盐水工序结存电解碱。

转蒸发部结存电解碱=期初结存电解碱+本期生产电解碱-期末结存电解碱-自用碱。 e)浓碱产量计算

浓碱液生产量=本期蒸发工序生产100%浓碱量

浓碱液期末结存量=蒸发工序期末结存100%浓碱量+固碱工序期末结存100%浓碱量+液碱包装工序期末结存100%浓碱量

转成品浓碱量=本期生产浓碱量±期初期末结存浓碱量 f)盐水电解部

盐水工序期初结存盐量=盐水工序上期期末结存盐量 本期投入盐量=经车间计量领用原盐实物量×盐含量%

盐水工序期末结存盐量=粗盐水期末结存盐量+精盐水期末结存盐量+中和盐水期末结存盐量+回收盐水期末结存盐量(包括回收液碱析盐)+原盐期末结存量

盐水工序转入电解部盐量=盐水工序期初结存盐量+本期投入原盐量-盐水工序期末结存盐量

电解部期初结存盐量=电解碱期末结存总盐量(包括电解碱折盐量)+电解槽内淡电解液期末结存总盐量(包括淡电解液碱折盐)

转蒸发部盐量=盐水工序转入电解部盐量+电解部期初结存盐量-电解部期末结存盐量。 g)蒸发部

蒸发部期初结存盐量=蒸发部上期期末结存盐量 蒸发部收入盐量=电解部转来盐量

蒸发部期末结存盐量=蒸发部结存的电解碱总盐量(包括电解碱折盐量)+沉淀物中期末结存折盐量+回收液期末结存总盐量(包括回收液折盐)+浓碱液期末结存总盐量(包括浓碱液折盐量)

蒸发部转成品部盐量=蒸发部期初结存盐量+蒸发部收入盐量-蒸发部期末结存盐量。 h)直流电及其它辅助材料、动力电量计算法则 (1)电解部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 第28页

期初结存=上期期末结存

本期投入量=经车间记重实际投入生产过程的数量

期末结存=(期初结存+本期投入量)×电解碱期末结存系数

电解碱期末结存系数= 电解碱期末结存量 /[电解碱本期付出量+电解碱期末结存量] 转蒸发部=期末结存+本期投入量-期末结存 (2)蒸发部

期末结存=上期期末结存

本期投入量=经车间计量的实际投入生产过程的数量 蒸发部收入电解部转来数量=期初结存+期末结存

期末结存=(期初结存+本期投入量+蒸发部收入电解部转来数量)×浓碱期末结存 系数。

浓碱期末结存系数= 浓碱期末结存量 / [ 浓碱本期交库量+浓碱期末结存量] 转成品部=期初结存本期投入量+蒸发部收入电解部转来数量-期末结存 m)固碱(液碱)成品消耗定额的计算。 分配系数的计算。

原盐分配系数= [某种规格碱每吨含盐量×该种规格碱耗用浓碱量]/∑[各种规格碱耗浓碱液×浓度系数]×100%

浓度系数的确定,应分别按不同规格碱蒸发的水量进行确定。 (直流电、辅助材料、动力电量分配系数%)=

某种规格碱耗用浓碱量 / 蒸发部转成品部的浓碱总量×100%

注:蒸发部转成品浓碱总量=[折百固碱入库量+固碱工序碱损失量]+[折百液碱入库量+包装工序碱损失量]。

固碱(液碱)成品产量耗用原盐、直流电、蒸汽、燃料、动力电=[蒸发部转出原材料、辅助材料、动力电量]×固碱(液碱)分离系数+固碱工序(液碱包装工序)本期收入的燃料、动力电量、包装物。

固碱(液碱)消耗定额=固碱(液碱)成品耗用/固碱(液碱)成品产量

1995~1999年烧碱产量表 单位:吨 折百

品种 隔膜液碱 隔膜固碱 离子膜液碱 离子膜片碱 1995 81644 9046 28467 / 1996 81653 8233 33375 1783 1997 77544 7556 25271 6520 1998 80044 10280 24424 12254 1999 75123 / 25142 11352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 第29页

