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不同时期的主流文学形式,其中的派别,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一定的政治经济为基础的。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
(2)领略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学风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思想情感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难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的形成及其特点。如何揭示一定社会文学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讲解法与启发法结合。 课程类型:讲授新课。 课时:45分钟。
教学对象:高二(12)班学生。 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史地班,作为文科生,文学素养相对较好。在理解文学篇目上不应存在理解的困难。同时,通过必修一,必修二的学习,学生对于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来启发同学自己揭示文学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我国古代不但有着灿烂辉煌的科技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是绚烂多彩,是留给我们后人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步入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在正式讲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先一起来听一首歌,然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据哪篇诗歌改编的?” 播放《关雎》,约1.5分钟。 有哪位同学有答案了吗? (1)生:《关雎》。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关雎》是出自哪里的吗? 生:《诗经》
2、讲授新课(37分钟)
(1)从《诗经》到唐诗(20分钟) 师:非常好,请坐。说到《诗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不少《诗经》中的名篇。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讲讲你所知道的《诗经》吗? 生:回答。 师:好的。(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概括一下。)我们说《诗经》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末年”。是由孔子编定,在后世成为了儒家的经典。同时《诗经》是我们出现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
中国成熟诗歌出现的重要标志。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概念——成熟诗歌。成熟诗歌是从原始歌谣中逐渐发展出来的,而原始歌谣则是在语言出现之后慢慢发展出来的。这个应该也很好理解,就像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先学会了说话,然后才会唱歌,在成长了一段时间后,才学会吟诗的。
那么《诗经》中的内容,主要是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这个三百多首其实也是有个准确的数字,305篇。《诗经》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而其中的风,是西周各个诸侯国的民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是《诗经》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在这里老师找了一些《诗经》中的名篇,大家可以一起来体会一下他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展现。同时也请同学们在读完之后,告诉老师,这些诗歌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伐檀 诗经·国风·魏风 》: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生: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现实感强。
师:总结的非常好。学习了这么多,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诗经》的地位做一个评判呢?我们说《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歌从产生开始,就是不断变化着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楚辞。这是一位诗人在南方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这位诗人是谁啊? 生:屈原。
师:很好,屈原介绍: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楚辞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像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因此楚辞又被称之为“骚体”。屈原的《离骚》我们在语言课本中已经学过了。下面老师就节选了一小段。大家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师:作者将自己对楚国和楚国人民的热爱,都寄托在了诗歌之中。楚辞作为一种诗歌形式,在汉朝时依然盛行。我们之前说了,事物总是变化发展的。到了汉朝,就有文学家在楚辞和先秦散文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种半诗半文的,新的文学体裁——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
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我们说汉朝有西汉与东汉之分。汉赋在西汉和东汉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西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出现了“文景之治”,国力强盛。因此,西汉的赋具有“以恢弘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辞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特点。而其中的代表作非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莫属。东汉时期,汉赋有出现了新的特点,那就是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这里老师要做个说明《二京赋》指的是《西京赋》和《东京赋》两篇赋。如果同学们对此有兴趣,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自己阅读一些汉赋,感受一下西汉和东汉赋的不同特点。 学到这里,我们学习了《诗经》,楚辞,汉赋,他们或是诗歌的源头,或是诗歌的发展,但是他们都不是诗歌的顶峰。直到唐朝,诗歌才达到了他的顶峰。下面老师就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诗歌为什么会在唐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呢?”老师给大家几个提示:大家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政策等多个纬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生:回答。
师:根据学生回答评价。那么我们说诗歌在唐朝繁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政治上: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经济上: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文化上: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正是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诗歌在唐朝时达到了顶峰。但是我们知道啊,唐朝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那么诗歌在这四个阶段的特点会是一样的吗?显然是不会的。我们在政治上学过一句话,叫做“一定的社会意识是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在这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唐诗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初唐时期,著名的诗人就是我们熟知的王勃和陈子昂。相信大家对这两位诗人都不陌生。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力排前朝的“逶颓靡”的诗风,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主张作诗要有风骨。
盛唐时期不仅是唐朝在社会经济上发展最好的事情,也是诗歌最为繁盛的事情。不仅作品众多,而且流派众多。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分别看几首诗,请同学们说出他们属于诗歌的哪一派别。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生:山水田园诗派。
师:非常正确。我们说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就是描写悠闲宁静的山水田园生活,在艺术上很有成就。而其代表人物也就是孟浩然和王维。苏东坡就曾赞美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燕歌行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