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历史园地资料编写团队 李锦芳
【内容提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在传承中创新。 南北朝时期在 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奠定了基础; 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
为隋唐
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直接继 承,但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 法所取代。 【框架线索】
t
九品中正制
选官制度只^!订
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構时
中枢政务机构
'租(庸)凋制 赋税制两税法 【知识提纲】 一、选官制度
(一)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1. 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 法推行。 2. 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并按等 级高低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 发展到西 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3. 影响:
(1) 积极:初行时期将评品人物之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 (2) 消极: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了“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科举制(隋朝至清末)
1. 背景:社会阶层分化,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 特点:自由报名,通过考试差额录取。 3. 评价 (1)积极方面
① 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② 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 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⑤ 后被西方国家借鉴,发展为现代文官制度。 (2) 消极方面
① 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 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 工具。 ② 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 发展。
③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加强,束缚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二、中枢政务机构一一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
1. 沿革: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握有实权,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 省,成为三省制的雏形;隋唐时期定型。
2. 机构设置: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门下(也叫政 事堂)为三省宰相议政场所。
3. 运行机制: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 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 特点
(1) 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 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2)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 相权节制君权。 5. 影响
(1) 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 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3)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4)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 种制度。 三、赋税制度
(一) 租(庸)调制(曹魏至唐朝前期)
1. 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2. 内容:一夫一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 一定量的布帛,
统编版部编版新人教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