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环顾世界,从英国的田园牧歌到美国的荒野书写,从西方的“阿卡狄亚”到中国的“桃花源”,自然的遗产属性早已受到关注。然而,任何文化遗产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地域自然环境,同样,任何自然遗产也都有其特色的文化内涵,协同进化与发展才是遗产完善之根本。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为此,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呼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在自然遗产管理方面,美国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排在其使命的首位。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体系,保护价值一般比较重大,对游客有较多限制;农业部下属的国家森林体系,常分布在国家公园周边,保护价值相对较低,更多地承担旅游功能(含狩猎等旅游延伸活动),大为减轻了国家公园的旅游压力。我国的现状是,即使国家级遗产的管理也是以地方政府为主。而地方政府派出的管理部门既管理又经营、政企不分,不同程度地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从而导致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
(摘编自金磊《从遗产日的文化与自然双主题说起 》)
材料二: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地一国的遗产,更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不能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求的是子孙后代还能受益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求的是自然和历史的馈赠不要在我们手中消失。以鼓浪屿为例,它展示了以闽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多元文化,在建筑、技术、园林景观方面能看出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融合。西风东渐、华侨反哺,闽南白话字和早期的汉语拼音在这里传播;中国的现代医学、音乐教育在这里生根;弘一法师、林语堂、马约翰、林巧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人类文明交流史,在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浓墨重彩地演绎。美丽,但是脆弱;珍贵,却又易逝。这正是我们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也是世界遗产设置的初心所在。
把文化遗产原原本本地保存下来并不简单。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对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在保护世界遗产上,中国还有不少路要走。首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软硬件保护并举,不能“见屋不见人”,更不能破坏当地原有社区的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是不能割裂的,否则人文底蕴、保护价值就消失了。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不止于菽庄花园的“藏海”和“补山”等有形物,还在于街角一位老人便可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闯南洋的故事;老屋里赫然摆放的钢琴,让你明白“琴岛”之称名不虚传。
- 11 -
(摘编自沈彬《保护世界遗产应有历史担当》)
材料三: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浪潮,迅猛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的情况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一项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的国际活动。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第十七届大会提出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联系和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在全世界范围内采取合作拯救行动。1985年12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上成熟的遗产保护工作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许多经过大量经验、教训和理论锤炼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还尚需了解和理解。目前在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的业务管理上还存在着交叉现象。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有其自身的规律,在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只有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摘编自白英《中国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而努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世界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所以保护文化遗产时既要打破地域限制又要有长远的眼光。 B.鼓浪屿的文化遗产就在于其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所以我们要原原本本地把它保存下来。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因为快速发展的经济改变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
D.三则材料都围绕着世界遗产展开,从不同角度让读者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有了基本的了解。
【解析】 A项,“打破地域限制”于文无据。B项,“鼓浪屿的文化遗产就在于其原生态的居民生活”错误,由原文“文化遗产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是不能分割的……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闯南洋的故事”可知,鼓浪屿的文化遗产还包括一些有形物。C项,强加因果,“快速发展的经济改变了……人文历史环境”是背景而非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目前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文化遗产的数目远多于自然遗产,因此各国应更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
B.当今中国的遗产保护难以遏制不当的开发建设趋势,是因为政企不分,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益性质。
C.虽然国际上已经有了成熟的遗产保护原则和方法,但我们中国对此并不十分熟悉,还需要了解和理解。
D.只有解决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上存在的交叉现象,才能更好地管理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
【解析】 “各国应更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错误,原文是“近年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呼
- 11 -
吁高度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没有比较。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B ) A.四川省通过地方立法确立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和刚性约束机制,确保乐山大佛的保护和管理有法可依。
B.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周边自然景观内没有再建一栋新建筑,保护了“三面云山一面城”的面貌。
C.我们逐渐认识到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农业遗产等等也都要保护,于是哈尼梯田、大运河、福建土楼等纷纷申遗成功。
D.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拥有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潮间带滩涂,该遗产地为动物们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场所。
【解析】 A项,强调了遗产保护要有法可依。B项,论述了当地政府没有为了经济利益而在西湖周边增加建筑,从而保护了西湖的原有面貌。契合材料二第一段的论点。C项,论述了人们遗产保护意识正在逐步提高。D项,论述了作为自然遗产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为动物们提供了栖息场所。
4.材料二第一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示例)①采用了提出论点——分析论点——强化论点的论证思路。即先提出保护世界遗产要有大格局和长远眼光,保护好自然和历史的馈赠,然后以鼓浪屿为例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强化观点。②举例论证,通过鼓浪屿展示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论证分析要保护历史文化记忆的原因。③运用排比句式,以排比句展现鼓浪屿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说服力。④语言优美生动,为论证增添了趣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__
5.如何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我国的世界遗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__(示例)①要重视自然遗产的申报和保护。②将世界遗产资源的公益性服务放在首位,并进行国家层面的管理与限制。③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对遗产保护进行合理的开发建设。④软硬件保护并举,既保护文化遗产也保护当地原有社区的生活方式。⑤要有大格局,不能只求一时一地的商业利益;要有长远眼光,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⑥进一步了解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不同的文化遗产的性质对其进行管理保护,解决好工作中的交叉现象。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 11 -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注】 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欧洲学习,该诗就写于在外留学期间。 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显示出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解析】 “显示出了他的勤劳”错误,这一小节中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 11 -
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7.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夜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个画面。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从厨房转到庭院,再转到场上。 D.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且以“星”和“月”为喻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解析】 诗歌结尾两句中“星”“月”是本体,不是喻体。 8.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两例并分析。(4分)
答:__(示例)_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表现了孩子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___
【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要找的必须是很细致的描写内容,如灶内的柴烧起来发出的响声,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男主人回来时“衔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数错数等,而男主人去看牛之类就不算细节描写。然后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具体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9.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故土深深的思念。___
【解析】 (示例)分析诗人的情感,要先看诗歌内容。诗歌描写的是温馨、美好的农家生活场景,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时的祖国风雨飘摇,人们的生活也不安定,愈是如此,愈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作者此时在国外求学,写这样的中国乡村景象,无疑是在抒发对祖国、故土的思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父宾,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氏。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武帝时,袭爵武阳县伯,除内史上士,寻迁下大夫。以平齐功,拜开府。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
- 11 -
2024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三素质升级检测7 部编版必修上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