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在教学中尝试改革,出现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这里我想简单地谈一下我的观点。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激发兴趣 活跃课堂, 新课改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心理学观点看,兴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因为兴趣总在鼓舞着你向未知世界挑战。\事实也证明,当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后,将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兴趣是成才的起点和求知的动力。而初中学生学生,活泼好动,爱问问题,有些幼稚,又很可爱,因此,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在一个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完成历史学习,改变他们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 、保持历史课的生动性能大大激发学生兴趣。

1、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很枯燥,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他们无形中觉得很累,不愿意开动脑筋,这时,生动通俗的语言就显得极为重要。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强迫‘犯人’在铜柱上行走,‘犯人’刚踏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脚板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摇晃两下,站立不住,就‘扑通’一声掉到炭火中被活活地烧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2、初中生在思维特点上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如在讲“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时,先让五名学生表演历史剧,再现历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又出示过图示说明: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里,这就形成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生动,便于理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3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吴越争霸”时,结合“卧薪尝胆”的故事,教育学生只要发愤图强,吃苦耐劳,就一定能够成功。又如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教育了学生。第二单元学完后,组织学生举行讲故事比赛,不得不

佩服学生的潜力,学生不仅故事讲得好,体会也写得好,不仅得到了启示,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4、根据初中生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设计有趣味性的课堂作业。采用分组或个人抢答等多种形式,最后对优胜的小组或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也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 尊重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保障。

现代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心理上更注重别人对他们的感受。当他们感受到你的尊重时,他们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影响,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即使在学生回答错误时,也是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们重新认识和更正错误。这样,从上第一节历史课起,就要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合作关系和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建立起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总之 ,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趣”为导,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活跃学生的“思”,培养学生的“智”,发展学生的“能”。用多种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兴趣以后就愿意去学,去探索,去求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牢固掌握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初中学生天真、幼稚,该说的他们说,不该说的他们也说,有时课堂一旦放开,教师不易驾驭。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几大组,自荐组长,组长负责讨论时推荐(自荐)代表发言、参与讨论。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个内容。先由封面图引出话题,再结合第17课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对世界第八大奇迹有一定的了解,然后让学生根据三幅图中三个陶俑的神态和动作猜猜他们的身份。学生讨论的很激烈,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他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所以辩论课的开展,故事会的举行倍受学生的欢迎和重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进行一场成功的辩论赛,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首先准备大量的必备材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为了证明一个论点,必须运用古今中外的例子进行论证;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必须翻阅大量书籍,学生由此增长了见识,强化了记忆,拓宽了知识面。 (二)突出能力的培养

首先是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辩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辩论要出采,往往还需要创造性思维去搜集、占用新材料、采用新途径和新方法、发现新问题和新视角,表达方式上运用新策略和新词汇,从而使立论有新意、论辩有新招并注重在辩论中创新。优秀的辩词可以为我们的课堂提供宝贵的学习和借鉴。学生在短兵相接的辩论中,表现

出机敏的智慧、快捷的思维、沉着的应变态度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大大超出我的想象,这点也是我在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之后,颇感欣慰的。此外,还有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的增长。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总之,我们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遨游史海,创新思维,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堂历史课后的反思

遂宁中学(北校区) 何亚杰

下课了,老师们陆陆续续地走进办公室准备休息。当教政治的李老师进来时,嘴里却是很气愤地在唠叨:“现在的学生怎么了?怎么这样麻木呢?”大家忙问什么事,李老师说今天给学生举案例时,讲了白芳礼老人用自己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支教19年,共捐款35万元的事迹。学生的反应令他非常失望,有人说怎么可能,有人说吹牛,有人说肯定不只是三轮车夫,有人说这样的人简直是国宝……各种意见都有,主要就是不相信。也许在现代中学生眼里心里,今天这个社会只有竞争,只有索取,没有无私奉献。

虽然当教师以来,我也一直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上,但我仍然感到遗憾。学生总是用嘲笑的语调对待,这让我感到很吃惊,也很困惑。例如我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看到有学生并没有因为中国同胞被杀戮而气愤,反过来如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甚至在兴高采烈的讨论杀人手法。当问到看后有什么感想时,有些学生却说我们也来个东京大屠杀。