合计 119157 125044 116891 127002 111617 1995~1999年离子膜烧碱消耗定额表

1995年 项目 液碱 1551 2321 9.85 71.69 片碱 1996年 液碱 1535 2292 10.17 66.54 107 3.46 5537 片碱 1530 2290 10.52 71.74 1997年 液碱 1535 2385 10.65 67.17 片碱 1540 2436 11.30 69.17 85.56 4.34 33.13 1998年 液碱 片碱 1535 1540 2352 2392 11.26 11.68 63.65 64.03 85.13 86.17 2.93 5.50 1999年 液碱 片碱 1535 1540 2296 2336 10.84 11.48 43.92 41.15 83.40 85.53 2.73 4.50 原盐kg 直流电 KW.H 纯碱kg 烧碱kg 纯酸kg 纯水T 110.49 3.46 107.92 89.28 3.64 3.83 工业水T 36.99 动力电KW.H 交流电 KW.H 蒸汽T 亚硫酸钠kg 糖kg 油kg 89.05 102.28 33.9 18.56 19.50 15.60 16.08 82.91 143.85 68.10 126.31 70.35 127.04 67.63 121.55 2396 3.10 3.39 2353 2.24 1.92 2360 2.43 2.5 0.24 180 2462 1.72 2.52 2522 1.74 3.46 0.60 135.22 2430 1.17 2.31 2477 1.26 3.04 0.30 105.24 2367 1.12 2.77 2408 1.21 3.78 0.29 107.12 3.8副产品及排出物处理

3.8.1副产品-稀硫酸

氯气干燥回收的稀硫酸,浓度75~80%左右,作为副产品销售供其它工业用。其稀硫酸的产量折98%H2SO4计算,稀硫酸年产量(t)=氯气年产量(t)×硫酸定额(t/t)。 3.8.2污染物流失量测算规程

污染物流失总量是企业在报告期(月、季、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者生成的)的某种污染物最终流失于环境中的数量。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 第30页

污染物流失总量采用物料衡算与排污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测算,其计算方法如下:

A=B-(a+b+c+d)

式中:A—某种污染物的流失总量 B—生产过程中使用(或生成)的污染物量 a—“进入”主产品结构中的该污染物量 b—“进入”副产品结构中的该污染物量 c—在生产过程中转化,分解掉的该污染物量 d—采取“三废”净化措施处理掉的该污染物量 污染物流失量测算,按下列步骤进行。 a)生成过程和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b)测算所需的当量换算值计算; c)测算基础数据;

d)污染物种类及测算方法; e)总量管理流失控制点及附则等。 3.8.3污染物流失量计算

a)氯流失量计算

氯气经一段钛冷,二段钛冷,水除雾器后氯气直接冷凝氯水,温度约25℃,进入脱氯塔与电槽来高温湿氯气进行换热脱氯,然后出脱氯塔氯水用泵送到漂白粉分厂进行废液处理,最后废液经水稀释放入下水。这部分氯的流失,可根据氯气产量,进脱氯塔氯气温度,氯气冷却后进干燥塔温度及加盐酸脱氯后氯水含氯量进行计算。

例:某月氯气产量7000t,氯气入脱氯塔温度80℃,氯气入干燥塔15℃,加盐酸脱氯后月平均含氯为1000mg/L,计算月氯水中流失率量氯量。

查手册:氯含水 80℃ 219g/KgCL2 15℃ 4.3 g/KgCL2 氯流失量=7000×(0.219-0.0043)×0.001=1.5T

氯气干燥塔出塔稀硫酸,浓度75~80%,也溶解一部分氯气流失于环境,这部分流失氯气可以根据氯气产量,稀硫酸的浓度和温度以及氯气硫酸定额进行计算。

例:某月氯气产量7000t,出塔稀硫酸浓度月平均为80%,稀硫酸温度平均为40℃,硫酸定额为25K g/tCL2。计算月稀硫酸中流失氯量。

查手册:稀硫酸溶解氯80%H2SO4,40℃氯在稀硫酸中溶解度0.725%, 月稀硫酸中氯溶解流失量=7000×98×25×0.725%÷80=1554Kg=1.554 t b)氯化物流失量计算

盐泥和废水排放含有氯化物分别计算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

氯碱工艺技术规程第26页T)×0.28(km3/t)=本期氢气产量(km3)计算。3.7.2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规定a)变流效率(%)=本期直流电量(KW.h)/本期直流电所消耗的交流电量(KW.h)*100%b)阴极电流效率(%)=本期电解液实际产量T/本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y8zs8k8be9y6ym8bcx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