昨天上八年级下册《最可爱的人》,正准备讲邱少云,黄继光的英雄故事时,听到有同学在小声说“红烧邱少云”。我还没反应过来,马上有人接了一句“那清蒸黄继光”。全班同学轰的一声大笑起来。我的心里一揪,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没有情感?于是我停下了还未开讲的课,开始了我的“演讲”。“你们真的认为他们那时是很傻吗?如果不是他们那时的傻行为,能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吗?是的,你们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日子,你们更没有见过血雨腥风的场面,所以在你们的眼中,黄继光完全没有必要用自己的身躯去堵住那喷射子弹的机枪口;邱少云更没有必要一动不动任由火苗吞噬自己,因为他完全可以就地一滚或稍微一拍身上的火苗就会马上熄灭。但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他们都没有只想自己,他们首先想到的是战友、是任务、是纪律!”(这时我已经完全失去了冷静)“也许你们会认为只有在战争年代才会产生英雄,其实在今天我们这个和平年代同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英雄。比如说抗非典战斗中的白衣天使们,比如在抗洪救灾战斗中的战士们;比如去年在我们面临旱灾为扑灭大火而献身的重庆消防战士何伟叔叔……类似的英雄不计其数,怎么会只有战争年代才有呢?当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受到侵害时,总是冲锋在最前面的就是英雄,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历史上要学、今天我们生活中仍然要学要记住他们,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质、他们的英雄主义。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在历史上散发出人格

魅力的人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学历史的真谛是学做人,而不是仅仅记住几个历史时间,几件历史事件!”此时全班已经十分安静了,那两个同学也早已低下了头。

但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我知道我课堂上的说教不一定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因气愤失去了理智,采取了说教方式,这对今天的中学生作用不大,其实我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

而我现在更多地却在思考,我们的历史教育出了什么问题,问题在哪里?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上初中的历史课?应该给初中的历史课定位在什么方向?

历史课虽不是,也不可能代替心理健康课,但在塑造健全的人格方面有着一种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历史上各类人物的范例,对学生的人格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感染,正如黑格尔所说:“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肖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又可以做儿童的道德教材,以灌输善良的品质。”

但是,今天社会、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对教师的评价体制却禁锢了我们很多东西。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注重升学率的今天,使我们初中的历史教学被禁锢在了只完成教学任务,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范围里,从而让我们丢失了历史学科本质的东西。记得国学大师钱穆所说:“历史乃人生之记载,亦即人生之写照。人生乃历史之方然,历史则人生之既然。”正是从这样的道理上讲,历史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人生指导、人格取向的教育,能够使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懂得人为什么活着和应该做什么样的人。

新《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学科的性质界定为人文学科,意即历史教育要关注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思想境界的建设。在涉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提出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课程目标。所以历史教师要认识到,能否使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乎历史教育的成败。

所以我们的教育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爱。因为有了爱就会懂得人活着有索取还有奉献,有收藏还有分享,有要求还有感激,也会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为学生的未来播下文明行为之种,才会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合作;还要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体验不畏艰难,奋斗不息的感受,所以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与失败,哪怕一生都平凡,他也会是人生的喜悦者、成功者、胜利者。尤其在一味追求物质文明发展的今日社会,不能忽视了人性本身最需要的精神道德的要求。当然,我们提倡物质生活享受,但物质超过了极限,不仅不会给人带来快乐,反而会使人更加焦躁不安,空虚得没有归宿感,而追求精神相反是无限的,越追求它你就会感到做人的尊严和高贵,它会引入你进入更高的层次。所以在历史课上要不断挖掘这样的人文精神内涵,如:司马迁不畏挫折,积极进取,辱后著千古名作《史记》;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他们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为了下一代人的幸福,奉献自己,这才是我们今天冲破传统有着真正的自我,有着崇高的生命质。

我想,在21世纪大力弘扬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历史教育者应牢牢抓住这个契机,守

清贫之道,改革传统教学,以人为本,强调人格教育。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学生人格可塑性强,在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人格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对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

历史课后教学反思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这就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一种学生本位的新模式。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破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认知指导实践,许多教师在这个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lzmi2bmxi1xkfw968ko77t6k14pna01b7a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